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门上天入地的大学问,足以立身,足以成事。沟通也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君主崇尚沟通力,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张仪就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了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毫不垂头丧气,而是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解地答道:“舌头当然还在啊!”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勰曾如此高度赞叹沟通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想当年,苏秦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统领六国共同抗秦;张仪凭借谋略与游说技巧,瓦解合纵,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阴阳股掌间,掐指算乾坤”的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合,骂死王朗传为千古佳话。在那个风云激荡、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的年代,也因此涌现出了无数的能言善辩之士,他们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对人性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博古通今的知识、滔滔雄辩的沟通力,周游列国,出谋划策,三言两语于危难中轻松挽救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会沟通的人或词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赋予语言独特的人格魅力;或铅华内敛、纯净质朴、情真意切,赋予语言灵性秀美的人文关怀。
今天,沟通力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对于孩子来说,会沟通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对孩子现在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孩子踏入社会后,它依然是孩子抓住机遇的“敲门砖”和立身立业的“金钥匙”。
敢开口就是赢家。只要孩子勇于开口,积极地把握与别人沟通和当众沟通的机会,就能从中领会到一些沟通的技巧,帮助自己建立自信。当然,开始的尝试总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一回生,二回熟,当孩子能够勇敢地当众开口沟通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了。如果熟悉之后再多加练习,就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应对自如,进而成为一位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