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1
时间:2016-11-01 10:0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原文地址:1(转载)">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1(转载)作者:江心蜻萍 (一)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行为是人在思想的支配下使用言语的行为。 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科学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开阔了现代语言学的道路。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亦开展了一场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学术讨论。目前出版的一些言语学书籍提出,语言一经人使用便产生言语行为,言语属于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同时,考察语言行为时应该了解一点言语学中的有关知识。 言语行为由言外行为、言内行为和言后行为组成。言外行为是指言语主体所要达到的言语目的;言内行为是指言语主体说出有思想内容的话语;言后行为是指言语主体在行为对方身上引起的效应。一般情况下,言后行为是和言外行为相协调、相统一的。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有时可能出现言后行为失控的现象,即言语目的与效果不一致。即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 所谓言语即指使用的语言。由此分析语言行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言行为必须以行为为目的,语言行为过程中,语言既受行为主体的思想支配,又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语言行为在行为对方也许可以产生正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可能产生负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研究语言行为目的在于争取语言行为的正效应,消除其负效应,使语言行为更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作语言。 教师的语言行为既属于客观现实活动,即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之所以属于客观现实活动,是因为: (1)从语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其鲜明性、准确性、原则性、思想性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解决某个疑难问题、交流某种思想感情,这是教学活动都不可偏离的原则。为此,教师要运有客观世界中真实而具体的事实,通过阐述正确的概念、丰富的经验、科学的理论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偏离这些内容,教师语言就会变成多余的废话。 (2)从教师语言的运用来看 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应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辞方能为学生所接受,并引起学生的重视与信任。反之,教师语言如果偏离了反映真实的客观事物这一原则,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语、结构多么合理的句式,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给学生带来危害。 (3)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 教师一般以讲述为主,以讲述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科学知识的传授。教师语言传授信息的过程,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发送过程。它不像一般语言那样可以随便运用表达方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既然教师语言是一门高于普通语言表述的艺术性极强的工作语言,那么它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艺术要求: (1)语言要有统一的协调感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各要素之间诸如语速、语调等总是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都必须围绕同一个目的来进行。若是过分强调突出某一要素而忽略另一要素,如只强调语言的形象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反而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富于变化 任何事物,刻板单调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教师语言亦是如此。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适时地变化语言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于接受的最佳精神状态之中。当然这种变化应当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设计的,否则就会造成教师语言的单调乏味,压抑学生的情感。 (3)语言要富于美感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在自己心理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教师语言尽管是一种工作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但它同样需要讲究语言的时代美、规范美、丰富美及音韵美。教师语言如果脱离了这些美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这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总之,教师语言既是现实活动,同时又是艺术活动,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如果只将教师语言的运用程度看作是客观现实活动,就会忽略教师语言的艺术处理、艺术加工的环节,教师的语言就会变成一种缺乏吸引力、平淡而单调的语言。反之,如果只将教师的语言运用过程看做是艺术活动,又会忽略教师的语言内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教师的语文就成了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空洞外壳。 (三)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教师这种职业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是指教师的语言行为要合乎一定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 教师的工作主要通过语言行为来实现,教师的主要劳动工具是语言,如何掌握和运用这个工具、掌握和运用得好与差,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要求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准确、贴切、完整,实现尽可能理想的语言效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基础知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所学知识层次虽不同,但都属于打基础阶段,教师的工作尤如主楼大厦的地基,对建筑的高度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严格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逐级深造,走入科学的大门。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充分、局限性大,就难以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行为规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或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特定的概念、公式或术语,概念之间、公式之间、术语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完整地表达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公式的条件和运用,不能违反逻辑,偷换概念,不能随便下定义,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教师除了理解所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再现抽象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 总之,教师以语言为工具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消化吸收。教师不可以信口开河,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即符合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四)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与其它职业的语言行为规范相比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要求 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行为有特定的要求。例如,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性强,语言符合标准,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等等。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个过程的实现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2)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职业训练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使传授知识的职能。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随意谈天、讲故事,也不同于讲话做报告,教学是系统传授各种知识的一种劳动。由于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其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学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这些知识,也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或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有彻底消化所学知识并掌握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才能胜任教师这种职业。培养教员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员掌握教师语言的过程。 (3)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属于比较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不是一般性的规范,而是要求教员严格掌握的语言标准,语音、语法、概念、公式都有特定的规范,教师信口开河会产生误人子弟的不良效果。以语言为工具的职业很多,如播音员、 公关小姐、外交家等等这些职业都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从严格性来讲与这职业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语言行为规范在掌握上有更高的难度。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是由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教师使用规范的言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语言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知识基础的掌握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师作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正确地运用词汇、语音、语调、语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内心世界,善于运用语言,出口成章,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2)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表达思想都严格地遵守逻辑,准确、严密地进行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3)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 二、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 (一)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教师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上,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而简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说话还要简洁明快、干脆利落。此外,由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用值得学生仿效的准确而简明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的,不少句段内涵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明确、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感。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借助。 (3)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感 思维和思想具有连贯性,因而表达思想的语言自然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所以各科教师的口头语言都应合乎语言的规范化,前后语意流畅、贯通、明晰。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应有所不同,要体现出教师语言的层次感。其一,文、理科相比,通常是文科的叙述说明多一些,理科的证明推理多一些,所以文科强调教师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则强调准确、精练、富有逻辑性;其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不同,对教师语言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特点出发,或用生动形象、语调抑扬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语言(对低年级),或用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对中学高年级);其三,对方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宜用激励其不断进取的语言,语气上庄重严肃,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对于比较落后、有自卑感的学生、语气要平和、近,多表扬少批评,不讲刺激性强的话;其四,同样是批评的话,男生性格粗犷(就一般而言),对于外界刺激反应较小,说轻了可能感到不疼不痒,需要加重语气和措词的分量;这就需要采用温和的措词和舒缓的语气。 (4)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要善启发,就须中肯,把话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的心坎里;还要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含感情的语言,不但能作用于人的感官,更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做到情真。 (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有人对学生做过“习惯何种语言”的调查。结果是:习惯于节奏快的有33.5%,慢的有9.7%,时快时慢的有56.4%;习惯于声音高的有38.2%,低的有10.2%,时高时低的50. 7%。这个调查说明,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讲究声调、音速和节奏。也就是说,教师的声调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做到高低不悬殊、起伏不太大;音速要快慢适宜;节奏要注意做到平稳、分明、适度,使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扬与教师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起伏相一致。 (二)教师口语表达行为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讲授,就是以口语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能。心理科学的研究说明,人脑分四个功能区: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想象功能区。从教育开发来说,前二者为基础,后二者为目的。教学任务,总是由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只考虑教师如何输出,而不管学生吸收如何,这是课堂讲授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退一步说,即使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的口语表达,也没有使学生的智能开发进入最佳层次,因为功能的开发区域还仅停留在基础阶段,而未能进入创造层次。教学的相长,课堂讲授的真正效果,是形成一种双向交流,使知识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传递的循环往复之间,达到从已知到未知的求索领域。由此,广西师院李启瑞老师研究指出,课堂讲授中,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工具的口语表达,应具有如下特点: (1)易逝性 口语是凭借声音来完成的,而声音的最大不足就是稍纵即逝,只能感知、反应,不能显现。有声可感是口语的长处;无形易逝是口语的短处。所以,擅长口语表达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声音可以轻重缓急的特长来表情达意,通过研究问题的提法、语言的选择、形象的描绘、重点的强调米克服口语易逝的弱点,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易变性 所谓口语表达的易变性,即指教师的讲授能使学生处于一种乐于听讲、勤于思考、深入领会的极佳情绪状态。口语通俗、亲切,且又变化性强,正提供了这种可能。照本宣科的表达,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自我陶醉的表达,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反感;毫无起伏的表达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缺乏色彩的表达,调动不了学生的情绪……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口语表达易变性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口语,以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的表达,方能引导学生的兴趣,进入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3)流畅性 口语是一种感性传播,它需环环相扣,源源不断。因而,口语的流畅性首先取决于思维的畅达,其次是用语连贯。口语的流畅依赖语言修养,其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记忆的高下,口语好的教师之所以能侃侃而谈,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有足够的信息储量。于是乎,或侃侃而论,或娓娓而谈,或旁征博引,或巧妙点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般的境界。另外,从信息接受的角度来说,流畅的口语在学生记忆的版图上刻下的将是清晰的轨迹和深刻的记忆,反之,语言信息捉襟见肘,其表达肯定是呆板乏味的。思维混乱,信息传递必东扯西拉;用语罗嗦,学生接受也就不得要领。 (4)灵活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动态思维过程。所谓灵活性,是指根据学生心理、时空环境,内容变化而能临时地、灵活地使用口语的方式方法。这主要靠人脑的判断功能区域在起作用,口语是一种非凝固性的语言形式,其表达也就呈现出随机应变的色彩。如思维离不开写就的讲稿,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环境、随时诘问的学生,一旦越出事先设订的范畴,教师就会张口结舌,瞪目无以应对。 (5)创造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极新鲜、活跃、又极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和书面语言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书面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靠读者去领悟,领悟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下。口语表达的创造性是由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所规定的需要而产生的,面对面的口语传授,知识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而智力的开发却展现了无限的空间。口语表达的非凝固性,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方便:当学生思维思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随机应变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层次进军。 (三)教师口语表达行为的四字要求 口语是课堂信息交流的载体。教师是信息源,他通过恰当地调遣一系列的语言信号,向学生传递出一连串的语言信息。学生并非是单纯的信息储存器,积极地教学活动,必然使学生对所收取的信息,加以选择,并随时地做出反馈,或心领神会,或疑惑不解,又通过恰当的暗示,反向传递给教师,教师又予以及时的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教师 信息 学生”的信息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越活,双向交流程度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要使口语表达有效地完成这种双向交流的循环过程,广西师院李启瑞老师总结了“准”、“精”、“美”、“活”四字诀。 (1)准 口语准确是对教师授课的最基本要求,是由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性和信息传播的精确性所规定的。 发音准。教学语言既有规范性,又带有示范性,因而语音必须是普通话发音。我们说的口语表达,就是指普通话的口语化,而不是指地方语言的口语化。 语体准。口语语体是针对书面语体而说的。“书面语是‘写的语言’或‘目治的语文’”;“口语是‘说的语文’或‘耳治的语言’。”为了说得流畅、听得顺耳,口语必须尽量选用通俗的口语词,鲜明生动的语言修辞手段,语调富予感情色彩,句式短,停顿多,重点地方应当重复,这是口语语体的基本体现。 达意准。指表情达意要准确,分析论证要完整,尽量防止支离破碎、歧义、含混,注意词义、句式、语意的逻辑性、条理性,符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接受能力,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无误。 (2)精 科学知识是严密、完整、系统的,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口语表达一定要精。 精确。指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出准确无误的知识信息。每一堂课,总有其教学目的,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使用是否都直达目的地。任何插科打诨,枝叶蔓生,甚至游离目的,都不是科学性的表现;任何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是前后矛盾,都不符合知识性的要求。 精练。精练简洁的口语表现为要言不烦、以少胜多的特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做出反馈,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在自认为重要的地方说了一遍又一遍,其实,重复的信息刺激反给大脑留下烦躁的感觉,产生排斥性。无限的东拉西扯,当然更不得法。 精彩。精彩的口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影响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一种特殊爱好。因而精彩的口语忌讳照本宣科,生硬模仿,它是教师自己的个性语言;精彩的口语不是晦涩难懂,也不是直白到底,它总是富于启发性;精彩的口语能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教学的信息流畅地进入学生的思维渠道。 (3)美 美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效果。教师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语言表达一定要体现出口语美。 通俗。通俗是口语有别于书面语的一个特点,因而它不同于文诌诌的掉书袋。通俗的口语也不是指街头巷语,它是指纯洁、健康、规范而又明了的口语。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气质、知识差异、能力强弱,达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口语意境。 生动。生动为语言的共同要求,但口语尤甚。因为如果它诉诸听觉,枯燥干巴、索然无味;诉诸听觉,缺乏刺激性,大脑皮层也就活跃不起来。所以生动的口语,包含着形象化、启发性的幽默感等诸多要素,是教师语文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的高度集中体现。 和谐。和谐指发音顺畅通达,传情达意协调,形式内容相符。和谐的事出自教师口中,是流利畅快;表现在传播上,是动听悦耳;感受给学生,是入耳入脑;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上,是融洽一致。 (4)活 口语表达呈动态形式,双向流程。如果单一凝固,那么信息的传递之中则掺杂了太多的无效劳动。 注意穿插。学生长时间坐在课堂,如果总是接受来自听觉的刺激,久之必烦恼。所以要注意口语与非口语的穿插,比如恰当的体态语言、适当的板书、现代音像手段的间入,用视觉感受来缓解听觉压力,以延长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 恰当留空。留空可以是话与话之间停顿。合适的停顿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将给学生以体味、回想的余地。可以是时间上的分布,比如“讲讲,议议、练练”就体现了时间留空的因素。 善于变位。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是将授课引向深入的实质性变位;由主讲变为主听,正是适应了师生双向交流的巧妙变位。变位可分为主动变位和被动变位,主动变位是教师有意由讲转入听的变位,教师的控制是“引”被动变位,是学生对来自教师的信息进行所馈后的一种突然性反应,教师的控制是灵活机动的“导”。 总之口语表达“准”、“精”、“美”、“活”的要求,不是并列的,而是逐层推进的。教师每达到一点要求,口语表达的效果就会往前推进一个层次。 三、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一)科学规范,确切简明 教师语文要科学规范,这是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1)使用概念要准确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使用概念要注意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所谓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教师“传道授业”,将不断地使用概念,或者解释概念。许多基本概念要靠教师长期地讲解,才能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的知识库里。教师运用概念准确与否能直接影响到讲授的是否成功。 (2)使用专业知识中的术语要准确、规范 术语是某门学科中的专业用语。教师在讲授数理化等功课时,尤其要集中使用术语,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中,甚至还要用某些已经解释过的术语解释新使用的术语。因此,熟悉、规范地运用术语将有助学生准确、便捷地掌握有关知识,并为将来进一步演化有关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 (3)讲述常识性的内容或引用名言警句时要精确 常识性内容比较广泛,它泛指各门学科中的已成为普遍,都可以掌握的那一部分知识。通常,教师的语言行为要涉及的常识主要为政治常识、科学常识、生活常识等。名言警句是指那些著名的句子短语,主要包括常用的古语句子、古诗词片断、国内外名著中短小的警句妙语等。常识和名言警句等是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讲的多与少、精确与错谬,将关系到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例如,“学而不思而罔,思而学则殆”(《论语为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诸如此类的知识,讲谭时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将会给讲解增色添彩。但是如果掌握得不扎实、不熟悉,常常只能记了大概,甚至引用时经常张冠李戴,势必会贻笑大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4)讲述内容要完整 教师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范围,在这一范围内要有一定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内容,要能精确地阐述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其内在联系。不能海阔天空,随意发挥,更不想一句说一句,东拉西扯。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语言结构,怎么开始,怎么分析、概括、解释,怎样提出问题等,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听了有理有据、有论有证、脉络清楚、环环相扣的课,会感到充实,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5)语言要确切 语言确切是由语言的科学笥、规范性决定的。教师负有言传身教的重任,自己要教人以准确、科学的知识,因此,就不能生造别人不懂、不理解的词句。一些容易讲借的字词,更是不能读字读半边,或者谬误百出,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不仅影响教学,还会影响教师的权威性。 语言简明,要求说话既要明白又要简单。简单包括要简捷,直截了当;要简单而又概括;要简练、简要而又精练。简单是为明白服务的,语焉不详、词不达意、吞吞吐吐之类也许言语不多,决不会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明,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说清楚无的话,不要瞎绕弯子,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讲述他们易于接受的话、易于理解的话。 (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教师完美的人格。这种完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带头实践自己所提供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党、爱国、爱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服从组织、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切切实实做出表率,言传身教。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确立,可塑性较大,独立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常常是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开始。教师的言行和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都对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要求教师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感染、陶治、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言行一致,决不能言行相背。那种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自己则经常上课迟到;要求学生勤奋好学,自己则教无长进;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自己则经常以势压人,甚至粗话、脏话不断;要求学生遵纪守法、讲究公德,自己则“以教谋私”,甚至有个别校长、教师经常玩麻将赌博,生活放荡,以权谋私。这种一手在塑造,一手在破坏师表形象的做法,是应当鄙弃和坚决反对的。“己不正,不能正人”,这是一条真理。所以,教师倘有不正之处,要马上改正,勇于在学生面前纠正自己的错误,为学生做出表率。否则,会大大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难于树立起来,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其一,这些教师若批评学生,学生往往会抱严重抵触情绪,以致教师自己的“言传”失效。其二,为教师办了私事的学生,常常凭自己与教师的“特殊”关系,要求教师在组织纪律、考分、升留级、奖惩上迁就自己,教师也往往不得不考虑照顾;其三,这样一来,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使一个班级的学风不正、教风不正、师生关系不正、同学关系不正。总之,教师若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会污染学生的心灵,影响新一代的成长,给祖国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教师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文明。语言美不仅是语言要文雅,而且要健康、高尚、准确、生动、丰富、柔和、富有表情和魅力,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提高修养上下功夫。 (1)要做到语言文明 注意使用祖国的语言,注意语言文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的要求,讲标准音,说普通语。在讲课时要力戒使用方言和土语,语言要标准,吐字要清晰,正确掌握语言的节奏和声律,注意讲话符合语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文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使用文雅、礼貌语言,“言之有礼”,做捍卫祖国语言纯洁性的模范。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教师的语言都要文雅、和气、谦让、尊重他人,做到礼让、和蔼,多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不说粗话、脏话、野蛮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能用挖苦、讽刺、奚落性的语言批评学生。 总之,要求学生语言文明,教师自己先要做到语言文明。不仅上课做到语言文明,课下语言也要文明;不仅在学生中间语言要文明,在教师间语言也要文明;不仅在学校,在校外、在家里也都要注意语言文明。 (2)要讲究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讲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还要用得体的语言,把学习的重点、难点讲得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浅显、易懂,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省力,容易接受;把学生不能亲眼看到的情景,描绘得形象、逼真,使他们好似身临其景;把学生感到复杂的知识、技巧,分析得清楚明白,使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确、鲜明、生动、简单、明了、通俗、活泼,有鼓动性,富于逻辑性,富于感染力,速度和发音的高低强弱适当,没有毛� � 教师使用批评语言应讲究分寸,具有艺术性。大凡人们都有一个心理倾向,就是喜欢听好听话,尤其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分辨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对批评用语的使用,一定要三思而行,注意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并且有益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力避简单、粗暴,力求和风细雨。 既要保� 懊孀印保忠锏侥康摹=淌ε姥哪康氖俏私谜牟涣记阆颍寡】档爻沙ぃ晌缁嶂饕宓慕ㄉ枵吆徒影嗳恕N耍淌ε姥比绻诶淠患臃治龅囟匝拇砦蠹右灾冈穑蔷突崾寡谧约旱男牧橛胧澜缰涞哪巧让澎楹芸旃乇眨妥磐沸蓖拍悖芫邮芘溃踔练⑸プ病K裕淌Χ杂写砦蟮难写饶傅男鼗常岳恚郧椋壬璺ū;ぱ懊孀印保忠芄淮锏浇逃哪康摹� 要力戒片面使用“好”、“坏”等字眼。“好”、“坏”是对立的统一。对一个学生要一分为二,不要说“好”,就绝对的好,一切皆好;不要说“坏”就绝对的坏,一切皆坏。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不加考虑,对学生的言行简单地定为“好”和“坏”。不知“好”有时会封闭学生的再发展;“坏”有时会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所以,教师在评定学生的得失时,要首先肯定成绩,激励学生,再指出不足,使学生自我进行心理上的调整,提高学生奋进的信心,从而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 对学生和家长要使用礼貌语言。语言和礼貌联系起来。礼貌和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主动和学生、家长打招呼,对于学生、家长的关怀,用语言表现出来,他们就会高兴,从而有利于教学。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正确、敏锐的语感。不注意语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使学生和家长不愉快;或者自己得罪了人也不知道。这就会损害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这节课你们做作文”,改成说:“咱们这节课做作文”,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做文章也会格外有劲。说话和态度是很有关系的。就以“对不起”三字为例,口气不一样,可以是威胁、讽刺,也可以是表示歉意。这也和说话的环境有关。 (四)准确生动,严谨纯洁 (1)语言准确 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性之外,还要做到准确性,即能准确地表述概念、规则、原理等教学内容,清晰地传达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准确地使用语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关键一环,是一个教师成功地搞好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拖泥带水,罗嗦重复;加强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严格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把握学生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和因材施教;明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和教育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进行教育工作。不能对着小学生说教育中学生的话,讲授中学里的知识内容,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那样来教育大学生,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把功夫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使用刻薄尖酸的语言对学生批评帮助等等。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就会使学生如入五里雾中,出现不说还清楚、越讲越糊涂的情况。同样,如果一个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言语错误、措词不当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每位教师都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准确性。 (3)语言生动 教师的语言在做到规范准确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做到优美生动。一方面要使语言有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另一方面,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兴奥的道理形象化。概念、规则及定律,都是前人认识和实践实验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辨特征,包含着深奥的道理,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如果教师能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来讲解说明,既可增加授课的趣味笥、活跃课堂气氛,又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还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面真实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文化知识的美,激励他们渴求知识、弘扬祖国文化的强烈愿望,收到一石三鸟的良好效果。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使人听起来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重要的知识理论,无论教师重复罗嗦多少次,都是很难让学生理解记住的。关于这一点,任何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教师都是认识比较深刻的。 (3)语言严谨 任何事物运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逻辑是思维的规律,一个人思维有无条理,其规律性是强还是弱,从其语言表达有无逻辑性还是可以判定一二的。有些人虽然精于民、讷于言,但其一旦要表达某一事物还不至于离题万里,原因就在于他要表达什么总是经过一段反复思考。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精于思可以,讷于言却不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头脑清晰、思路有条理,其次要关于表达。这要靠一定阶段的职业训练,练到脱口成章的本领,才能把思维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逻辑性之中,现实生活中也许会有这种现象,有些人文章写得很漂亮,讲话却颇为逊色,甚至语无伦次,但是作为教师就不能这样。 语言逻辑严谨,第一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有关材料,认真备课,并要按课时划分好所要讲述的内容,整理清楚所讲内容的层次和脉络,以便在讲述时能够抓住重点,讲出系统来。第二,要掌握好精神。精神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求在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讲得又少、又精、又好。精神必须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讲授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以及与该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东西。 语言逻辑严谨还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层次。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就要按照中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地进行,以期引起学生的规律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纯洁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学生的心灵是为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的。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其健康成长,教师就应像音乐家选择音符谱写出催人奋进的健康乐曲一样,选择美纯洁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纯洁,切忌粗鲁污秽。教师要在自己文明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禁忌一切低级、庸俗、下流的污言秽语,保持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肮脏下流,只能说明此人道德品质低劣,不配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爱自重,尊重别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如果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粗话连篇、满嘴恶语,或咒骂学生为“笨蛋”、“傻瓜”、“流氓”,或根据学生的一些缺陷过失给他们“封赠”带有污辱性的绰号,那么,他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的自卑心和逆反心理,是在把学生推向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时,缺乏自制、不加分辨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歇斯底里式的破口谩骂,那么,他这是存心使学生变坏。总之,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不仅损害教师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心灵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学生的发育成长,而且往往成为学生说粗话、脏话的“充足理由”,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整个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 (五)语文富有启发性 教师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各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 使语言具有启发性要做到: (1)语言的内容要充实、新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语言的内容枯燥、单调、贫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失去其特有的吸引力; (2)教师的语言要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自觉地去寻求知识; (3)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语言要有一定含蓄性,既把学生想知而不知的必要知识讲出来,又不能把问题一览无余地说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探索而获得知识是其乐无穷的; (4)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设问、提问的方法,这样一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二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可以设置悬念,促使学生去探讨;四是可以调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 5嵛室忻魅返哪康男院驼攵孕裕幸欢ǖ募壑担晃侍獾哪岩滓识龋晃侍庖咛迕魅罚灰莆帐实钡纳栉省⑻嵛适被欢宰约禾岢龅奈侍庖忻魅返拇鸢浮6砉逃Ъ椅谏晁够倒好挥刑嵛实慕彩谑呛廖奚慕彩冢惶嵛嗜狈σ帐跣酝鞘О艿慕彩凇R虼耍贰⒖蒲А⒁帐醯奶嵛省⑸栉识蕴岣呓逃⒔逃ЧЧ怯泻艽笥跋斓� 四、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要求 (一)声音宏亮清晰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交际作用要通过一定的声音来实现。语言作为声音的一种,亦是一种物理现象。它要靠物体振动产生音波,传播到人的耳朵里。音可以从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去认识,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颤动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音强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的幅度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同说话时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大声音就强,反之就弱;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音波存在时间的长短;音色是声音的个性、特色,决定于音波颤动的形式。 教师的声音要宏亮清晰,主要是针对教学而言的。通常,教室大、学生多,有时难免出现嘈杂现象,教师声音宏亮清晰,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讲课效果。 讲课声音宏亮清晰,而且要讲普通话。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其音长不完全一样,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抑扬顿挫,音与音之间分辨率高,便于教师传播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接受刺激,获取知识和其它信息。教师声音宏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喜欢“念经”一样的课。单调乏味、缺乏鼓动性的声音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当然,宏亮清晰并不就是要高声“嚷”、大声“叫”。大声叫嚷会使学生烦躁,时间长了,这种烦躁的心情就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不好的烙� T偎担艟JЭ鼗够嵋鹧哪娣葱睦恚鸩坏胶玫淖饔谩� (二)切忌语病 语病,就书面语而言主要是指措词上有歧义或容易引起误会的毛� =淌υ诮萄е械挠锊≡蛑饕谟锏某<锊 ⒎⒁舸砦蟛挠锊。约氨泶镏械挠锓 � 从措词上的毛病看,主要有语无伦次、语塞、说话走题、口齿不伶俐等等。 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课,出现语病是难免的,正因为其难免,教师则更应当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包括多读名著,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规范自己的语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多朗读诗词,多查词典,避免读音方面的错误;训练自己的演讲能力,培养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大庭广众面前仍能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自己应说的话、讲教材中规定应讲的内容。杜绝语病是个长期的任务,一朝一夕很难做到,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了避免误人子弟,教师就需要多付出心血,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努力去除自己的语� � 另外,如果在课堂上发生口误,出现语病,作为教师应该勇于自我纠正。通过纠正,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准确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树立起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错误的榜样。这样做学生自然会理解和尊重的。知错不改,或者错了也不知道、不明白,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性。 (三)要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汉族标准语。王力先生在《论汉族标准语》一文中说:“标准语和民族共同语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标准语是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更进一步,它是加了工的和规范化了的民族共同语。汉族需要民族共同语,同时也需要标准语。有了标准语,民族共同语就会更加统一、更加巩固。”实践亦在证明,汉语普通话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上升到全国共同的标准语的地位。当然,在兄弟民族之间,还必须要体现党的语言政策,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应该提倡学习普通话,以利于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互利团结和互助学习。对兄弟民族来说,学习普通话是在其民族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不是在本民族语言消失或被压迫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1977年,国务院132号文件指出:“普通话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的需要。”今后仍须依照“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前进。为了“现代化”大业的实现,教师有责任首先学好普通话,使语言规范化。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如果语言不规范,南腔北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感情的交流,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造成下一代语言不规范。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以推动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从而促使普通话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语言文雅流畅 说话不只是用语言符号来交流,说话的时候,教师的语气、音量、眉目神情也都是不可忽视的符号,它们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师语言文雅流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这一公式要说明冲击力如果是100分的话,其55分来自于面部表情,38分来自于声音(包括音量和语调),7分来自于言辞。这一公式是很难论证其是否精确,但是有一个结论可以从中概括出来,如果一个人在用语、语气、面部表情上不能协调一致或不能与其身份、职业相协调,那么他的交际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作为教师如果语言粗俗是无法教育下一代的。一席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如果使用的语调过于轻飘或过于尖刻,再加上面部表情不诚恳,也往往无法取得学生的信赖,收不到那种“感人肺腑”的效果。 教师为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经常要指出学生的缺点,甚至还要开展比较严厉的批评,因此,更要注意保持恰当的态度,使用文雅的言辞。 教师谈吐文雅包括有言谈和举止两个方面。教师的言谈和举止必须相互协调统一,温和而又讲礼貌。 心理学家认为好用质问式语气讲话的人,性格多是胸襟狭窄,吹毛求疵,或性情乖戾、自大好胜类型。在许多场合下,诚恳和幽默的话语都会使人愉悦轻松,使本来有点冷漠的环境变得温暖亲切起来。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笑话的幽默令人愉快,往往还是极为有用的。” 文雅是一种修养。教师的语言行为除了要文雅还要流畅。作为教师如果口齿不伶俐,说话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只能说明修养和锻炼得还不够,口才还不够好,心理还可能过分紧张。为了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学会面对众多的学生仍然能够放开来讲。学生对教师所期望的不仅是所讲的内容要好,而且表达方式也要好,文雅而富有活力,流畅而又充满自信。 (五)语言富有幽默感 语言诙谐有趣、意味深长,能引起人的思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并促使人的情感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中国、日本、美国的有关专家在对三国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国有71%,日本有54%,美国有96%的大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授。 具体来看,幽默的教学语言有三方面的作用: (1)能使学生在领悟幽默形式的契机时,找到立论中的荒诞之处,加深正确知识的认知。例如,有的教师在介绍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之后这样讲道:“唯心主义显然是站不住的,因为它脚根下的基石太不牢固了。(笑)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我论的可悲结论既然世界只存在于他的感觉中,那世界上也就只有他一人存在了。(笑)这是何等荒谬!如果我们质问主观唯心主义者,既然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你的感觉,那么,当你的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笑)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回答,也不敢去回答� 毖谡獯涡ι校辞辶宋ㄐ闹饕宓拇砦笏冢采罡形ㄎ锉缰しǖ恼沸浴U庋挠镅裕雀砂桶偷睦砺劢馐透呙饔行У枚唷� (2)活跃气氛,调节情绪。1927年9月,鲁迅在暑期学术演讲会上所讲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一次学术性的演讲,但在其中不时出现幽默的话语。如讲到当时的名人由于崇尚五不散而引起风俗习惯的改变时说:由于服药后“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便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接着说:“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子来,那是不大好的。”这种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语言,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且使学生感到平易亲切。 (3)当学生中出现某些错误和不足行为时,幽默的语言能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弗奥格瓦列夫有一次讲课,有个学生故意捣乱,学起公鸡的啼叫声,顿时引起课堂里的哄堂大笑。这位教授却不动声色地看了一下表,说:“我的这只表误时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顿时引起了学生的笑声和喝彩,犯纪律的同学也在这笑声中,认识了错误。 在运用幽默语言时,教师应注意: (1)语言的幽默应切合讲授的主题。随便穿插笑话是不对的,与主题无关的笑话,容易加大讲话篇幅或拖延授课的时间,而且学生在笑声过后,没有获得什么启迪,甚至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与主题无关的笑话,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讲; (2)事先要有准备。教学语言中应加些什么“调料”,加在什么地方合适,必须事先周密安排,这才能使幽默用得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 (3)幽默的语言必须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不必将情节过分复杂化,不必具体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到制造幽默效果的气氛上来。因此,教师必须对幽默语言进行删减、整理,使之简短、有力、富于艺术性。 要使语言幽默风趣并非易事。幽默不是浅薄贫嘴,风趣不是庸谷的油滑。幽默是一个人具有较高修养的标志,包含着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主要有: (1)广博的知识。幽默在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以知识为依托的,知识是构成幽默的无穷源泉,因而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能构思出奇巧、隽永的话语; (2)丰富的想象力。幽默本身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融合着人的机智、学识、性格,并且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快速的想象等素质结合在一起,因而在创造幽默语言的过程中,想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3)过人的机智。幽默语言同教师的机智密不可分,机智是幽默的内在实质。因而,教师必须在长期的实践和修养中,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和表达幽默语言的能力。 (六)语言讲究艺术 即语言通过形象地反映事物,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 教师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有的教师虽然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语不传情。因此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语音上,要求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流利圆润,这样才能有效地传出教师的思想感情和讲授内容。比如我国南方有些地区,把“热”读成“叶”音,把“是”读成“似”;有人经常念错字,把“棘手”读成“辣手”,把“雄伟”读成“宏伟”等;有的人语音极不标准,讲起话来南腔北调,学生听不懂,又谈何理解呢?这里,处理字和音的关系,是教师表情达意的基本要求,应以字带声,从咬字、吐字正确清楚出发,再要求发声优美圆润,从而处理好字和声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舒服。如果教师只追求声音的优美,而忽视咬清字音,学生就听不清词意;反之,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咬字吐字的清晰,而不注意声音优美动听,使语言生硬、呆板,也会减弱语言的感染力。 (2)语调上,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理学生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会导致人的疲劳。就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的内容有主有次,感情有浓有淡,这就决定了声音应富于变化。如内容庄重,就用严肃的语调;感情兴奋,就用高亢的语调,等等。总之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因此,语调的变化,不仅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另外,语调中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即注意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中断延续,并根据讲授内容来把握。当讲激烈的的高潮时,一般要声调高昂,语速加快;当讲雄壮的结束时,要适当停顿,使教学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应注意语调的变化适度,不可大起大落,正好像马卡柯所说:“声调的运用应具有意义,……是为了能够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滥用声调最终只能造成讲授的失败。” (3)语速要适当。教学中,教师能否把握好语速,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发送信息频率太高,势必造成学生听不清,记不� 7粗钠桨宋鹊幕郝锼伲瘛按呙咔保唤隼朔蚜诵矶啾笫奔洌一崾寡淖⒁饬Ψ稚ⅲ竽云げ阕胍种谱刺鱿盅峋肭樾鳎档土颂驳男巳び胄Ч:侠泶碛镅运俣龋悸堑窖哪炅湟蛩兀炅湓叫。揭嘤Ψ怕彩谒俣龋粗蚩梢韵嘤涌欤唤萄е械闹氐恪⒛训阒Γ怕恍煜さ哪谌荩蚩杉涌焖俣龋换挂悸堑交肪骋蛩兀萄С∷占浯螅病⑻嗬朐叮锼僖嘤Ψ怕悦夂竺娴难患崖唤萄Щ肪巢话簿玻蚕嘤Ψ怕俣取� (4)选词造句要精心选择,细致推敲。汉语的词汇丰富,表现力特别强,反映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可供选择的词不止一个。但究竟选哪一个最准确、最恰当呢?这就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及教师的情感需要,认真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然后决定取舍,这个过程就是精� K纬醢彩忻骸按悍缬致探习丁薄!奥獭闭飧龃剩汛蠼桨赌侵执阂獍蝗弧⑸木跋笊卣瓜衷谌嗣敲媲啊5醢彩畛醪⑽从谩奥獭保窍扔谩暗健薄ⅰ叭搿保指奈奥保锤幢冉虾蟛庞谩奥獭薄4送猓褂Ρ苊庥镆宓幕ハ嘀馗础⒒ハ嗝堋H缬械慕淌φ庋玻骸霸谀讯缺冉洗蟮募际趺媲埃蠹乙嘞搿⒍嗫悸恰闭饫铩岸嘞搿焙汀岸嗫悸恰保镆迨侵馗吹模救ヒ桓觯裨蚧嵊跋煊镅孕ЧT诰湫偷氖褂蒙希淌σ萁彩诘哪谌莺湍康囊螅难≡褡罴训谋泶锼枷搿⑶楦械木涫剑⑸朴谑褂贸ぞ洹⒍叹洹⒖谕酚镉胧槊嬗铮菇萄в镅悦骺臁⑶宄⒕贰⒀辖鳌⒒钇谩� (5)教师还要努力借助于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此外,语言表达要新鲜、生动、形象,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重要内容。 (七)语言标准适用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语言标准就是指衡量语言的准则,这些准则主要有:要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要确切、思维要严谨、读时要文雅流畅、音色要抑扬顿挫、表达要讲究艺术性等等。适用是指衡量的准则要符合教师正常讲学的实际需要,既不能过分苛求,脱离实际,也不能含糊、笼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标准的度要掌握在能够正常传授知识、交流感情这一基本点上。一名教师知识水平再高,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语言的基本标准要包括以下三个方要方面:一是要讲好普通话;二是用词要准确;三是语法要规范。当然,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口语的语法与书面还不尽相同,主、谓、宾、补等往往要随环境而省略,用词也像书面语那么古板,往往要使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深入浅出的新鲜语汇,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语言生动形象 即通过语言的表述在人们的头脑中再造事物的形象,引起人们的思考或情感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创造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如声、色、味的刺激,作为信号刺激,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二号信号系统以语言作为信号刺激,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如果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能掌握第二信号系统的规律,注意使用那些对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那么在教学时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要达到这一效果,在于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善于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起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语言富有形象性呢? (1)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形象材料 如中小学生教材,尤其是文科教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几百篇课文中,童话、寓言、故事、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就占三百多篇,小学思想品德几乎全是形象的事例。中学语文、历史、地理也都有很强的形象特征。小学的算术课是直接从形象开始的,从兔子、苹果等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抽象出各个数字概念。中学数理化也是很形象的,例如代数的X、Y、Z就是从具体的数字和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可通过语言的再度创造,使这些形象性的内容更活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绝不能把本来形象的材料搞得枯燥、乏味。实际上即便是非常抽象的事物也可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 (2)善用比喻 在教师语言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常用到比喻。如果在比喻中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则教学效果会更好。有位化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得我在学习分子运动论时,对一瓶酒精和一瓶水混合后不够两瓶的实验感到惊奇,道理也想不通。后来的我的先生打了个比喻说:一斗芝麻和一斗黄豆倒在一起会有二斗吗?这一形象的比喻使我立刻恍然大悟,并且一下子就把问题弄清楚了。后来我自己做了教授,每次给弟子做实验时,都用这个比喻,也收到了很好的讲授效果。”在教学中,常遇到的情况,有时十句讲不清的问题,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而且形象的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起到了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桥梁的作用。 (3)善用启发诱导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这过程中如能重视语言的形象性,则可获得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袁微子有一次教识字,她用火柴点燃了瓶子里的纸团,这时孩子们马上叫道:“火� 庇谑窃鲜Π迨椤盎稹弊郑钟靡豢橛仓桨甯亲∑靠冢憧碳洌⒆用嵌伎吹健盎鹈鹆恕薄T淌Τ没舴ⅲ骸暗蔽矣靡豢橛仓桨甯亲∑靠诘氖焙颍坷锏幕鹣恕;鹱旨右缓峋褪敲鹱帧G胪窍胍幌耄庖缓嵊釉谑裁吹胤剑俊毖追拙偈郑桓瞿泻⒆幼呦蚝诎澹诨鹧咸砹艘缓幔芸炖喂陶莆樟恕懊稹弊值男捶ā?杉蜗蟮钠舴⒂盏夹Ч呛芎玫摹� (4)善于运用形象性的解释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者要求教师对某一问题做阐述时,都涉及到解释。怎样向学生解释得更清楚,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905年,爱因斯坦以首创的精神宣告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但这种深奥的理论超越了同代人的理解力。一位青年请求给予解释,科学巨匠这样说:“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的意义。”这样的解释多么富于形象!相对论深刻的意义,通过这些具体的可感的文字完全表达出来了。如果教师能掌握这种形象性的解释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就会省时省力,学生起来也易记、易懂。 (5)熟练地运用形象的语言 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事物的规律、形态、特形等方面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根据事物的不同形状、特征来进行有区别的讲述。此外,教师还要积累丰富的词汇,以便在讲授时,随时都可以在丰富的词语中选取同讲授内容的形状、特征有联系的词句,去进行描述和刻画。老是用几个单调、重复的字眼,是很难做到形象性的。 在运用形象性语言的同时,还可用幻灯片、图片和教具演示等手段,增强直观、形象的效果。 五、教师教学言语行为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语言的七忌七坚持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座谈、讲授、提问、辅导、释疑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语言交谈。因此语言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群情欢愉,效果明显;语言运用失当,则事倍功半,师生隔膜,关系紧张。那么,教师在运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河北省宁晋县教委教研室徐玉珍老师研究认为主要应做到七忌七坚持: (1)忌态度粗暴,坚持耐心说服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恨铁不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简单粗暴的态度是不能容忍的。简单粗暴经常导致师生情绪对立,引起误解,造成不必要的纠纷,有百害而无一利。 (2)忌讽刺挖苦,坚持循善诱 教师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弄懂道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这就一定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教之以法,使学生愿意学、自觉学、主动学。否则,讽刺挖苦,重语伤人,定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教师考试后将学生的分数张榜公布,分数高的排在一起,誉之为巨人,分数低的凑在一起,贬为侏儒,更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 (3)忌感气凌人,坚持相互切磋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说,世上根本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更没有万事皆知的全才。师生之间,同样如此。教师先学一步,学专一点,当然就懂得多一些,处于教育人的地位;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时应坚持平等待人,以谦虚的态度、和顺的容颜、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切磋,积极引导、启发思考。反之,如果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采用训斥的态度,学生嘴里不说,心里不服,行动抵触,还怎能谈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呢? (4)忌盲目攀比,坚持对症下药 有的教师训斥学生时常说:“你和某某都是人,看看人家,看看你,回家怎么交待� 苯淌Φ谋疽馑坪跏窍胗盏技退计氲脑竿し⒈妊Ц铣娜惹椋獠恢涓弊饔靡彩窍嗟贝蟮摹R皇鞘寡械矫H唬宰约旱娜钡忝挥欣硇缘牧私猓员鹑说挠诺闳狈咛宸治觯胙冉薮酉率郑欢侨醚砭酰笠晕淌τ衅嫘裕髯庞猩劬悼慈耍豢幢鹑说某ごΓ庹易约旱牟碜樱艉壹由睿谛牟环蝗鞘寡涔叵凳柙叮嵩虮舜司炊吨餍衅涫拢卦蛳嗷コ鹗樱粜普厥拢票匦纬墒掠朐肝ィ礁阍皆恪<偃缗灼傻姆椒ǎ镏屑苹仄饰鏊枷耄岣呔跷颍谈胺椒ǎ舴⒀靶巳ぃし⒀叭惹椋蔷筒荒咽盏蕉灾⑾乱⒁┑讲〕⒈芏萄锍ぁ⒅鸩教岣叩男Ч� (5)忌家访告状,坚持以理服人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导者,对学生来说应该成为谆谆教导的师长,态度严肃郑重的长辈,感情深厚、关系融洽的朋友。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多讲道理,以理服人。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却不是这样。因学生是熟人子弟,家长一再当面恳求:严加管理,及时联系,必要时给以体罚,也无怨言。于是,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往往忽视思想教育,随口就说:“我一定告诉你爸爸,让家里收拾你� 闭庋焕炊ィ寡姆锤兄鸾ゼ由睿执デ樾鳎憷锤銎绞辈徽彰妫富安环⒀裕扇√佣苤奶取?杉孀床豢扇。览砘挂玻岢忠岳矸瞬攀巧喜摺� (6)忌当面顶牛,坚持明辨析理 教师教育学生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严辞责备,学生据理力争,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互不相让,形成当面顶牛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责任应该在教师。教师教育学生,应坚持剖析事理,明辨对错,指明方向,促其进步的做法;教师考核学生,应坚持积极诱导,启发联想,提示关键,促其自觉的做法;教师批评学生,应坚持和风细雨,实事求是,适可而止,促其自新的做法。假如一旦出现了顶牛局面,教师就应静心思考,立即停止争辩,避免僵持过久不可收拾。过一段时间,等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再找学生平心静气地交谈,指出学生的合理成份,检查自己的处置不当,达到相互谅解,解决问题。 (7)忌简单片面,坚持辩证分析 教师语言失检,常常是认识论有关的,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吹毛求疵、忽视进步、主观臆测,令人难以接受;或是吹捧宏惯,一味迁就、感情用事,使学生忘乎所以。例如,有的教师对自己认为好的学生偏爱,表扬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赞扬过分,褒奖倍加,使人感到芒刺在背;而对所认为坏的学生就往往偏激,批评时厌恶之言倾泄而出,申斥严厉,贬抑地甚,使被批评者感到心里蹩气。相反,如果表扬先进同学时指出其不足,就会使好学生上加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批评较差同学缺点的同时,指出其长处,就会使差学生增强信心,积极向上,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全面、发展、有联系地看问题,就能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 (二)“言教”的七言七不言 对于教育者来说,“身教”固然重要,“言教”却是根本。往往有这种情况,一堂课、一次谈话、一个报告,收效甚少,倒不是教育者本身的日常行为所致,而是在于教育者的“言教”水平和质量。笔者平时与同行交谈,一个共同的体会是,教育者的言教要做到七言七不言。 (1)要言之有理,不要言不及义 说话有理,是思想教育力量之所在,“理直气壮”就有这个意思。教育者要晓人以理,自己就要懂得、明理;要教育人,自己首先要受教育,应该比教育对象学得多一点,理解得深一点。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只能误人子弟。有的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调查研究,做起报告来却长篇大论,夸夸其谈,所说的无非是一些过时的老话、现成的套话、没有多少正经道理的空话。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的教育效果。 (2)要言为心声,不要言不由衷 发自肺腑之言,既是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也能使人有亲切、贴切、真实之感。如果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思想,只是为了随流、赶时髦,那么你讲的决不可能真切,听的也不会觉得自然,这实际上是在愚弄被教育者。有的人课内课外,台上台下,完全是两种人格,扮演着两种相反角色,这样的人所进行的教育,怎会有良好的效果!如果说思想工作的声誉不好,教育者的威信不高,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就坏在这种人身上。要做到言为心声,心口如一,教育者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以心换心,切莫以教育者自居,即使对某些问题自己一时也吃不透,或者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也在所难免,应该以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3)要言之有物,不要言而无物 言之有物,含义有二:一是要说出个道理来,使人有所得,否则就失去说话的意义;二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历来是我们党思想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事论理,能使理明白透彻,浅显易懂,便于接受理解;以理叙事,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它的规律性。所以言之有物,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教育工作威力的一个标志,不只是所讲的理论原则的高度,而在于理论说明实际问题的深度。如果空洞说教,言而无物,即使说的有理,也只是苍白无力的教条,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的人说了大半天,听者还不知其然,重要原因就是空话连篇。就教育者来说,导致言而无物、空话连篇,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手头没有真实的材料,无事实可摆;二是当做一种差事,应付了事;三是理论根基浅,不会联系和运用。凡染上官僚作风,习惯于搞形式主义者,多有此缺陷。 (4)要言而有信,不要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指的是所说的话令人信服,做出的承诺要兑现。言而无信,不但会失去教育的作用,而是一种不负责任、对教育对象不尊重的表现,其结果是有损自身的形象,有害思想教育工作的声誉。“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是告诫人们对自己所说的话要负责任。现在有的人上课、做报告或个别谈话,人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并不是人们拒绝接受教育,不需要真理,而是在于教育者的可信度。影响教育者可信的因素,突出的是两条,一是形象不佳,说和做脱节,要求人家的正是自己违背的;二是信口开河,随便做出许诺,事后不兑现。可信先要可敬,而可敬不是靠权力地位,要靠教育者自身的崇高形象来获得。 (7)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行相背 教育者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抵制的自己首先要抵制,要求别人用理论指导实践,自己应该用所讲的理论指导实践。规范行为,这就是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有些地方所以出现“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者言行相诡,“他”很可能是对人讲马列原则,讲奉献,讲文明,而自己所作所为却与此相悖,甚至违背方针政策,违备党的优良作风和行为准则。这样的人去教育人,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诱发逆反心理,增加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经验表明,知行之统一,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不然,就失去了教育人的资格。 此外,思想教育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教育者的“言教”还应在语言技巧方面力求做到清晰、规范、生动、幽默,不要拖泥带水,枯燥呆板;言语要富有情感,具有鼓动性,不要平淡无味,冷漠沉闷;言语要说理清楚,逻辑严密,不可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等等。作为教育者,应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三)教师语文的“八戒”与“六性” 八戒 一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二戒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文理不通的胡话;三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四戒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浮话;五戒不懂装懂,“或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混话;六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使人昏昏欲睡的梦话;七戒挖苦讥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八戒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浓的套话。 六性 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词精当、惜话如金,富有精确性;范读、谈话,情真词切、平易流畅、真挚人,具有感染性;叙事说理条理清楚、言之有据、全面周密,具有逻辑性;写人状物有声有色、情景逼真、细致动人,具有形象性;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幽默,富有趣味性。 (四)教师语言技巧的训练 (1)语言技能技巧的内容 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主要包括语音、语感、声音技巧和表情姿态等几个方面。 一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音位、音量和速度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同是一句“周总理,你在哪里?”一种饱含着深切怀念之情的语音与一种平淡刻板的语音,其效果必将产生增强或削弱内在魅力的作用。语音训练的内容:①要掌握一些有关人体发声器官的保健常识,加强对自己气息量的调控与保持,善于保持喉咙肌肉组织的松驰,借助人体内部横隔膜的弹性力量,以产生灵活而充沛的音量;②要根据讲话句子的长短节奏,将语言情感内容,进行自我调整,以产生一定的语音色泽;③要注意呼吸的匀称,经常保持嗓子的湿润,这有利于语音的表现力。 二是语感。人们说话时用什么语调,主要取决于思想感情的需要。语调的训练,主要表现在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几个方面:①高低。是指说话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还要注意声音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②快慢。说话的快慢,取决于说话时的情绪。一般说来,激动时,如兴奋、快乐、愤怒、惊慌就说得快;心理平静或沉重时,如沉着、从容、悲哀、失望就说得慢;③轻重。说话时所用的词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轻重,使听讲话的人,从中分出意思的区别,从而引起对方的注意;④停顿。一句话说完了,要停顿一下,然后再接着说下去,使别人对每句话的意思都能听清楚。语调传到对方后就形成了语感。上述四个部分并不是孤立进行、割裂运用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训练,要力求做到恰当和谐的表达。 三是声音技巧。声音技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指声音色彩的变化。声音要规范运用普通话的标准音,根据语言内容的需要,发音准确,切忌俗音杂质介入。声音透明,声音清晰,有一定的穿透力。声音和谐,声音的起伏强弱、升降变化要符合旋律要求,不出现“短路”和“接触不良”,而易于听者体悟。 四是表情姿态。语言表达的表姿态决定于感情色彩。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口头语言总是要与体态语言融合并用的。声情并茂易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人领略其语言的美感。讲话的姿势要自然,特别是开始时,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慌乱,要做到稳定、安详,让听的人看起来顺眼、舒适,有满意感。在面部表情中,眼睛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心灵的窗户”,经常用亲切的目光平视听者,主动捕捉听者的视线,让听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样会产生相和益彰的作用。 (2)语言技能技巧训练的要求 第一,准确简洁,具有科学性。要求语音规范,表达确切清晰,阐述分寸适度,严谨精炼。要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程度。 第二,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要求语言脉络清楚,通俗明白,内容丰富,符合逻辑规律。在流畅明快的前提下,还间有适度的停顿,给人以思索和接受的时间。 第三,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要求语言节奏富有变化,抑扬顿挫,表达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感召力。不给人以单调枯燥的感觉,单调刺激会引起人的抑制状态。 第四,含蓄凝炼,具有针对性。要求语言的运用充分考虑讲话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做到言中有人、言中有物、言中序,详尽阐释,因需而待,体现出坚定不移地为实践服务的精神。 (五)教师言语技能的十项标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技能是人们使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师使用语言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就使言语技能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才能和必备的基本功。 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该始终把培养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当做一门必修课。大兴安岭教育学院刘真权老师研究认为,衡量教师课堂言语技能应该把握以下十项标准。 (1)熟练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标准化语言,也是教师必须使用的职业语言。教师应避免使用“南腔北调”的地方话进行课堂教学,使用和推广普通话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2)准确、无误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在语言使用上,教师应力求字斟叵酌,做到发音准确、清晰,语句通顺、无误,避免学生错误地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 (3)精练、严密,逻辑性强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允许教师罗哩罗嗦、拖泥带水。这要求教师要对言语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对教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做到言简意骇、富有逻辑性,使教学语言在45分钟内发挥出最好的效益。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思维走向,引让阐释、借题发挥等都要紧扣主题、适可而止。 (4)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一直被教师视为最廉价的直观教具,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处于专注和亢奋之中,仿佛见到了他所讲的事物。同时也使学生产生类似的感觉,使得语言信息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增强了感染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5)平实、自然,不哗众取宠 子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语言应讲究平实、自然,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教材。言语的晦涩、艰深或故弄玄虚、空洞无物,只能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阻碍知识的掌握。 (6)语言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亲切、和善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善于使用情感性言语 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易形成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有隔阂,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情感是教师言语极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情感变化,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认知和理解。积极的情感性言语能使学生在一种情绪的感染中全神贯注地接受教学信息,它像纽带一样把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机地沟通起来。 (8)留有间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应留有一定的间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些贯串教学始终的不间歇的“滔滔不绝”,不但使教师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也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腻烦,影响教学效果。 (9)语音、语速、语调适宜 言语技能是通过一定的语音、语调、语速表现的,语音、语调、语速是否自然、亲切、优美、动捉,直接影响听课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及课堂情境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在语音上,要清亮、圆润,尖声尖气或撕裂、沙哑的声音都不适于教学;在语调上,要富于变化,给学生一种清新、明快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频率的刺激时间过长,易引起人的疲劳,抑制人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师应切忌把教学语言变成一种令学生心烦意乱的单调刺激物;在语速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把握,做到急缓适当。 (10)善于使用态势语言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虽然不发出声音,但都饱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中时而出现的太势语言能转移学生注意力,解除学生持续智力操作的疲劳感;②态势语言直观形象,可与讲授形成珠联壁合之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感知教材;③适时而有分寸的态势语言能帮助教师控制教学秩序,发挥组织教学的功能;④态势语言能帮助教师准确地表达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关心、谅解等美好感情,加强师生心理相容。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态势语言时应自然、得体、讲究分寸,不适宜的、过头的态势语言都可能适得其反,不但对教学无益,还会影响教师形象。 总之,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艺术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言语技能的提高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语言修养,以充分展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魅力。 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行为 (一)教学语言行为及其特色 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人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际之间交往,都必须运用语言工具,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折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也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使用语言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财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可以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的直接知觉观察,还可以通过读的形式,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语言,一旦离开教师通过语言的讲解、指导、传授,学生的种种独立活动,都不能称其为具有双边活动特点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常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古代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难怪乎人们说:“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足见高超的教学语言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教学实践雄辩地表明,教师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学语言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要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有其职业上的特殊需要和特殊要求。教学语言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是经过加工的语言。根据教学工作的特点及其特殊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色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就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由教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的,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的用语,又有别于电影、话剧、相声等文学艺术用语;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经过提炼的口头语的合金。 (2)教学语言是独自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 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又可分为独自表达语言和对话表达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讲解、说明、报告和讲演,都属于独自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座谈及辨论等,都属于对话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两种不可截然分开,而要有机结合,最好使其穿插进行,错落有致。 (3)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学语言的共性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导性、科学性、准确性、教育性、形象性、情感性、节奏性等方面,本讲就是侧重于共性来研究的。然而,各科教学毕竟性质、特点有所不同,因此,还必须考虑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如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与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可分别考虑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所以,教学语言必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讲解语言的转换行为技巧 讲解,就是要实现一门学科的语言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种转化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和发生某些语言性质的变化。讲解使科学知识心理学化、教育学化、普通化,才会被容易而迅速地理解和接受。因此,讲解中,将书本语言口语化、将专业语言普通化是重要的技术环节。没有这些普通语言,教学就难以进行。教师就不能称其为教师,而是“播音员”,教室就不是“课堂”,而是“会� 薄U瞧胀ɑ说慕步庥镅裕诳翁蒙掀鹱鸥ㄖ斫狻⒒钤窘萄展低ń逃胙Ч叵怠⑼贫萄Ч痰淖饔谩� 目前的多数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些环节的转换过程,并提出了有效的操作办法。 (1)从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的转化 教材语言,即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书中的语言。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过程。实现这一转化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语言进行感知和理解,进而对教材语言的思想内容加以同化,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教案语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以下几项技术性工作: 第一,寻找语言的吻合口径。谈话看对象,语言才能更好地被理解。教案语言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教材语言,因此,在语言形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对接时,必须与学生的接受口径吻合。解决吻合问题一是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二是要考虑课的性质的具体内容。 第二,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删、改。即增加一些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而教材中没有的语言,减少学生听腻了的老话;删去了与主旨内容不很密切的解释性语言;改换学生必须掌握而又较难理解的语言。 第三,精选例证,使语言简约化、形象化。讲解中的例证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化解疑问,顺利领会掌握基本原理。 第四,形成教案语言。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揣摩,去粗取精、加工组合以后,教师用简捷明了的文字表述出来,就是教案。 教案语言与教材语言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增加了引语和过渡语以及结语;第二,有了自问自答的对话语言形式;第三,有了重要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教案语言在数量上大大简约,形式上更加有序,语言更具可接受性,同时带上了教师的个性特点。 (2)从教案语言预备性教学语言的转化 这一转化是对教案语言进行感知理解和语言转换的过程。教师以想象中的学生为对象,以内部言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办法,对教案语言进行试用,往往以默讲的形式出现。这种在大脑中已经形成而又未向学生正式讲授的语文形式,称做预备性教学语言。这一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有: 第一,排除障碍,确定语义,形成语势教师重温教案时,又会出现许多问题和难以确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地确定和选择。在默讲中形成“语势”,即模拟课堂语言,在假设的课堂情境中调节语言的强度、速度、声调和表达方式。 第二,调整语序。课堂语序设计时,可以适当移位,即对一个概念、一则定理、一句话在讲解时拆散分析、前后移位。当然,移位时语言结构要协调合理,语法结构符合规则,不能造成学生的误解。 第三,语言的引申和扩充。预备性教学语言从量上看要比实际给学生的大得多,这才能算做充分的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这种引申与扩充,一靠备课时的课前准备,还要靠原有水平基� ?梢运到淌Φ难Ю胶推绞钡淖晕页涫担褪亲詈玫目翁糜镅砸辍⒗┏浜痛⒈浮� (3)从预备性教学语言向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课堂实际情况与预备性教学语言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这一矛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灵活性和创造性。其效果取决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一是要准备反馈,及时调整,保证语言信息交流的畅通。反馈调整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答问与表情流露,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调整语言的难易。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以及学生笔记的速度。在讲定义、概念、公式、结论时,教师语言速度要放慢,必要时重复叙述,需要学生记录的部分还需根据学生的速度进行适当的速度调整。再有,力争将科学语言变为与学生相适应的生活语言和学生语言。 二是要把握适当的“度”,保证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在简与繁、多与少、深与浅、快与慢、高与低等方面,都会出现“过”或“不及”,都需要找到“最佳度”。 三是要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提高教学语言的效果。这里指的是教师的言语活动、非言语活动以及借助其它媒体的一切传输信息的方式。 (4)从课堂语言向辅导语言的转化 学生接受教材、教师的传授,然后经过学生的主观变换,进入运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作业、练习、操作、答卷中的问题,依然需要教师的讲解。这一阶段讲解使用的就是辅导语言。在学生练习和操作中,教师的辅导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辅导讲解时,语言要突出诱发性、点拨性、激励性、精当性、针对性。对不同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作业的讲评,要富有鼓励性,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评中获得完成作业的快乐与光荣,激发起上进心和进一步的成就动机。要公正、全面、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和主观倾向,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业情况。语言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对于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不仅加以肯定,还要分析学生取得成绩与进步的原因,启发别的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错误与缺点,不仅要指出并进行纠正,还需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病根”。教师的辅导语言是最为灵活、最具有检验性的教学语言。因为这一阶段的讲解语言大都是随机的教学语言,都是临时准备的,是平时积累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演示。精当而流畅,学生最为佩服,教师最为得意;出了漏洞,学生失去信任,教师也将长时间地懊悔。 (三)课堂教学的八种语言行为 教学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大致可包括导语、过渡语、评点语、设问语、指令语、指示语、插入语、结语等。 (1)导语 一般用于授课伊始,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自然段,它有提挈全课教学的作用。或导入情境、设置氛围;或开门山,提出本课学习重点;或择其精彩之点设计悬念;或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新课。导语可以是叙述式、议论式,也可以是描写式、抒情式。 (2)评点语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必须做出评价。对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要进行渲染点化;在解决课文中某个重点、难点时要进行导向点拨,这些需要使用评点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哪些地方需要评述,哪些地方需要点拨,不断丰富评点语言,准确使用评点语言,努力提高评点水平。 (3)过渡语 用于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络,使学生能顺畅地由前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后一个教学环节。用得好可以发挥起承转合,顺理和严谨教学结构的作用。反之,需要过渡而没有使用过渡语,或过渡得不好,就会使教学脱节,互不连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接受。当然,有些教学环节之间内在联系十分明显,也可以不用过渡语,用了反成一种累赘。 (4)设问语 用于设疑问难,是联系教与学双边关系的纽带。设问语就其形式讲可分为单一问和连环问。就其使用的目的讲可以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可以引发学生联想、想象;可以启发学生解释、说明;可以唤起学生比较、判断;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也不可把时间过多地花在一问一答上,要精心设计,注意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要注意矛盾的情景、思维流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 (5)指令语 用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听、说、读、写具体要求的语句。使用的指令语通常要求做到指令对象落实;指令要求明确;指令动作可行,学生能根据学者提出的要求闻风而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6)指示语 是教者说句子的前半部分,提示或暗示学生回答后半部分。这种教学语言只有当教者铺设、开掘一定的深度,学生基本领悟了,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时才能使用。使用提示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默契、融合师生之间的情感。 (7)引语 教者为了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往往需要引经据典,插入一些诗歌、故事、名人名言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某些词句来帮助解释、说明、拓宽、延伸。恰到好处地使用引语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8)结语 是课堂教学中的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结尾段。结语可以归纳全课的教学要点;可以设置悬念为下一课铺垫;可以布置作业延伸课外。结语设计得好可以升华教学、整理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不止上述这些,但不管使用哪种教学语言都应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简明、准确、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富有感染力。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教师专业精通、学识丰富,但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并非这些同志事业心不强,而是他们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不高。“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的人,也许可以熟练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 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素养这一问题,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尤其显得迫切。所谓教学语言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一种适当职业特点的,融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表达才能。加里宁说过“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学语言规范而生动、准确而幽默,它的渗透性就强,就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优化教学信息的输入功能。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呢?常熟市森泉中学彭尚炯老师提出了以上三条要求: (1)净化语言,剔除芜杂 眼下,课堂表达中的拖泥带水现象仍较普遍。有的教师讲课“嗯� 绷谝浴袄细刹孔霰ǜ妗钡难懦疲挥械慕淌部蚊挥新饲迤绞笨谟镏械目谕缝缘闷斗Γ踔劣顾祝换褂械慕淌ζ媲康骷し⑿巳ぃ晃犊谌粜樱蹇拼蜈唬獠恢迅帽泶锏乃枷牒椭堆兔辉谳葜校蟠蠼档土吮泶锏男Ч?翁帽泶锾蕹秆裕龅截芮邢昝鳌⒏纱嗬洌羌蝗菀椎氖拢枰泻阈暮鸵懔ΑT谄绞钡谋缚沃校鸵龊萌ゴ秩【⑷ノ贝嬲娴墓腹ぷ鳎×拷切┎缓嫌镅怨娣丁⑷菀追稚⒀⒁饬Φ哪谌萆救ァ� (2)增强语言的清晰度 可以想象,授课时表达含含糊糊、闪烁其辞,难免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首先要使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明确教学的重点,从而确定教学语言的运用,做到条分缕析、清晰畅达。其次对比较深奥的知识,要力戒峰回路转、九曲三弯式的讲授方法,应当抓住要害,开门见山,一语道破,在知识点的联系中,做出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在设疑时,也要注意发问用语的精当简洁,让学生尽快悟到要领,迅速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 (3)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有人做过抽样调查,在“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中第一条就是“上课认真,声音宏量;语言清晰、活泼、生动、幽默、有趣”。毛泽东同志的“十大教法”中也明确提出:“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存味;以姿势助说庆。”要做到这些,有赖于我们平时广为采撷,留心积累。要注意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中有着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宝藏。要学习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学习可以为所用的语文材料。总之,平时兼收并蓄,教课时才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使课堂教学倍增丰采。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是当务之急,但它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在诗外”是陆游作诗的经验之谈,锤炼教学语言的功夫也应该在“课外”,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潜心苦练。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它将伴随教师整个讲坛生涯。 (五)课堂语言的行为“二十一性”操作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练就过硬的课堂语言,应了解和掌握课堂语言的“二十一性”: (1)目的性 课堂教学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即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服从于既定的教学目的,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从教学目的出发,回到教学目的的归宿,突出其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离题万里。 (2)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则、精练、逻辑性、系统性上,要求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半截子话。在选字用词上要准确贴切,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尤其是对基本原理、概念、规则、结论等,应准确无误地讲清楚。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有纲有目、层次清楚,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教师要认真对教材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提炼,重新进行信息编码,做到言不烦、少而精,注意不滥用语言,不堆砌词藻,删去可有可无的东西。总之,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能“声声入耳”,准确精练,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3)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启发必性,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先进的、科学的启发式教学区别于落后的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显著标志。教师课堂语言的启发性表现在:①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②善于设“障”立“疑”,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③表达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核心在于是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不在于多问或少问,多讲或少讲,也不在于多提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是不是”。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何时启发,怎样启发,启发什么,要根据学生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定。应当注意的是,启发要与引导相结合。启发要得当,引导应及时,做到启而能发,导而有效。 (4)条理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条理性是由教师讲授知识的系统性所要求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学的语言也应如此,力求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注意其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5)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做到活泼、逼真、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化学和生物中的许多知识及微观的运动,看不见、摸不着,抽象而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而物理、地理等学科也有很多深奥无形的知识,使学生难以认识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善于联系实际、关于恰当举例、善于运用贴切和有趣的比喻,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生动地再现教材内容。 (6)感染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善于运用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气氛,感化学生如身临其境、目睹其景、感受其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应,受到深刻的教育。不能平平淡淡地叙述,学生听得枯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7)精练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闲谈,在一定教学目的要求下,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练精确,要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推敲斟酌,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符合逻辑,富于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能罗罗嗦嗦,面面俱到,使学生听得絮烦厌倦。 (8)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的魅力和美学涵养。假若课堂语言既有相声语言的幽默生动,又有小说语言的形象感人,还有诗歌般的激昂慷慨,自然会使学生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从而兴趣盎然地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与教育。 (9)通俗性 中学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深奥,科学性强,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科的知识特点,采用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其中,语文表达口语化十分重要。因为口语不仅通俗易懂,活动流畅,而且优美动听。它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合乎学生的表达习惯及听觉习惯。但是,口语本身也存在粗糙、罗嗦的毛病,使用时应进行加工提炼。同时,也应注意与科学术语的科学性结合,不能为通俗而失去它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所独有的特色。例如,振荡不能说成“摇一� 被颉盎斡苹斡啤保唤涟璨荒芩党伞敖梁徒梁汀薄<纫ㄋ滓锥忠既费厦堋� (10)趣味性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个人意识倾向的一种表现,也是行为的有力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丰富多采、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寓知识传授、智能培养于趣味之中,要创造一种寓庄于谐、情趣横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课上学的有趣,课后有所回味。实践证明,教师单调呆板、枯燥乏味的讲解,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厌烦,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情趣,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语言的趣味性要符合教学的内容,要自然、贴切、适度,不能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11)审美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是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的听觉系统后,被学生所接受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审美性,要像优美的音乐那样给人以美感。语言具有审美性,就是做到抑扬顿挫、清晰明快、和谐流畅,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要做到这一点,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注意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多样化;在表达上,要具有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教师的发音必须标准,要像京剧演员那样做到字正腔圆。有的教师不愿在口齿上下功夫,对自己浑浊的口音不以为然,上课如老和尚念经,呶呐不明,让学生不知所云。相反,有的教师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张口如拨古铮,令学生悦耳倾心。 (12)机动性 机动性是教学语言的特点。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设计好的。但是上课时,教师决不能像背台词一样,按计划好的词句一字不变的讲下去。因为课前对学生的情况难免有掌握不够的地方,对教材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难免有不当之处。因此,设计的讲授方案也就可能不尽完备。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学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一边按计划讲授,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对所讲的内容领悟了,教师可按原来的计划讲下去;如果发现学生有迷惑不解的情况,教师就应及时地改变计划,或重复几句,或改变词句及叙述结构,或通过举例和比喻加以说明。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做到学思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3)适应性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时使用的语言要求和接受程度不同。教师授课时运用的语言,必须选择在学生现在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要有利于学生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的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到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对于初中学生,应选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而对于高中生,则应使用富有启发性和严密的科学性的语言。教师教学语言的适应性还表现在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上。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标准语言,教师要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教学,以克服方言土语中的不规范语言。 (14)主导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在于引导,而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语言进行引导,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标志。富有主导性的教学语言,犹如教师留给学生的路标,具有提示作用,循此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观察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总是带有主导性,总是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15)直观性 直观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给学生以感知识,从而起到直观的作用。例如讲“北极”,有的教师就形象地描述:“冬有永夜,夏有永昼,到处是银狐、白熊和海豹出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毛泽东嘲笑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等等,这些可谓语言形象生动的范例,能起到直观的作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6)教育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职业性、角色性要求。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应地其教学语言也要文雅、纯洁,有分寸感和教育性,努力做到不说粗话、野话、脏话,更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例如,教学生“打”字,就要讲“不打人的打”,不要讲“打人的打”;教“迟”字,要教“不迟到的迟”,不说“迟到的迟”,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关系到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教育还是不正确教育的问题。 (17)规范性 教师课堂的口头表述要简捷、准确、清楚,使学生感到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师切忌说话罗嗦、吐字不清、概念含混。过多的重复、无意义的题外话、日常谈话的口头语都是不规范的,会使学生产生烦躁和困惑的心理感觉。当然,教师为了强调对重点内容、关键的知识点,而采用的必要重复讲述,不在此例。 (18)逻辑性 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是与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方式有重要关系的。人们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逐步系统分析,层层逻辑推理,而后得到的结论,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持久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述语言必须注意逻辑性、哲理性、系统性,要有前因、有后果、有层次、有转折。俗话说有板有眼,就是这个道理。逻辑性的教学语言除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容以外,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19)和谐性 教师的口述语言与所授知识及学生的心理三者应和谐统计。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两种不利因素:一是连续性因素,日复一日连续上课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二是偶然性因素突发事件(环境、天气、心情、知识难点等)刺激易使学习受到短时间的干扰。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变、适宜、和谐的教学语言,适时调解课堂气氛,有效地恢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那么,就可以取得经常性的、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教师的口述语言应在生动明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同情况,兼顾声音的高低变化、句子的长短错落、节奏的紧凑舒缓;切忌千篇一律的平板的催眠曲,也反对雷电轰鸣似的声音。 (20)知识性 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生活语言,又区别于舞台语言,而是一种知识说明性语言,因此,教师就应当考虑语言的知识性。所谓知识性,就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特点、表达方式、学科术语。课堂上教师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避免出现生活中的俗语、土语或舞台腔。作为教师不仅应当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用富于哲理的知识语言,去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挚着追求,对真理的不断探索,让学生享受到知识美、语言美。 (21)情感性 师生情感相融的正向发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基� ?翁媒萄е校淌Φ目谑鲇镅杂κ窃诓皇钡毓低ㄗ攀ι涞男睦怼3晒κ钡囊痪湓扪铮苁寡欧⒓绦角蟮挠焕咽钡囊痪涔睦墒寡郧坎幌⒌男判摹K裕淌Φ目翁每谑鲇镅砸⒁馇浊行裕挥星楦行浴� (六)讲授语言运用的八种技巧 (1)条理清楚 条理清楚是讲授语言的整体组织要求。东拉西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讲授,要想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每一次讲授都有许许多多的话交织在一起,要把它讲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统而清晰的概念,而不至于茫无头绪,不得要领。因此,应根据讲授的目的和要求,有条理有层次地讲述、分析;应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妥善解决讲授的主次、先后等问题。 (2)简练准确 简练准确是讲授语言的单一结构要求。简明扼要的语句,使人听起来舒服、好记。古人说:“约而达”。言简意赅,使人深得要领。一个意思,若能用一句话就可表达清楚,就不宜分作几句话来讲。那种重复罗嗦、拖泥带水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要做到文法正确,符合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子话;用词恰如其分,不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句;避免一切无意义的口头语,克服“语� 保换挂埠闷胀ɑ埃蛭⒁舨徽泶锊还娣叮不嵊跋旖彩谛Ч� (3)富于启迪 富于启迪是讲授语言结构的最高要求。因为,一方面,讲授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像“苏格拉底法”那样主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运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诚然,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认识已经存在于他们心中的东西,认为知识是先天的,这是错误的,但他注意讲授的启发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可以借鉴。 怎样才能使教师讲授具有启发性呢? 第一,中肯。中肯的语言是指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学生的心坎上了。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你说中了,提出来了;学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讲了,回答了,因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含蓄。就是说话时不要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不要道破“天机”,所谓举一反三,“举一”主要是教师讲,讲到学生能反三为止,但“反三”则应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要越俎代疱。语言用得委婉,耐人寻味,让学生有咀嚼和思考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但含蓄并不等于深奥,深奥的语言使学生百思而不解,含蓄的语言则应使学生“思而得之”。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没有什么使人感到兴味,我们就不再感到兴趣了。”他认为,教师对所有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这样就会破坏学生的持续动机。 第三,诱发。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冰的生铁。”的确,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决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讲话要像磁石一样,始终牢牢地吸引住不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同你的讲话交融在一起,使学生觉得听你的讲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想方设法“钓”学生的求知欲,善卖关子,创设矛盾,诱导学生寻根究底。 第四,鼓动。“激将法”有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运用,要借助教师语言的外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如陈景润上中学时有位数学教师,曾用鼓动性的语言去激励他的学生去攀摘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鼓动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铿锵有力,且观点鲜明、态度坚决,给学生指明目标。 (4)浅白通俗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表达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浅白通俗的语言,使人听起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 浅白通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要深入理解讲授内容。因为,深入才能浅出,许多东西,只有懂透了,融会贯通了,才能用浅显平白的话说出来。 二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要把复杂、深奥的内容,用一种浅白通俗的语言形式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达不到的。有人深入理解了,却“辞不达意”,究其原因词汇贫乏是一个明显的障碍。 (5)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记的荧光屏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一要关于例证。运用典型材料来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与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使讲授语言生动化、具体化。如物理课讲惯性定律,用乘车时身体前倾后仰为例来说明,语言就生动有力。 二要运用比喻。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引起学生联想。马克思把资本拟人化,把商品比喻为“细胞”,说明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这样比喻,生动具体。 三要适当引用。适当引用一些语言、名句、成词典故、诗词、顺口溜、群众口语、民间谚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等,也可使讲授生动有趣。1925年,郭沫若同志在学艺大学开学典礼的讲演中,以古语“纣有亿万臣为亿万心,周有臣三千为一心”,来说明办学校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团结一心。接着他又引用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英国宁肯牺牲印度,不肯牺牲一位莎士比亚”。寓意深刻,听来兴味无穷。 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与语言的文采联系密切。富于文采的语言,使讲授润色生辉,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如酒似蜜的感染力,能长久地萦绕在脑际,留下逼真传神的印象。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认为缺乏文采的语言,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所以也就不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清晰悦耳 讲话是有声的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或传送情意的。学生听得是否清楚、明白、生动、有趣,常常与声音的高低、快慢的控制,以及清晰度、语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从音色、音量、声调看,要清晰悦耳。声音清楚、明晰、咱得舒服,学生才能较好地接受讲授内容。吐字不清,措词含混,使人糊里糊涂;声调尖高,音量过大,使人听来刺耳;语调低沉,音量太小,使人听起来费力。 另外,还有是语气的使用。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讲课的生动性以及感染力。教师讲课中,要注意区分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几种语气,不要总是使用感叹语气或叙述语气。要随着讲课感情的变化,使用各种语气。有的教师不注意语气的使用,总是使用一种语气,结果把课讲得平铺直叙,很不生动,课堂效果很差。 (7)流利畅达 从进程、速度看,首先要流利畅达。讲话如行云流水,使人有轻快之感;有的人讲话慢吞吞,一句话分成几节讲,而且每句话之间时间间隔长,使听者很不耐烦;有的人讲话结结巴巴,语多累赘,使人听而生厌。但流利畅达不等于越快越好,如果讲话如黄河决堤,滔滔不绝,就会使学生应接不暇。 其次是节奏和重音的处理。节奏的使用,一般体现在讲课的快慢和强弱上面,使课讲得有张有驰、有板有眼。要使课讲得富有节奏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区分主次,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加深印象;枝节问题要轻拍扣击,点到即止。讲授速度上要定好拍节,快慢速度要与教学对象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节奏过快或过慢都欠妥,要以学生即不感到精神过度紧张,又不致于精力分散为准。在讲课的语调上要轻重结合,高低错落有致,一堂课要有高潮、有低潮,不能总是一个调子,一个音节,要有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像大海那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在节奏和重音的处理上,教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毫无节奏,平铺直叙,一堂课一个腔调,没有起伏,像老和尚念经,让人听而生厌;另一种是节奏不当,该停不停,主次不分,让人听了难受。 (8)抑扬顿挫 从声音、声调、速度三者的变化看,要抑扬顿挫。平铺直叙、呆板单调的讲话,使听者昏昏欲睡。所以,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听者的情况,适当地控制语音的大� ⒌髯雍退俣取@纾硎炯ぐ嚎犊托朔苡淇焓保梢园焉舴糯笠坏恪⒏咭坏悖槐硎咀纤嗄潞鸵删甯刑荆艨煞判∫坏恪⒌鸵坏悖槐硎灸玻槐硎窘粽牛欤挥龅街匾牡胤剑丶示洌τ兄匾簟⒓又赜锲鹱⒁猓淮我牡胤剑蚩梢越部煲坏恪W苤舻谋浠娼彩谀谌莺吞咔榭龅谋浠朴诒浠舸油返轿哺叩汀⒖炻⒂锲家桓鲅拖缘玫サ髌桨濉5盅锒俅觳坏扔诮萌嘣熳鳎灰裱菟导一蜓菰币谎匝萁玻醚吹奖硌莸暮奂!P胫诳翁蒙细部危虢滞费菟导叶匀褐谘菟祷蛭杼ㄉ涎菰泵堑谋硌菹啾龋暇故怯星鸬摹� 还有停顿的运用。停顿是保证说话清楚,加深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生领会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来源。正确的停顿时机应该是说完一句话之后。在由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之间、在需要强调的话说出来之前,说完一句话之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一个新的意思或需要强调的话说出之后的停顿,时间应该长些。停顿时间掌握要适当,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在停顿上,教师易犯两种毛病:一种是不停顿,讲课像打机关枪一样,话说得上气不接下气,让学生听得透不过气来,使学生既不好领会意思,又容易疲劳;另一种是乱停顿,讲课时把一句话弄得支离破碎,或者把一句话说成三字经,这样也会使学生听起来很费劲。 (七)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礼记》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这便是教师语言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比一般教师的语言,更要求规范化、有示范性,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活生生的语言艺术。机智的语言表达必须体现教学语言的风格。 (1)善于用情感和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授之以知,又感之以情,方能使学生的情思躁动、兴致勃勃。《雷电颂》是话剧《屈原》主人公的抒情独白,形象生动,感情浓烈。教学时,应扣住课文反复、排比、比喻、夸张的句子,运用饱含着情感和哲理的语言去揭示文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如果语言平淡乏味,势必影响学生对内蕴的把握。 (2)因教材和学生制宜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不同阶段,对教学语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要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具体而微地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介绍《天上的街市》作者和背景时就可以运用四种不同的语调:用缓慢语调叙述生平;用愤怒语调叙述军阀混战的背景;用激动语调介绍历史事件;用深情语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意境,做到因文而变,尽传细微。教师学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反应调节教学语言,如学生情绪冷漠,则力求把话说得生动昂扬;如学生过分激动,则宜用平静语言让其恢复正常。 (3)善于运用无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教师的体态语言(姿势表情等)和符号语言(板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发挥眼神、表情、手势的表达功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力求自然亲切、稳重大方。板书艺术则在于讲究条理美、整洁美。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共同创造丰富的语言情境,给学生优美的享受。 语言表达机智其实质在于,善于调动整个语言系统,进行富有情感、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八)课堂讲述语言的四种转化技巧 教师的课堂讲述语,除了应该注意它们的思想性、逻辑性、规范性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他们的易受性。要使学生好懂、好理解、好记忆。如何增强课堂语言的易受性呢?南昌大学附中王晓平老师总结了“四化”的方法:化晦涩为晓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分散为集中。 (1)化晦涩为晓畅 有些教学内容,因年代相隔较远,因而晦涩难懂,如文言文教学中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官职、官名,当时风尚习俗等等,都既不好懂又不好记,令人十分头疼。如果能用移时法今语古用,古语今用,既风趣幽默,又可化晦涩为晓畅。安徽的刘伯奎老师讲《师说》时,就用了这一方法。课文的作者韩愈25岁登进士第,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正九品上)的小官,其后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吏部侍郎”(正四品上)的小官。介绍作者时如果从唐朝官吏制度、品行等级入手,则繁琐而难懂。刘老师却巧妙从“七品芝麻官”的戏说起:“七品尚为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吧,四品呢,大概是蚕豆官了。从菜籽官的小而至蚕豆官的大,韩愈的提干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但他却是一位屡遭贬斥而不迷‘官位’的硬汉。他曾于灾年因为民请愿被贬,还曾因反对皇帝迎佛骨入官而几被处死。当时也盛行血统论,出身高贵的无须求师学习就可做大官,出身低贱的再学习再努力也受压制而难以出头,这样,社会上随之而来的必然也是‘读书无用论’。而韩愈的《师说》就是奋起讨伐这股害国、害民的逆流的战斗檄文。”刘老师巧用移时的修辞手法,把现代汉语的“芝麻官”、“提干”、“血统论”、“读书无用论”移用来介绍古代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仅两三分钟,说得十分明白、风趣,收到了化晦涩为晓畅的极好的效果。 (2)化抽象为具体 针对青年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于掌握的年龄特点,教师讲到某个定义时;讲到概念、判断、推理时;讲到某一原理、定律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学生就好理解好掌握了。刘伯奎老师讲“概念”一节时,恰当地举出《唐吉珂德》中桑丘任“总督”时处理的一个案件:一个小气鬼让裁缝做帽子,给一块布要求做一顶,接着又问做两顶、三顶可否,最后要求做五顶。裁缝始终应允,结果做成的五顶帽只能套手指头。桑丘很聪明地判决两人都有错误。通过这个故事使同学在笑声中理解了什么叫“概念”“使用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抽象的道理。凡讲到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不妨先从具体、生动的事例、现象入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启发,然后通过教师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引导,最后实现由感生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化枯燥为生动 在教学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先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实例入手,再加以探讨;或者结合所学内容举些常见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使枯燥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等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若是从理论到理论则难免枯燥、呆板、味同嚼蜡。而有位教师却讲得感人至深,他先讲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那是三十年代爆发经济危机期间的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冬,美国煤矿工人家庭的母子二人。儿子问母亲:“现在天气这么冷,为什么还不生火?”/母亲:“买不起煤?”/“为什么我们买不起煤?”/“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爸爸不是挖煤的工人吗?”/“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很能说明问题的对话,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理解,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注意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就可以把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有的刊物还开辟了“身边的语文”、“身边的科学”等栏目,讲课时适当举例,同学们都会兴味盎然,比起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会生动得多。 (4)化分散为集中 为了使某些要点好懂好记,可以概括出“××字的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概括××的话”以便于把分散的内容统领起来、集中起来,比如编点教学口诀,突出中心和难点;编一两句顺口溜,以利于学生记忆。体育课中的动作要领,就被教师总结成了动作要领的口诀;有的语文教师也把特别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编成了顺口溜,某些符号概念的用法等;理科的教师采用编条文的方法,也好记多了。毛泽东同志1928年在井冈山给红军军事干部讲战术课时,就把打游击战的战术概括为十六字诀,讲得极为精彩。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取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扼要地说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个大字。”“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他和当时的统治者斗了好多年,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朱聋子前一句话不对,后一句话是对的。我们改它一下就好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这样才能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扩大。”“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迷惑矬,强敌来了,先领他兜几个圈子;看出他的弱点,抓准就打,要打得干净利落,要缴到炮,要抓到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不打,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简明的口诀,生动风趣的讲解,使难懂的战略战术变得浅近,易懂,好记了。很值得讲课者学习。 以上的“四化”,都是针对中学生的年龄� ⒗斫獬橄笫挛锏哪芰喜畹氖导是榭觯嗽銮靠翁媒萄庇镅缘囊资苄裕阌谕呛芸炷芴⒓亲《捎玫募钢址椒ǎ环烈皇浴� (九)教学语言行为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美学中形成美的一个基本范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美都是由统一与变化构成的。在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中,统一与变化的对立统一是构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统一美,是指语言的整体布局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绕有兴味的开头、余味无究的结尾,而且要随着讲课的进程,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方式;语言的变化美,是指为着表达内容和刺激学生听觉快感的需要,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在语调上,要注意轻重配置;在语速上要注意快慢变换;在句式上,要注意灵活地选择运用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等。 追求语言的统变化美的天地是广阔的。从修辞的运用来说,对偶、对比、反复、押韵等,一般主要表现为变化美。其它如在语音、词汇、句型、句式等方面,我们也应当注意努力追求这种美。一般来说,语言的统一美可以收到这样的修辞效果;第一,使人产生快慰;第二,便于记忆和掌握;第三,具有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句的气势。语言的变化美可以收到这样的修辞效果;第一,可以引起学生的惊讶,提醒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第二,具有新奇感,避免呆板和单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言的统一变化美,只有在统一与变化的对立统一中才能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异而互济。一旦不适当地强调统一忽略了变化,统一便变成了僵化和单调乏味,变化一旦失去了统一这个对立面,便羽化为杂乱无章。比如,乌鸦总是重复地发出“呱呱”的叫声,不可谓不“统一”,但只有统一而没有变化,单调得使人闻而生厌;麻雀的唧唧喳喳,虽不乏“变化”,但变化得没有秩序和规律,使人听了心烦意乱。人们之所以喜欢观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乐于聆听“呖呖莺声花外啭”,这除了因为黄鹂的音色优美以外,还因为它的歌唱既有秩序、有规律,又富于变化,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变化美。这对于我们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统一变化,或许会有所启迪。 当然,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语言的美与不美,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接受为依据,否则对课堂教学语言美的追求便失去了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
- 下一篇:教育创新中的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