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对孩子来说,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的学习力跟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谨慎保护孩子的天性
孩子眼里比成人看到的更丰富,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稍微有点行为能力就各种“探索”,“感知”,从2岁有语言能力开始就不断在“问”。
孩子渴望跟外界发生链接,渴望认同,渴望表达,渴望被看到。
比如孩子不停发问:
为什么必须上学?为什么有男孩儿和女孩儿?空气是什么?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有战争?
你是否意识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能始于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思考?儿童哲学或许在悄然之间发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许这样”“这么不听话”。“长大就知道了”“我在忙,别打扰我”“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不经意消逝……
促进独立思考,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类信息充斥的时代,给孩子一个手机,就像他进入社会,类似把孩子置于一个开放的房子里,谁都可以进来。在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孩子时刻记住甄别人,和甄别信息,保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处理复杂问题的基础。而独立思考又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勤动脑,互动探讨,输出表达。
孩子需要认同,肯定
当孩子从舞台上飞奔到妈妈怀里,妈妈说:矜持一点。当孩子考了一百分,爸爸说:别骄傲。
往往孩子伸出去的链接就被压抑,甚至本来可以外向的孩子变成内向,本来有的天赋被打压。看见和肯定,鼓励孩子并不是件难事。“看来你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你认真练习了这么久,有这样的成果是应该的”
一位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的母亲说过,在孩子表现和提问的这个时期,无论他在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在炒菜,他都会关掉火去陪孩子找答案,在孩子插嘴的时候,他也不会阻止,而是听见孩子的声音,耐心用因果关系回答,这样保护他们的探知,和好奇。鼓励他们思考世界,提出问题,让他们养成因果逻辑,有深度的思考。
语言能力:启发,引导
有高效学习力的朋友会有个共识,要有反馈机制,输出和应用。就像《刻意练习》中频繁提到一个词——反馈。比如能清楚给别人讲述一个知识,让你知道是否真正听懂了学的内容。看完书不记得也是因为没有反馈机制,如果你看完有自己的思考,写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讲他的主要事实,陈述,观点。要注意的是:提要和复制、抄原话是没有用的。
我们中国人从小学东西都擅长背诵,背的太多不应用就会忘记。其实只要大量重复,应用和接触,不背也会记住。有的孩子记忆力超强,背几百首唐诗滔滔不绝,让他怎么展示都可以,但是,默写和陈述对理解能力帮助不大,考察的是记忆力。真正好的口才是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思想放飞的过程,是由里及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机械的背诵变成传达内涵,传达感情,带入情景,调动“知识库存”。
人的行为能力有两种,被动和主动思考、创造,在学习中主动复盘学到的知识,比如讲给别人听,在工作中策划创造新的方案,都比被动的操盘手更能发展自己,得到的东西更多。多激励孩子主动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引导他引经据典,串联知识更好。比如可以问开放式问题,“你有什么感觉”“你需要爸爸做什么”“你觉得怎么样更好”。“这像不像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
思想和学识是前瞻,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力,思考力。
语言口才是外化,是输出和应用,把理解和世界观传达给别人,互动沟通让孩子被理解,有价值感。
有此可见,不仅是针对家长,好的口才课取决于教学老师如何引导,如何对待孩子的反应,取决于课程体系是否有发展潜质。你的口才班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