玄奘 玄奘,佛学大师,唯识宗开创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中印文化交流使者。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20岁受具戒。后云游四方参访各派名师。贞观元年从长安西行,经姑臧,出敦煌,涉流沙,沿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等。5年后游学印度各地数十国,巡礼圣迹。玄奘几乎学遍大小乘学说,融会贯通。后回那烂陀寺主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等。此后住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经,19年间译经论75部,1335卷。 最不可理解的是,玄奘大师取经回来,选拔了一些翻译经书的僧人,他的一个得意弟子辩机,那啥,就是历史上传说跟高阳公主有私情的那个辩机,年仅二十几岁就入选了玄奘大师的翻译团队,辩机是怎么学会梵语的呢?他也没去过印度啊!真是不可理喻的语言天才。 季羡林 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先生,他精通英德俄法四种语言这都是小意思了,最令人仰视的是他还精通梵文和吐火罗语!梵文已经是极高深的语言了,吐火罗语比梵文还艰难,季羡林在学习梵语的业余时间竟然学会了吐火罗语! “老师对语法只字不讲,一开头就念原文……吐火罗语残卷在新疆出土时,每一张的一头都有被焚烧的痕迹。焚烧的面积有大有小,但是没有一张是完整的。我后来发现,甚至没有一行是完整的……这一部文法(指《吐火罗语文法》)绝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简直像是一片原始森林,我们一走进去,立即迷失方向,不辨天日……”季羡林后来如此回忆。“原卷残破,中间空白地方很多。老师讲后,我们要跟踪查找文法和词汇表。”虽然艰苦,但是季羡林的求学经历可遇不可求。这种连教材都没有的语言这么恐怖艰深,只凭着残缺不全的碎纸片,季羡林竟然是在业余时间学会的!现在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懂吐火罗语了…… 季羡林是学者,但是季羡林的教授们都是外星球人。季羡林的一位教授从小双目失明,光凭着听觉就精通了好几十种语言,各种古代语言驾轻就熟。这种天才……仰视…… 商博良 商博良,只活了42岁的天才,书商的儿子,7岁开始痴迷古埃及文化,大量阅读古埃及文化的书籍,十一岁的商博良进入格列诺布公学,研读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中文和希伯莱文。17岁开始着手翻译当时全世界无人能懂的古埃及文字,31岁他把象形文字的破译成果公布于世。 一开始,他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按照他的方法翻译出来,人们都承认他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正式诞生。 商博良在埃及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出资为他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购置了住宅,以便他可以在那里破译更多的埃及文本。1828-1829年,商博良率一支法意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他在那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明星般的礼遇。他常常站在古代遗址前,把上边的铭文向人们大声宣读。他实地复制和收集了大量的象形铭文和文件。他回到法国后,被任命为巴黎卢浮宫埃及博物馆馆长。 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向商博良表示敬意,专门创设并给他任命了一个特殊的职位——埃及学主席。次年,商博良死于中风,年仅四十二岁。他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丹尼尔 丹尼尔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03年。时年24岁的他在牛津历史科学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准确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第22514位,历时5小时9分,刷新了欧洲纪录。迄今为止,他仍是这项纪录的保持者。 除了快速运算和超强的记忆力, 丹尼尔还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他会10种语言,曾在短短7天内学会了冰岛语。除了英语、法语、芬兰语、德语、西班牙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冰岛语和世界语之外,他甚至还自创了一门包含1000多个词汇的语言,并将其称为“曼提语”。 赵元任 赵元任儿时就展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赵元任会说33种中国方言,到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用方言和当地人交流。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在外国语方面,据赵元任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盯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陈寅恪 陈寅恪留学海外时,就以博学著称。罗家伦回忆:“朋友中寅恪从哲学、史学、文字学、佛经翻译,大致归宿到唐史与中亚西亚研究,又供他参考运用的有十六七种语言文字,为由博到精最成功者。” 陈寅恪有丰富的西学素养,过去人们盛传,陈懂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中外文字,并非夸张之词。从他留学的笔记看,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法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东土尔其文等十六种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季羡林先生用了“泛滥无涯”四个字来形容。但是,陈寅恪一生对自己的品学极为谦虚慎重,从未炫耀于他人,他到底懂多少种语言文字,直到去世后都未有定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即使他的师友、家属与弟子也莫不如此。 陈寅恪的弟子、北京大学任教的王永兴言陈寅恪“具备了阅读藏、蒙、满、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十三种文字的阅读能力。” 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曾说:“寅恪叔到底学了多少种文字,我也不清楚。一般说来,他能读懂14种文字,能说四五国语言,能听懂七八种语言,是大致不差的。这些成绩基本上是他在36岁以前取得的。” (责任编辑:风格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