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17-05-26 09:39 来源:未知 作者:那摩僧伽吒 点击:次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如教《群鸟学艺》时,分组讨论这些鸟学的结果怎样?教师也作为小组成员加入讨论的行列。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总体上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尊重学生劳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如教学《蝙蝠与雷达》时,学生问“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究竟起什么作用?当遇到类似这样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妨这样处理:首先教师老实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目前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然后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最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劳动。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1、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导题时我让学生观察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你们”是谁?谁“错了”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春蚕》一文,可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题目是《春蚕》,按道理就是写春蚕,可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学生提出这种问题,这是他们勇于探索的思维火花在闪亮,于是我马上给提问的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赞扬他的苦钻精神,由此点燃全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焰。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在布置预习时给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1)看好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明白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2)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大意,细读自认为精彩的语句;(3)思考草塘可爱表现在哪几方面,记录存在疑难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尝试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我先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读懂课文,再让学生交流读书方法:有的说是抓住课题来读;有的则借助插图,联系课文。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我没有把方法强加给学生,要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主动权。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带着“除了船长持枪逼孩子跳海脱险外,还有其它办法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老师也参与了小组的讨论活动。结果有的说:“可选一位年轻的手脚敏捷的水手,快速爬上桅杆顶端将孩子从横木上拉过来”;有的说:“命令水手们将船上的所有被子集中叠起来,叫孩子往被子堆上跳,可安然无恙”;还有的说:“船上若有鱼网,命令水手们将网迅速拉开,让孩子往网里跳也可以脱险”;另有的说:“这些办法好,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因为站在横木上的孩子双腿已经发抖了……”。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德育故事四则
- 下一篇:教育------心灵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