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数学老师为什么要说语文的事?因为这几年有些现象令人担心。 【现象1】进入曾经工作过的学校教师贴吧,竟然有老师用下流语言互相谩骂,令我目瞪口呆,本想参加讨论,只能望而却步。其实,网络上早已将“国骂”隐蔽写成TMD,将脏话美化为“我靠”、“牛x”,并在青年人中流行;此外,曾有大学生向我反映英语教师课堂上用英语小声咒骂他们。 【现象2】商品广告词中真敢说大话,有的比1958年“大跃进”时的豪言壮语还没边。 【现象3】大学生的求职材料,老师们的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套话”过多,错别字过多。如果您有幸阅读试卷、尤其是参考答案的提交稿,上面的语言文字错误实在过多(包括文科课程的试卷)。 【现象4】大学生能用华丽的辞藻写散文,也能用时髦的语言网聊,然而写作毕业论文却吃力,要说的话说不清楚;有些人连论文题目都想不出合适的词儿;论文摘要要么过长,要么不知所云。 【现象5】应用文写作能力差。申请书、证明信、请假条、借据、收条几乎都不会写。一位女生通过了考研初试,要请假去东北师大面试,一张请假条说什么也写不完整,是我一字一句念给她写下来的。 【现象6】一些教学管理干部不会起草文件,写出来的是“大白话”,令人忍俊不禁。 【现象7】美术专业学国画的学生,毛笔字写不好,古诗词功底差。 【现象8】做文秘工作的干部,根据领导讲话录音或记录整理的文字材料,连语病和“嗯”“啊”也照录不误,然后存档。 【现象9】一些老师的粉笔字令人不敢恭维。这些年不少中学招聘新教师要他们手写简历。 【现象10】很多人打电话、发短信过于冗长,说话不得要领;年节祝福短信缺少原创、特色和新意。 【现象11】领导、老师、家长在管理中不能言简意赅地将话说清楚,尽管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义愤填膺、有的絮絮叨叨,但是效果不明显——对方没听明白。 可能有人觉得,骂人是教养问题,说大话是宣传的需要,字写得不好在计算机普及的年代不算什么缺点,说话絮叨只是习惯问题。我不这么看,以上各种现象还是与人们的语言文字功底不足有关。 知识分子说脏话,不仅是“有知识没文化”的表现,也说明这些人不善于“以理服人”——很可能是说不清楚该说的道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说大话,同样是不知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或自己的成果的水平——有意吹嘘的例外。 别的行业对员工写字有何要求我不清楚,教师的粉笔字必须写得规范和清楚。别以为有了多媒体就不用写板书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多媒体“代替”教学,不是教材搬家,对吧? 以上这些现象,最初还是由于家长忽视对孩子的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过早关注技能训练,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的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偏科造成的。 据我观察,很多人说脏话的“启蒙者”是家长,要么就是家长听到孩子从外面学来的脏话不予制止。这些家长是否想过:孩子长大了常说脏话,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语言文字启蒙教育,如今城里的孩子时兴上辅导班,不知社会上有没有学前语文辅导班?我想就算是有也比不过英语班或者音体美班。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语言文字启蒙不就是说话、认字、背唐诗吗?家长教就行了。我看没那么简单。孩子认字之前主要是模仿大人学说话,大人教给孩子的先是一个个单词,再过渡到完整的句子。可是再往后呢?大人有兴趣较长时间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吗?还会“在百忙之中”主动地和孩子说话吗?就算是背几首唐诗,不就是给客人表演吗?这样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读者》有一篇文章说:在美国生活的来自中国的家长们发现,他们的孩子比起美国孩子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很少向老师提问题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诉求。这不是因为孩子英语不过关,也不是性格内向,我看是与从小没有重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 语言文字知识不像数理化知识那样“专业”,家里长辈的言谈话语,电视里主持人、演员的台词,歌词、广告词,网上聊天使用的词语,这些都比老师课堂上讲的更容易被接受,不知不觉地就成了孩子们的语言。可是家长们是否注意到这些语言的品位如何?有没有低俗甚至糟粕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能力限制孩子们使用网上流行的字词语言,那么可不可以从正面加以引导呢?可不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情景要孩子们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想?或者比赛谁能用最少的字说清楚某件事?能不能不经常打断孩子们的话?能不能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能不能认真地回答这些问题?能不能从这些问题中看出孩子们在表达能力方面有哪些进步、还存在着什么障碍?能不能正确区分他们的看法中哪些是大胆的想象,哪些是需要纠正的不确切的表述? 还是那句话:家长也需要培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