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1XKT-ZXLS077 课题名称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负责人 刘百海 所在单位 西安交大二附中 结题报告 关键词 交大二附中 初高中历史 教学衔接 结题报告 结题 报告 摘要 自陕西省2007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影响巨大。本课题通过在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历史学习状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1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主要侧重于教学衔接对策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理念上的衔接;二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三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四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评价方式上的衔接。 结题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感觉到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对历史感兴趣但不喜欢历史学习,普遍基础薄弱,历史知识支离破碎,历史思维能力相当欠缺,理解历史一知半解;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然而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1)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是我们高一老师应该清楚的。(2)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就是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忽视。(3)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容量大、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而且对学生要求很高。但高中历史教学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我们若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新旧知识”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4)最后,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两者是相互衔接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初中课程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教学共同体。 从这一切因素考量,应该说,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很有必要,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是具有深义的。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之“衔接”,它的内涵有三:一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学生”的意味。另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还要面对新的教师,同时他们还将面对的教师具有鲜明的学段色彩,从这个角度,“衔接”还强调“教师”的意味。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初高中教学衔接还有一层含义指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通俗讲,新学生、新教师、新课程,如何尽快的凝聚起来,这是初高中衔接备需推敲的地方。站在教师的角度说,初高中衔接课要求教师对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成为高中学段的课程的开发者,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决定初高中衔接有效的重要基� >咛宓模娑约唇哟サ难淌τψ鲆欢ǖ牡鞑檠芯浚醪椒治鼋萄Ф韵蟮难疤卣骱退嘉分剩绕涫墙萄Ф韵蟮哪谠谛枨蟆�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作为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教学衔接对策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理念上的衔接;二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三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四是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评价方式上的衔接。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11.3.—2011.4.28):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2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及本人教育教学实际,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11.4.29—2011.5.17):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11.5.18—2011.11.30):实施研究。 前半期(2011.5.18—2011.9.20): 1.问卷调查,获取信息并分析样本资料。以我校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等现状。 2. 根据以上调研资料并结合2010年、2011年两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本人近四年高中课改的教学实践,完成以下子课题: (1)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2)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状况分析 (3)2011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启示。 后半期(2011.9.21—2011.11.30):完成生于子课题并进行课题研究总结。 1.结合本人在高2014届高一历史教学实际,完成核心子课题: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 2.总结课题实验的结果,完善相关课题论文。 (11.30号以前上传上述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所有电子和纸质资料,检查完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袋) 第四阶段(2011.12.1-2012.2.28):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电子版发至历史学科指导专家邮箱,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然后发至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箱,并联系结题时间。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阐明申请解题理由。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 五、课题研究结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差异 1.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笔者认真研读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现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如下: (1)课程理念的区别与联系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在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总之,对于三维目标,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3)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42个)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时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主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2.历史教学地位的异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由于思想上的轻视,人们过于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初中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测试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划书背书,甚至出现中考开卷考试等现象。有些学校高一刚入学对学生就进行文理分科,有的学生甚至早已做好了高二分科后就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准备。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给基础年级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3、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以上分析说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断层。而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课型,改变了单一授课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在学生思维断层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2)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消除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台阶,已成为高一历史教学的迫切任务所在。 4.教学方式的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了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以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达成相距甚远。 (二)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与学习方式 结合新课标的的理念谈一下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与学习方式。 1、搜集史料 搜集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的内容。对于史料的搜集,首先要留意图书馆及身边可获取的历史文献和历史遗存。历史文献记录的史料是极其丰富的,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通常将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论文、期刊、手稿、记录、表册、典籍、档案等资料,比如中国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希腊的《历史》、罗马的《罗马史》都保留了大量了的历史资料。二次文献包括书目、索引、文献等,可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搜集史料。三次文献主要是一些综述和述评类的文献,能使我们大致了解到某一专题的总体研究情况。历史遗存大体上有遗址和遗物、口头传说与民族习俗等。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展与研究,发现许多在文献史籍中未曾谋面的宝贵材料,进一步复原了古代历史的面貌,使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甚至人体体质及族属等等情况。 其次要学会善用网络资源。就信息资料而言,因特网是近来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上网搜集历史资料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信息。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的鉴别,也是收集史料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鉴别史料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标准。根据现有的材料能够确定真伪的就应该确定下来,不能确定的就应该保留下来继续研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2、形成史识 正确的史识的形成首先要依赖于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历史研究的认识工具,是我们接近和认识历史客体的桥梁。具体地说,它是指搜集、整理、运用和分析史料,并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出其本质属性,探寻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相关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即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使学生心理上会取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学、乐于学。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下,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据。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嫁接。 初中历史教材的优点是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作好铺垫,且提供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的参照系。 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应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 A硗猓黾右恍┤の缎圆牧希鞫嘉裕岣哐男巳ぁW詈笥ψ⒁庾芙崂饭媛桑嘌嘉牧榛钚院捅渫ㄐ浴@饭媛砂ɡ饭媛尚缘姆椒ê屠饭媛尚缘娜鲜读街帧W莨鄣鼻案咧欣沸驴胃牡闹逗湍芰δ勘辏褪且蠼淌γ窃诮萄е猩咐匪嘉芰Φ呐嘌嬲迪�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4、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5、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6、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另外,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如何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还要设法加大学习信息量,通过图文信息加强对某一阶段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解读,以弥补学生课只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不足。 六、课题成果 1.论文《从2011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即将发表于《当代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已有刊用通知) 2、论文《角度:课堂教学中史事解释和事理提炼的关键》即将发表与《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已有刊用通知) 3.调查报告:《交大二附中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4.调查报告:《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学生学习情况调研报告》 5.教学设计:《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教学设计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 1、由于对小课题研究缺乏经验,对小课题研究估计和认识不足,轻视了该小课题研究的工作量,没有组建小课题研究团队,独自承担研究任务,故精力有限。 2、由于本人在学校担任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大,在课题研究中精力不够,没能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入研究,更没有展开校外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调研,仅以我校高中高一年级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研究样本范围过� � 3、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需亟待提高。 4、继续做好对教材内容和体系的研究,注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运用史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个人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丰富和完善,还要认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模式。 6、对课题研究的心态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2011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5]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蒋敦杰等.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