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宝典 (一) 父母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孩子不听话,是目前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工作闲余之时,大家坐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确,目前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总是尽量满足。但一些孩子个性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事情对错,都要别人迁就才肯罢休,否则就顶撞父母,任性、逆反、脾气大,是这类孩子们的显著特点。孩子不听话,是当今年轻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一大心病,然而,大家却一时找不出正确应对的良策。 孩子是如何看待父母的? 父母对孩子持很多负面看法,孩子对父母也没有好声气。“父母皆祸害”!这是网络上一个拥有上万名成员讨论小组的令人震惊的名字,“祸害”,是子女们对父母们异口同声的评价。成员们在这个小组发帖,用宣泄的方式描述自己在父母那里受的苦,同时也互相安慰寻求帮助。他们认为,“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综合该小组组员抱怨的种种问题,记者整理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在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选项中,网友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父母不善于鼓励子女、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他们认为,父母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孩子们为什么会不听话? 孩子任性、不听话,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关系到性格形成、品德塑造、心理健康乃至人生发展与成功的大问题。对于孩子不听话的问题,父母们应该作出这样的思考:孩子究竟为什么不听话呢?他们对父母的话是一概不听吗?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来对抗父母的?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完全合理?其实,只要父母们切实地把上述问题搞清楚了,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只有把孩子不听话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教育专家们的看法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焙⒆硬惶埃改甘紫纫幼陨碚椅侍猓绻改傅慕逃椒ā⒎绞接形侍猓秩绾文苋煤⒆犹澳兀� 父母普遍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 研究表明,父母们普遍自身学习不足,难以适应、不足以应对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目前众多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其说孩子们普遍不听话,还不如说父母们普遍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孩子们自身有问题,但父母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大,是父母们首先把事情搞砸了!现在不少家长以工作忙为借口,学习观念淡薄,尤其对于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是懒于理会,认为自己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就行了,这样就造成了父母普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他们首先自身存在着很多不足,不能利用自身的素养、家长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孩子,因而对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显得茫然,束手无策。而且,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期望值过高,恨不得一下子培养出一个牛顿式的天才来,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基础性教育。 一、父母教育孩子的8个误区 1.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以直观性思维为主,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思想幼稚,因而想问题不会像大人那样全面、周到,而往往是异想天开,不理智的。相当多的父母不懂得或忽视孩子的这些特点,常常用成人的思维来衡量孩子的心思,用自己过来人的想法来左右孩子。如果孩子顺从自己,父母就十分喜欢;如果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乃至有叛逆心理,父母就受不了,认为孩子出问题了,特别是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让父母不能接受的事情,父母就十分恼火,会抱怨和指责孩子的不是。父母在斥责孩子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也曾有过错误和叛逆,只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标准来行事。如果父母既不了解、又不理解孩子的思维和想法,不能与孩子做充分的沟通交流,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他们的教育又能收到多大的实际效果呢! 2.不能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中国的父母普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天赋、聪明,什么都比别人好,最好是神童。如果父母没有上过名牌大学,大都希望孩子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不成功的人,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送孩子去学弹琴、学书法、学绘画、学戏剧等并施加压力。有的家庭,无论孩子表现得如何出色,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反复强调“下次要更好”。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不停地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懂得欣赏人的优点,更不懂得对别人的“瑕疵”给予包容和理解。父母这样做,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滋生出种种借口来对父母的要求予以逃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最终摔得惨的不仅是父母,还有孩子。 案例:有一个小学生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可是父母非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再做作业。到星期天的时候,还要去钢琴老师家里练一上午。因为对弹琴没有兴趣,这位小学生看见钢琴就厌恶,几次想把钢琴毁掉。有一次,他对妈妈说:“我不想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 钡杪璨还撕⒆拥男巳び敕纯梗欢ㄒВ骸耙丫Я肆侥炅耍苏饷炊嗲恕D阌Ω谜亚傺Ш茫〗窈竺刻觳坏炝废扒筒恍沓鋈ネ妫 备改腹叩钠谕沼谀鸪刹揖纾何硕系舾改敢俚哪钔罚幸惶煸诜叛Щ丶业穆飞希⒆佑檬吩叶狭俗约旱囊桓种浮� 3.批评孩子不分场合地点,无的放矢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有些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对孩子一阵狂风暴雨,只图自己骂孩子痛快,不管实际能不能达到效果。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但家长只顾自己发泄,把批评的目的忘到九霄云外了。有时候,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本来就事论事就好了,但他却思维跳跃,联想丰富,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了。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 4. 对孩子粗暴施教,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 有的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要想让子女未来有“出息”,必须对其进行体罚教育。“狼爸”萧百佑和他“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教理念,便是棍棒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粗暴施教,会有两种后果:一是使孩子变得懦弱、胆怯;二是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暴躁和残忍的种子。这两种后果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习惯看人“脸色”行事,通常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害怕受到处罚。对上司、师长、权威人士往往“恐惧”,且极易形成“双重性格”,缺乏自信,没有勇气接受新挑战。其实大家都明白,棍棒教育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狼爸”“三天一顿打”之所以会有市场,是因为它后面有一句“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成果的遮掩,人们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其实像“狼爸”这种利用暴力威严对孩子进行的逼迫式教育,打出来的“成功”常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看孩子是否幸福,他在班里是否被同学们接受,在那种向分数看齐的畸形成才观下,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 5.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以自己为长辈而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惟命是从,孩子稍有些不顺从,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有些方面惯于小题大做,经常抓住一件事喋喋不休。孩子哪里做错了,父母往往唠叨个不停,几句话可以讲清的一个道理,要翻来覆去说好几遍。但是这些父母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服从父母的命令,当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他会坚持己见,当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父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会逆反。在这类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通常自主性较差,不会自发而主动地做事情,常常需要人提示,习惯于听从命令而缺乏主动性。 6.对孩子过分呵护和照顾,不让孩子有自我磨练的机会 有的父母为子女考虑得颇为“周到”,往往是子女还未“开口”,就为他们做好了“种种”安排。这类父母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孩子上学、就业、找对象他们要干涉,孩子买一件衣服他们也要过问。被父母过于呵护和照顾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主见,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同时期待所有人“爱护”自己,由于过分脆弱,稍不如意就会觉得委屈,或者认为是人亏欠了自己。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没有经过生活磨练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在以后的岁月里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一旦失去父母的保护,常常会无所适从,迷失人生的方向。 7.对孩子过分溺爱,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有的父母为了成为子女心中的“好父母”,不惜对子女千依百顺,甚至对子女很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父母过分地疼爱孩子,由爱变成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就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替别人着想,养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懒惰依赖的性格。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任性跋扈,易发脾气,无视他人感受,习惯于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同时固执地认为,“爱我”就是“顺从我”。 这样的孩子由于一切得来过于容易,因而根本不懂得珍惜,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享乐,不知进取;只有自我,没有他人。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畏惧退缩;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发雷霆,怨天尤人。溺爱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幸福,反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结果就是孩子刁蛮、任性和不听话。 案例1: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有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着孩子吃完了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 彼�13 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闭馕荒盖自谙虮鹑私彩稣饧率保酆崴刮� 案例2:一位母亲,为了儿子,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后来,她咬咬牙送儿子上了贵族学校。有一次,妈妈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说,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 8.父母的观点及教育方式不一致,让孩子无所适从 父母要根据家庭的实际状况以及各自的特长,对孩子的教育作适当的分工,做到和谐互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但是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管教方式上的不同,对孩子要求也不同。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严管,一个要放宽,有的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脸、白脸;有打的、有拉的、有哄的、有吓的,这样教育孩子很容易造成教育的真空:在一方被管教,就到另一方去诉苦;在一方受了罚,就到另一方去讨爱。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会让孩子误以为家庭中有人爱他、保护他,有人不爱他、惩罚他,这样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态度与看法,从而使家庭教育丧失应有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