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将会贻害终身。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小学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明孩子的习惯要及早养成。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特别是母亲,她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习惯的作用是巨大而又顽强的,其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毅力和努力,是很难加以改变的。正如俗话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习惯对于每一个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长期受环境影响,潜移默化所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从小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保证人体健康成长,避免或减少疾病的需要;其次,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形象化反映。 现代家庭对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孩子而言,应该定时起床、睡觉,餐不挑食、食不过量,少吃零食、早晚刷牙、饭前洗手、常剪指甲、用品有序。尤其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此外,要求孩子坐则端、立则正,不随地吐痰等,都是应当从小学会的。 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有的孩子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休息,还使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并且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越易于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好模仿是幼儿行为的特点,模仿是幼儿养成习惯的先导。所以,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为孩子的行为规范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的准确掌握,而且有利于人们将刻板的知识灵活运用。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当然,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父母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养,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而有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至少要从孩子认字开始。其实,在孩子一岁前,父母就可以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由家长带着“读”书,家长抱着他一起翻看图书,讲述书中的故事,使孩子在听的同时,领悟读书的乐趣。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由父母陪孩子一起看书、讲书,还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咱们去书里找答案”、“咱们看看书上怎么说”,让孩子产生对书的兴趣,使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爱读书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 当今在家教中,许多家长注意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可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只注意到暂时的成果,只刻意追求孩子赢得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求全责备,结果使孩子早早就厌倦了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苦差使,因而不能从中获得什么快乐,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学习应因势而导,善于引导,不能强制压迫。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孩子缺乏耐心、恒心以及做事草率、粗心大意、做作业时东倒西歪等不良习惯。 此外,家长要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也可以在双休日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使孩子养成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气氛,感到拥有知识值得自豪,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自觉学习、追求知识且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人在社会交往、处世待人过程中,通过待人接物的方式而表达出来的一种习性。 马卡连柯曾讲过:“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场所,家长的行为习惯,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具体和行为反映出来,孩子也每时每刻通过耳濡目染在进行学习模仿,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须费九牛二虎之力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为此,家长须以家庭作社会来要求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家人相处应使用礼貌用语,有求于人说“请”,受惠于人说“谢谢”,打扰了人说“对不起”等。此外,还应培养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孩子进行守时和惜时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当精神愉快,不说坏话和粗野的话,遵守时间,信守诺言等,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 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和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和繁荣。为此,要让孩子先从感兴趣的劳动做起,在劳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成功感和快乐感。 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但现在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劳累,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办事*自己的意识,滋生懒惰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喜欢自己做事。如,孩子从1至2岁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可常常是饭菜洒了满桌,就是放不进嘴里。孩子还喜欢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拾玩具等。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劳动能力有限,在有的家长看来无异于帮倒忙。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包办,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现在有些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不做一点自我服务性劳动,认为“我的任务是学习”,进而不爱惜劳动成果。为此,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要插手,更不能包办,让孩子在劳动中经受挫折、磨练、艰辛和困苦,并尝到喜悦、欢欣、甘甜和乐趣,增强自信心,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点击察看更多 TOP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