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语慧天下移动版

2024ŷޱ- ӭ&
主页 > 语言培训 > 朗诵加盟/稿 >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坑了多少孩子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
 
  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常言道:“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努力奔跑。”放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在很多“爱子心切”“爱女如命”的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类似“笨鸟先飞”“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仅见于各类培训机构的传单上,在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中,都可谓是根深蒂固。然而,这种所谓“起跑线上的恐慌”,更像是一种焦虑症。
 
  说它是一种焦虑,原因在于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别人,这种情绪极易在家长群体中传递,甚至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个孩子一旦降临人世,其家庭就要承受更多压力,竞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第一梯队的人,就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但他们依然会向往更好的名次,队伍稍后一点的,会担心自己落后别人太多,而处于最末端的,则会陷入一种“总是被别人甩在身后”的恐慌。
 
  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博弈。很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视为一笔投资,然而,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活”。父母节衣缩食,却让孩子参加各种高价培训班,逼孩子学各种技能,这样的爱不可谓不深,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还是说,这仅仅是家长们的意愿?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热衷于“晒孩子”,很多不是晒孩子有多么可爱,而是晒他们有多么厉害。今天背了多少单词,明天又掌握了多少技能……表面上看,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实际上,这种“优质”并不全然合适。
 
  很多孩子参加的学前班、奥数培训班之类,无外乎是家长们的想法,说好听一点是“铺路”,说难听一点就是“下赌注”。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的是,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巨婴”,他们跑不动、跳不高、走不赢,把对人生更重要的大学问忘得一干二净。
 
  话说回来,这种观念很大一部分又源于现实因素影响。
 
  比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渲染比较多的是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早慧故事,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父母普遍迷信早培、速成和提前教育;
 
  另一层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大到一些地方对GDP的追求、官员对政绩的迷恋,小到一个商贩对销售额的渴望、学生对成绩的追求,无不体现这种“起跑线上的恐慌”。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中国家长们最坚定的信念和最执着的追求。于是乎,有很多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背起了重重的书包,开始了繁重的学习。每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地满满的,算术,语文,钢琴,英语,体操,游泳等等。但是,可能你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没输在起跑线,而是‘输在’过程中。
 
  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说到报培训班,这可算得上是家长们的心头爱。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将子女教育投资视为最不可削减的投资的家长占比32%,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9%、50%、45%,名列前茅。
 
  近日在网上一篇《中产辣妈的教育焦虑症:为女儿报7个兴趣班,三年培训里程可绕地球一整圈》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帖子的发布者将3年多来带孩子参加培训班时的行走轨迹在地图上勾画出来,想以此作为六一礼物送给孩子,当做孩子日后人生的怀念。
 
  然而,真正让孩子书在起跑线上的原因
 
  1、“你太聪明,反应太快也不好”
 
  有的时候,我们有的家长觉得“为了孩子好”,勤快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说过孩子打招呼这个问题,有的孩子可能因为反应稍微慢一点,家长就会忍不住上前替孩子回答,或者是替孩子说了;或者有的孩子在玩一些智力玩具的时候,总是遇到小阻碍的,但是没有给孩子思考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就帮孩子解决了难题;其实,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笨一点、慢一点,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地,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生活的小事情来锻炼孩子,比如去超市买东西,让孩子找到需要买的东西,记住东西的名称;或者是准备吃饭的时候,让孩子也一起帮忙准备,比如需要准备多少碗筷等等;为了孩子,除了要有耐心,我们还要适度“装笨”哦。
 
  2、忽略劳逸结合
 
  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手里捧着书,就十分高兴,而只要孩子玩耍、游戏中,就燃起怒火;
 
  我们应该要做的是,跟孩子制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学习计划,还要包括休息放松的时间。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两不误,对智力的开发,很有帮助。
 
  3、不让孩子宣泄情绪
 
  孩子的哭声确实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孩子哭,涌上心头的是不安、恼火、愤怒、焦虑等,所以有的家长都是本能去迫使孩子停止哭泣,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还有的家长对男孩子说,男子汉,不许哭,没出息之类的话,其实让孩子成为男子汉,并不是靠压抑他的情绪来实现的,而是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坚强,有担当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与其说“起跑线上的恐慌”是一个家庭的焦虑,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教育谎言,在其背后,仍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因素和价值追求背景。正因如此,才应该将这种观念从单一个体抽离出来,放到一个社会大环境来审视。或许每对父母都会担心孩子淋雨,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而每个家庭都会面对“起跑线上的恐慌”,但必须强调的是,想要让孩子奔跑起来,就不要让他们总是模仿你的姿态,按照你的设定去生活。
 
  给妈妈们关于培训班我们的建议
 
  1.了解孩子的兴趣。家长们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了解孩子的意愿后再选择培训班,这样孩子们有了兴趣的前提,学起来也更加事半功倍。但是切忌盲目跟风或根据家长的意愿让孩子去学。
 
  2.选择适合孩子的。有些家长觉得弹钢琴好就从很小给孩子报了钢琴培训班,但是有些孩子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还未发育成熟,盲目去学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让孩子对钢琴产生抵触。所以还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班。其实,在这之前您可以选择给孩子听一些钢琴曲,给孩子一个熏陶的环境。
 
  3.家长更应该注重过程。孩子在上完培训班后,多数家长都急于看到培训的结果,比如会弹几首曲子、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但是学习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算对了几道题,学会了几首歌。请您明白,能力才会陪伴孩子的一生。
 
  4.数量不要太多。所谓“贪多嚼不烂”,学的多不一定会的多。孩子在童年应该有自己的时间,不论是独自放松还是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希望您能根据孩子的自身意愿,报班不用过多,选一到两个培训班就足够了。
 
  家长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视可以理解,但是千万不要拔苗助长。社会各界一直在号召学校给孩子减压,这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孩子的本性就应该是自由的奔跑,而不是困在一间小小的补习教室内。
 
  
(责任编辑:追风liu)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2024ŷޱ- ӭ& 2024ŷޱ- 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