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我们要按照之前制订的采访计划和提纲进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采访要掌握时间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做简单的消息报道,采访一个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一15分钟左右。这样既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到厌烦,也方便我们进行后面的资料整理。所以在采访中,我们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让采访时间拉得太长。 (2)提问要抓住重点 我们制定采访计划时,就应当明确这次采访的重点。对于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最先发问,不要随意提问。如果在采访中被采访者的回答不能达到我们采访的目的,那么我们还需要从不同侧面进行多次发问,直到信息明了,能够满足后面写作的需要为止。 (3)提问要具体明了 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采访对象才容易回答,以便于我们得到实质性材料。如果问得过于笼统,问题过于空泛,就会使被采访者难以回答,让采访陷入僵局。像“请谈谈你的感想”、“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这类问题,都过于笼统。记者想了解一个问题,提问的时候要善于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小的“问题串”,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发动攻势。比如有一次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5位同学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这时候另一位记者立即把话头接了过来,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条长江吗?”五位学生一起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孔子吗?”全部举手。 “你们知道鲁迅吗?”“听说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知道。” 当然,提问具体也不是说问题越细越好,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所有的问题都零零碎碎,要有引申采访主题和目的的深层次的问题。 问题尽量短一些,简洁一些。如果我们提的是一个十分冗长而复杂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记不住、听不清,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想问什么。请看这个问题——“请问你对目前中小学教育总在喊减负,但学生虽然学校的课业貌似减少了,在课余却依然要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补课,还要参加很多补习班,基本没有休息时间的现象是怎么看的?”如果直接换成“您认为中小学教育减负实施的情况怎么看?”是不是更好呢? 采访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有些小记者、小主持人刻意模仿电视上负面报道的采访,把采访的气氛搞得很沉凝重、别扭、沉闷,很可能采访都无法继续进行。我们可以把问题设计成讨论式、聊天式,边问边谈,双向交流。气氛热烈、感情融洽、愉悦轻松的谈话环境,总能让我们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 2.准确记录 有句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次去采访信息量都会很丰富,仅凭记忆不可能完全记下来,即便有录音笔的帮助,我们也需要记录一些重要信息。 采访时做好笔录,不但材料保存完整,而且可以防止出错。所以每次采访时我们都要带好采访本和笔,做好采访笔记。 (1)记要点。要点是指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其中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及结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教训、重要的背景 资料等。这些重要的事实我们一定要记得清楚、详细,否则写成文章很容易出差错。 (2)记易忘点。易忘点主要指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及专业术语等,一定要口问笔写,听清楚,记准确。 (3)记疑问点。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人,使记者产生某种疑问。对这些疑问,记者应及时记录,可以在所记的材料旁用自己的符号或简短文字注明,等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再请对方作补充说明或向知情者核实。如果等到写稿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弄清楚,不得不再次去做补充采访,这就费时费力了。 (4)记有个性的语言。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总会有他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我们应当逐字、逐句地记录。在写作中,我们若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两句人物有个性的原话,一则能展现人物的思想特征与风貌,二则能增强新闻的亲切感和可信。 (5)记观察所得。在采访现场,我们也要仔细观察、捕捉记录对方的神情、手势、相貌、动作、服饰、环境及天气等等。这些材料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 (责任编辑:风格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