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究竟要教会孩子一些什么东西?仅仅做几道算术题目?认识几个字词吗学会讲几个故事吗?我想,这远远还不够的,我们应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而给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快乐的人生,让他们体验与人和谐相处中的乐趣,感受健康富有色彩的人生意义。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好基础,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在做低年级班主任的过程中,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初浅的体验。 一、严格要求,加强自控 一年级刚入学时,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如每周上校会,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回到教室后抽学生起来说出要点,如答不出,就说明没有专心听讲。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逐步养成了坐立行走、听说读写的正确姿势,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饭进课堂。""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顺序和方法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内容是:"书包左边放,圈笔刀放右上,今天用的各科书,放在右下好取放。" 其三,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二、细化要求,言传身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伊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知道怎么做事情。"确实,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结果做出来的事情事与愿违。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出色地去完成任务呢?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觉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孩子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就要面临值日的问题。平时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宠惯了,很少拿起扫帚扫地。所以五六个人要在早晨十几二十分钟时间内打扫教室,再加一块包干区,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往往是早自修的铃声已经响了,可他们还拿着扫帚傻呆站在包干区内,让我们老师窝了一肚子的火。其实实在不能怪他们啊,关键要在指导方法,提高效率上下工夫。于是,我专门花了许多时间,教他们怎么按顺序扫地,小组成员怎么分工。刚开始几天,一定要在旁边陪同指点,等两三个星期过后,他们就能按照要求独自上战场了。而且我每天还对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清洁程度和完成时间两方面进行评比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性。因此,我班的学生早晨做值日,一般只要在十五分钟之内便能搞定。然后大家齐刷刷地在领读同学的带领下读课文,再也没有了早晨乱烘烘的场面。同样的道理,教室内物品的摆放,学习用品的整理,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小孩子就很乐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我教孩子们收发作业本吧,我要求在收传作业本时要做到静齐快,即不能站起来,不能说话,把本子从前往后传到前面来,再由每组第一个同学把本子放在讲台上,一组正放,一组反放,组组分明,便于批改。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便能领悟,再通过一些时间的强化训练,又怎么还会出现收发本子时乱糟糟的现象呢? 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已,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有位教育家谈起他的中学老师时说道:"我个子矮,老坐在第一桌,最怕的是上课铃声响了,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呼呼"朝讲台桌吹,搞得我满脸满身都是粉笔灰,有时眼睛里也进了灰尘,不敢睁开了。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来了位中年教师,穿着虽然很普通,但是很整洁,灰色中山装的每粒扣子整整齐齐地扣着。他走进教室,看了一眼讲台,一句话也没说,只见他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块崭新的蓝白相间的大手帕,小心翼翼地抹起桌子。班上没了声音,我也第一次没有发现飘飞的粉尘,第一次打消了逃离现场的想法。从此以后,我连一张小纸片都不敢往地下扔,抽屉里多了一块小抹布,时常在别的同学冲出教室时,我轻轻地把讲台桌和自己的课堂抹干净。"如此看来,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寓教于乐,生动形象 低年级学生,总会睁大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来打量这可爱而又新奇的世界。但时隔不久,他们也会为学校里老师嘴里一遍又一遍念叨的"注意"、"不要"、"禁止"等等要求和各项纪律而深感不适应。他们的内心会充满疑问:"怎么中学生活会是这样的呢?"这就说明,中学生活与孩子们想象中生活发生了错位,这给他们带来了不适应,有的学生脸上的笑容明显少了! 那么,我们面对这群天真活泼、可爱纯真的孩子时,该怎样做才能使他们既健康成长,同时又能使他们理解我对他们提出的种种要求并付诸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 当我捧着心爱的《格林童话》读得津津有味时,眼前突然一亮,对,童话!这不是孩子们的钟爱吗!如果我能把各种各样的要求融入到童话故事中去,孩子们也许就容易理解和适应了!于是,我很快找来许多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寓言、小故事,有些还经过了一些改编。每当我将这些童话或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时,他们总是听得那么入神。在他们聚精会神的眼睛里,我看到了理解、认同,也看到了希望。下面我曾经给孩子们讲过的其中一则小故事。 今天是芳芳的生日,爸爸送给她一只崭新的铅笔盒,里面还有一块绿色的香橡皮和一支漂亮的花铅笔。芳芳心里可高兴啦!她想:我要更好地学习才行。 上课了,芳芳桌子上整齐地放着书、本子和新铅笔盒。老师讲课时,芳芳跟往常一样,眼睛看着老师,听得是那么地专心。这时,铅笔盒里的橡皮和花铅笔叫了起来:"闷死了!闷死了!芳芳快打开盒子,让我们出来玩一会。"芳芳还是专心地听课,理也不理它们。突然,铅笔盒里的盖子,被它们顶开了,花铅笔和绿橡皮一起跳了出来。绿橡皮生气地说:"芳芳,我是你的好朋友,第一天你就不理我,我的脸那么漂亮,浑身上下都散发出香气,你也不来摸一摸我,闻一闻我,太使我扫兴了。"花铅笔在一旁跟着说:"是啊!芳芳你和我们玩一会,旁边的同学会羡慕你的。"芳芳听了它们说的话,耐心地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好朋友,就得帮助我学习才行。我学习好,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现在是上课,不是玩的时候,可不能影响我学习,你们说对吗?等我学习完了再跟你们一起玩,好吗?"花铅笔听了连连点头,拉着香橡皮说:"芳芳说得多好,我们赶快回到铅笔盒里去,让她好好学习。"芳芳听了高兴地把它们重新放到铅笔盒里,盖上闰盖子,又专心地听起课来。 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孩子们克服上课开小差的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我就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故事讲完后,我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里的芳芳吗?" "喜欢!" "能说说为什么吗?" "因为她上课专心听讲,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你们呢?愿意和芳芳比一比吗?" "愿意!"回答声震耳欲聋。 事实证明,这则富有童趣而又充满教育意义的童话,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预期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里,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也总能看到他们端坐的身影。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句"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通过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载体,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其中,这样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点点滴滴,皆是契机 学校无大事,事事皆教育。作为一个班主任,天天与学生在一起,有时一件小事发生了,不在意的话,也就从身边溜过去了。但有时抓住了。意识到隐藏在小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挖掘一下,就可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就是在这些微小的教育契机中逐步形成的。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课堂上难免要做这样那样的小动作。橡皮铅笔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把玩对象。一次,上课时,我看见一位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与上课无关的事,走近一看,原来正在把一块崭新的橡皮加工成碎片。再看看别的同学铅笔盒里的橡皮,都无一不受到他们的热情招待,有的刻了字,有的钻了洞,有的画了图......是孩子们不需要橡皮吗?不是,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校门口挤满了买橡皮的学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折射出孩子们怎样的心理呢?针对这些问题,我问了一些学生,从他们的告诉中,我了解到了原因:一是橡皮的安全性。当学生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常会走神,而在走神时就会注意自己的学习用品,但他们明白上课时应遵守纪律,至少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也不能被老师发现,所以就选择了目标小又不会发出声音的橡皮。二是橡皮的价格、造型。橡皮的价格一般都在一元左右,比较便宜,对他们来说,损坏一块橡皮再去买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现在的橡皮就像玩具一样,造型不断发生着变化,好奇心促使他们很想拥有新的橡皮,对旧的也就不留恋了。三是橡皮的可塑性。或许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没有玩具的课堂中,橡皮是很好的替代品。它像一张纸,任你画,又像一块泥,任你削,还像一块蛋糕,任你切。而这些是其他学习用品无法替代的。 孩子们对待橡皮的行为,折射出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缺少爱心,消费观不正确。为此,我针对橡皮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包括说一说我自己小时候关于橡皮的故事。小时候我们的橡皮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称为臭橡皮,一种彩色的有条纹的称为香橡皮。臭的五分钱一块,香的一角钱。但是舍不得买香橡皮,因为父母赚钱不容易。就是一块臭橡皮也要用上一个月,直到手再也捏不住才换新的。听我讲完后,我发现原先停留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回答:"我们应该爱橡皮""我们不要乱花父母的钱""我们 应该要节约。"看来,一个普通但充满真情的话在孩子们心中激起了涟漪。趁热打铁,我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手中橡皮的遭遇。我说:"橡皮虽然没有生命,但它却帮我们消灭了那么多的错别字,自己的身体却日益消瘦,这么好的学习伙伴,你又是怎么对待它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说了自己橡皮的遭遇,一个个痛心疾首,为橡皮鸣不平。从那以后,上课刻橡皮,随处乱扔橡皮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这件事虽小,却是一个教育的极佳切入口。从这个案例中,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有效教育,从小事抓起,正确把握孩子们的思想脉搏,不空洞说教,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法,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惟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赏识,激发热情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孩子,老师要尽量多鼓励,多表扬。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同伴效应去帮助,并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孩子的心灵纯洁无暇,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一个甜蜜微笑,一个会意眼神,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 誉,一份骄傲的资本,都会让他们感到兴奋,感到温暖,感到成功,感到进步的乐趣,从而更加听话,守规矩,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喝彩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走向成功的彼岸。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一个班集体里的正确舆论一经形成,就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增加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对于班级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可以写成广播稿,利用广播适时宣传表扬;也可动动笔墨,用红纸写写表扬信,张贴在学校公示栏;还可利用班级开辟的黑板报、"表扬栏"进行表扬。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充满自信,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去影响他们。而对不良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制止,利用班队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遭到扼杀。这样的班级集体是积极向上的,人人都会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特殊生并不是天生的不守纪律,有许多特殊生因为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班上打架,损坏公物,都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特别关注特殊生,以求全体进步。在班级设立"特殊生进步奖",对特殊生的点滴进步都要有所反应,可以口头表扬;可以给所在小组加分;可以在这位同学评比表中的"品行"一栏加盖小红花。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同学们都在关注他的发展,他的自尊心也因此得到满足,逆反心理必将消失。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闪现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学生是块未经雕琢的玉,只要精雕细刻,定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成为一块完美的玉;学生是块未定形的铁,只要千锤百炼,定能铸成一块有棱有角的钢铁。我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