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有时会用否定的句子来表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否定的语气来结束一句话、一件事而产生的包袱,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如《垫话》:
甲:您是什么文化程度?
乙:我是小学六年。
甲:那您不如我啦。
乙:这么说您知识多?
甲:我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決胜干里之外,自比管仲,抱膝危坐,
笑傲风月,未出茅芦先定三分天下。
乙:这是您?
甲:诸葛亮。
再如《笑的研究》有一段,也是使用否定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喜剧效果。
甲:要笑你应该这样笑。
乙:怎么笑呢?
甲:应该是:似笑似不笑,似想笑似不想笑,要笑没笑出来,这笑纹在肉皮里含着
乙:喫,你这一说我明白了,这笑么是似笑似不笑,似想笑似想笑,要笑没笑出来,这笑纹在肉皮里含着对不?
甲:对。
乙:哈一我笑不了。再如《买伞》:
甲:每月四毛钱攒成这个样,真难为你,照这样攒四毛钱哪儿够花的。这么着,从下月起
乙:给四毛五啦。
甲:改两毛七了。
这也是用否定这种艺术手法出的包袱。按照规律上月给四毛,这月从发展上看,应该给四毛五或五毛,可是却把正常的规律给否定了,这就是用否定的艺术手法产生的效果。
拟人包袱
拟人出包袱,就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方法制造包袱。如《打蚊子》:甲:你刚睡着,那蚊子来啦,嗡
乙:好嘛,这蚊子可够个儿。
甲:这不是学蚊子么。蚊子一瞧是您乐啦,“来呀,这有个肥的
乙:这是蚊子说的?
甲:这是我说的。
《油水大》中有这么一段:
甲:包办酒席,烟果糖茶,一个电话,全整到家。
乙:他怎么这么大能耐呢?
甲:他是关系广,路子多,哪个部门都有人,能一条龙地走后
乙:专门能走后门,这位都成专家了。
甲:赚家,把钱都赚他们家去了!赚家是专家的错觉,从而产生了包袱。
《霸王别姫》里有这么几句:
乙:可真有点盛气凌人。
甲:什么叫“生气拧人”?谁拧人啦?我拧你哪儿啦?这也是错觉的艺术手法给出的效果。
7.夸张包袱
夸张,就是夸大的意思,过分强调人物的行为或一些生活现象都属于夸张的手法。如《夜行记》中有这样的对话甲:一狠心买辆自行车。乙:嗯。
甲:(手势)花了这整儿,这个零儿。
乙:二百八?
甲:二十八块。
乙:二十八块钱你就买车呀
甲:买旧的。
乙:那能畸吗?
甲:哎,你别看花钱不多,车还可以。
乙:骑得过儿。
甲:反正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
乙:好嘛,这车都要散啦。
句“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就夸张地把一辆超级“老爷车”形容得淋漓尽致。
再如《打电话》“罗嗦”在电话里噜苏了半天,最后告诉他的未婚妻
甲:下车之后,你往对面瞅,从西边数第三根电线杆子,我在儿等你,好不好?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七点钟啊,哎,小王啊,那什么你别来啦。
乙:怎么别来啦?甲:现在都八点半啦。
这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夸大强调了打起电话没完没了这一生活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一对情人约会,本来能用一二分钟说完的话,而一说说了两个钟头,这种现象在相声的表演当中艺术地再现,它通过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讽刺了“罗嗦”,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