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阅读课堂形成性评价与自主学习一体化
时间:2017-05-25 17:26 来源:未知 作者:那摩僧伽吒 点击:次
一、研究背景
形成性评价,最早是由Michael Schriven于1967年提出,先后由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论述并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评价,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评价对象,而教师是绝对的评价者,且评价形式单一,主要以末考成绩为依据。形成性评价通常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并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的反馈信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理应成为正常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们必须在自己的评价中积极主动,并且按照他们对怎样才是学得更好的理解去构想他们自己的学习”。[2]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同于“以教师、以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因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3]外语教学同其它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样,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承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等角色,积极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框架里,“知识的建构”是一动态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应该摒弃传统的单纯地对结果的考核,而必须坚持以真实任务为评价内容,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以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现代阅读论认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是读者智力(思维)和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对文字意义的消化加工过程,是书面信息与读者大脑已有知识的有机结合,阅读环境和读者相互作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动态过程。[4]通过阅读载于文本的文字,读者进行意义建构,然后通过表达或与他人沟通,不断刷新理解,丰富内涵。由此,在现代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出发,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以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主体,将解读的创新权归还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创新能力。 |
- 上一篇: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学做一名快乐的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