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口才家有一个共同点:善于利用娴熟的口才技巧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服务。善用技巧的人一言既出,满座称妙;不懂技巧的人开口便让人耳中生棘,味同嚼蜡。
但是,这种优秀技巧的获得不是必然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而形成的。这种训练既包括心理上的,也包括思维、言语和非言语上的。在这些必备的素质中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属于内在的素质修养,必须借助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外化;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从素质修养入手。只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训练,才能自然地交流、表达。
口才训练离不开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素质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使自己陷入毫无准备的境地,有些人就会产生紧张、胆怯、无措、尴尬等心理障碍。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缺乏自信心,自卑心很强,对自己缺少足够的认识,总是把自己的弱点看得很重,因而在公众场合总是难以启齿,羞于表达,表现出拘谨羞涩、眉低脸红、张口结舌等状态。
其实,紧张是大家的通病。美国大演讲家詹宁斯·柏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颤抖地碰在一起”;美国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第一次演讲时“口中像塞满了棉花”;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演讲“不是在演讲,而是在尖叫”;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开始讲话时“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被誉为“世纪之演说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开始演讲时“心窝里似乎塞着一块厚厚的冰疙瘩”。
有人做过“演讲者因恐惧而怯场”的调查统计,结论有这几项:有经验的演讲人当中,76%的人走向讲台前会怯场,一般人几乎百分之百会怯场、紧张。据统计,在大学新生中约有80%~90%的人有当众讲话怯场的毛病。既然绝大多数都和你一样有这种心态,那么对于怯场和紧张,我们不妨泰然处之。调查表示,一定程度的紧张怯场是有益的。当你在正式场合要面对众人讲话的时候,你便处在了一个具有挑战意味的环境中,你的身体产生的反应就如同在任何一个应急状态下的反应一样,你自然而然地调动全身的力量去面对它,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就会使你产生种必需独当一面、没有退路的勇气。当你发现自己的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液上涌的时候不必惊慌,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已经进入了临战状态,各种器官将听从你的指挥与你协同作战,你应该为此感到庆幸,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反应。
假如这种如临大敌的心理状态被控制在定限度内,并没有太多的外部表现,不仅不会被人发觉,还会成为你讲话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此时的你思维将更加敏捷,情绪将更加激昂,话语也将更加自然流畅,你的讲话就更加富有感染他人的力量。相反,一点怯场都没有的“冷血动物”讲出来的话不会有激情,也很难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