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东京客人》《好梦不长》

  相声中有谐音包袱、机辨包袱、比喻包袱。

  谐音,就是音同字不同的包袱,或者音字相近而产生的包袱,都是谐音包袱。如《东京客人》:

  甲:小赵又ー指那日本老太太给我介绍,这就是日本东京民间访华团的叫“京本教子”。

  乙:叫什么?

  甲:京本教子。

  乙:精粉饺子,好哇,我就爱吃精粉饺子。

  原来人家的名字叫“京本教子”而给说成是“精粉饺子”,从“京本教子”到“精粉饺子”,字的声音近似而原意变了。又如《黄鹤楼》乙:咱俩唱出《黄鹤楼》。

  甲:黄窝头

  乙:张飞闯帐。

  甲:小葱拌酱。

  乙:刘备过江。

  甲:大饼两张。

  乙:三气周瑜

  甲:三条小鱼

  还有《春回大地》里的“你吃饭了吧?”理解成“你脚歪了吧”。《我爱中国》里的“艾斯考包里”,理解成“爱吃烤苞米”等都是诸音包袱,处理得好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机辨包袱

  也是“争辦出包袱”,明知不对,还要与人争辩,没理找理,我们通常说的抬扛,就是这个意思。如《好梦不长》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我画的正来劲儿呢,打后边过来一个黑大个ル,抬腿就脚:“你干什么?”

  乙:得!没词儿了吧?

  甲:没词ル了?“我画画呢。”“什么画?”“宣传画。”“宣传什么?”“讲卫生。”

  乙:那床单怎么回事?

  甲:床单呀,勤洗勤晒。

  乙:那裤衩子哪?

  甲:那裤衩子,那是裤衩子吗?

  乙:那是什么?

  甲:那是裙子。

  乙:你画的是男的女的?甲:女的。

  乙:女的怎么还光脑袋呢?

  甲:呀,光脑袋呀,这没关系,再画点头发不就行了吗?甲画的本来是裤衩子,但为逃避黑大个儿的追问,没理找理地说了很多的所谓理由,从而出了笑料,这种包袱就争辦的艺术手法。

  3.比喻包袱

  比喻也就是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喜剧效果。《摩登时代》里边的小号加塞子那几句就属于比喻包袱。就是用打比方而产生的笑料。

  甲:我给学学这小号加塞子,我学的时侯,你闭上眼睛听,跟卓别林一个味儿。

  乙:那我要睁眼看哪?甲:你要睁眼看哪啷。乙:卓别林,

  甲

  我学的那个味和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前奏曲的小号加塞子味儿,这就是个比喻,你闭眼听,一个味儿,睁眼一看就是我学的了。

  《买伞》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小严,给你买把伞自动开的,用手一按弹簧就把伞面弹开。你看,叭!

  乙:弹开了?

  甲:伞弹开了,把我爱人给崩出去了。乙:怎么回事?

  甲:伞面儿成这样了,噗!我爱人就坐床上了,“哎哟,我的妈,你这是伞哪!是枪啊!”乙:你怎么说的?

  甲:我说…也不是伞、也不是枪,嘿一一喇叭花。

  由于质量不好的一把伞,弹出去以后変了形,把伞比喻成喇叭花。这就是比喻手法,比方出的包袱。还有演员表演中的比喻。如《戏剧方言》中:

  甲:你看人家那眼珠一动,那叫秋波流慧。乙:对!

  甲:您看我这眼珠一动。乙:秋波流慧。

  甲:瞳仁反肖。

  这是相对的比喻,还有形象的比喻。甲:你看人家往那一站像朵花似的。乙:好看。

  甲:我往这一站也像朵花似的。乙:您像什么花?甲:干枝梅。

  乙:干枝梅啊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