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有所谓“天地君亲师”之说。可见教师是多么地受人尊重,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论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它主宰和统帅着一个教育者整个的教育教学工作。师德不是抽象的。它实在而又具体,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当然,时代不同,我们对教师爱生的要求也就不同。那么,新的世纪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去热爱学生呢? 一、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 热爱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现在我们再也不能把学生看成贮存知识的容器,因为他们的能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的孩子有很多优点,不仅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时优于成人,在其他很多方面如主体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参与意识等也都优于成人。因此,若不改变观念和策略,我们就做不好老师。一方面,不向孩子学习。我们就不了解他们的心理,不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我们当然也就无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向孩子学习,仍高高在上地摆那副师道尊严的空架子,久而久之,你那架子就会在孩子的心目中轰然倒塌。 二、不要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然而,教育的现实是,这种源泉性的想象力在教师机械死板的强化训练中,给扼杀了。 我在《山东教育》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授课教师正在引导学生为《草船借箭》一文分段,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学生说分四段,教师又经过一番讲解,最后小结到:这篇课文分成四段更好。这期间有一位女同学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一纵一纵,老师叫她起来,她却固执地说:“不是,我还是认为应该把课文分成三段,因为……”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便挥了挥手,示意其坐下。“因为……”这个学生还在坚持,教师又挥了挥手,她终于无奈地坐下了,教师继续讲下去。 分段是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一篇课文本来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段方法。这个女学生能如此坚持自己的意见,足见她的自信和勇敢,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急需培养的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吗?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用一个小小的手挚,堵住了学生的嘴,压抑了她思维的火花,今后她还会“傻呵呵”地跟老师犟吗?她还能不屈不挠地去探索吗? 当然,现实中地不乏有远见的教师。前段时间,在省会济南出现了研究“李一粟现象”热。山东省实验中学三年级学生李一粟,在《萌芽》杂志社与九所高校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文科实验班录取,记者问李一粟的思想活水是哪里来的,他说:“我的老师们,特别是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从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们。”李一粟的语文老师出作文题时,很少限制一个作文题目,多是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入手,只要能言之成理,自愿其说就行。我十分佩服这位教师的做法,在训练学生的方法上就应该灵活多样,这样,才不至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学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