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此,朗诵也是如此,朗诵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求抑扬顿挫起伏变化,有声语言在语句的发展和行进中形成一种趋向和态势,才能使表达形成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如山巅瀑布飞流直下,像幽谷溪流汩汨流淌,迥异的势能冲积岀干姿百态的意境。语势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从语句的起首经过句腰到句尾,在朗读时形成语峰和语谷,并且根据语峰和语谷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类型的语势,积极地影响朗诵者的心理节奏和情感幅度,推动朗诵的进行。
语势指的是朗读时或者说话时声音高低的变化,由音高决定。常见的几种语势有上行语势、下行语势、平行语势、曲行语势。
1. 上行语势。指语句中由低到高,逐渐上扬的一种语势。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喜悦、兴奋、号召、欢呼、自豪、愤怒、惊异紧张、命令、语意相连、情感推进等。例如“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从内容上来看,带有强烈的号召性,对听众产生巨大的鼓动作用,激发起人们的热情,就要像进军的号角一样,采取逐渐上扬的上行语势。
2.下行语势。指语句中由高到低,逐渐下抑的一种语势。一般表示祝愿、祈使、感慨赞叹、确信等。例如:“多么聪明的姑娘呀!”桂林的景色风景如画,真是天堂一般呀!”这都是叹的句子,需要运用下行语势,才能较为准确地表现作者的赞叹之情。
3.平行语势。指语句中抑扬变化不明显比较平直的一种语势。一般表示厌恶、反感麻木、冷淡、踌躇、思索、严肃、庄重或叙述说明某一事物。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段话主要是向读者做一些人物背景交代,要朗诵得缓慢些、平稳些,无需大的抑扬变化。否则不自然,反而不易讲清楚。
4.曲行语势。指语句中抑扬变化较多,较为曲折的语势。一般表示讽刺、幽默、威胁愔示等意。例如: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一句话,意思是留学生会馆住的全是清国留学生,他们被派往日本留学是因为日本那时科技强大,是去学习的。但是“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是安静的读书场所却发出咚咚的声音,暗示了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以国家为重的嘴脸。朗诵时应该运用曲行语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