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时间:2016-11-29 10:0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素养既包括教师本身所独有的内在的特质,同时也包括这些内在特质外化的表现。那么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四条素养,那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胡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界定,是大而化之、高度凝练的,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从小而化之的层面来看,他不仅应该成为一名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行者,一个乐者,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读者。”下面我将和大家从语文教师的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行者无疆,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谈语文教师的痴性 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得更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从王崧舟摘抄的这则故事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我们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我们是就此被时代的进步“掩埋”,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垫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舞台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行者,要做一名苦行僧,进而在小学教研领域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想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要有锲而不舍的职业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危机成了迫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地方,教师除了面对下岗的压力外,还要面对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压力。目前各地方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每年要修满多少学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很多教师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这给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又加上了一个负担。对于一些不太发达地区的老师来说还有学历压力。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学历能达标,很多老师就得再挤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使广大教师非常劳累。新课程的实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考验。多充电,才不被学生否定。“教师职业危机”的存在不仅仅是“教师岗位的危机”,还体现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上。现在,单靠过去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导杂志来备课已捉襟见肘,如果不抽出时间多方位提升自己,就很难适应新课改对开展综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否认,被时代淘汰。 职业的发展要靠自己锲而不舍的追求,尤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因为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和繁琐、单调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职业倦� R虼耍诔て谄椒驳墓ぷ髦校朔耙稻氲。3治颐前貉锏娜惹橛任匾D侨绾巫龅侥兀课蚁肟梢源右韵录父龇矫媾Γ菏紫龋喽潦椋谘埃嘌呱械那椴佟=淌Σ坏忧恳滴裱埃一褂Ω貌├廊菏椋庋梢跃换牧椤⒖男亍A硗猓ぷ髦嗷箍梢杂胧榛选⒂肭倨逦椤⒂胧释小⒂胍衾止参琛R涤嗌罘岣欢嗖实娜耍厝欢陨畛渎巳劝F浯危渭犹逵疃獬睦砦;2渭犹逵疃梢园镏颐敲飨缘丶跚嵫沽途氲。环矫嬉蛭逵疃苁咕Τ渑妫Ω恫涣夹奶哪芰υ銮浚涣硪环矫妫糜诙土兜氖奔洹案哺恰绷肆钟谘沽η榫车氖奔洌行У乩谩靶菹小被幔梢远晕侍饧右苑此迹罢医饩鑫侍獾男虏呗浴T俅危⑹孕睦戆凳荆岣咦晕业鹘谀芰Α5蹦阌錾喜凰烊嗽负土λ患暗氖率保嘟凶晕倚睦戆凳荆衽怨壅咭谎嫠咦约海耗阋欢苄校霾荒芮嵫苑牌蛭孔乱刀际怯尚判目溃杉岢指嬷铡>8约阂宰孕牛鸵欢ɑ嵝木晨⒕裼湓茫� 我们在面对职业倦怠的时候,若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就一定会走出“职业倦� 钡囊跤昂屠Щ螅约旱男牧槿錾虾挽愕难艄猓� 第二,要有客观务实的职业规划 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领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从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教学基本功阶段、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成长的“徘徊阶段”,最后有少数优秀教师 “成名、成家”。尽管我们每个老师并不是都会成长为教学专家,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让我们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工作中找到更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社会需要。所以我们不需要光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甚至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针对性、按步骤地提高自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年轻的特级教师闫学的成长经历: 2002年秋天,她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32岁,刚满11年教龄。在闫学的眼里,她渴望长成一棵树,所以她的成长和树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1.随风播种 1991年7月,闫学从济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了。阴差阳错,她被分配到章丘市实验小学。大学生教小学,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件稀罕事。上班伊始,在学校举办的“新教师汇报课”上,她上《寓言两则》这一课,当时讲的是“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不到二十分钟,她就把事先备好的环节全部上完了,剩下的二十分钟她无事可干。下课时前来听课的教导主任和市教研员那充满失望的目光使她终生难忘。同时,这目光又深深地刺激了她:她不信她当不了一个好教师!从那时候开始,生性好强的她暗暗下了决心:既然她不能选择环境,那就让她在现有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调整了心态,她对自身状况进行了细细分析:她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具备良好的知识功底,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她唯一缺乏的是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读教育类书籍,在疑惑与顿悟中提升自己;有时让纯文学书籍为精神打底;有时她也拿起各类教育教学刊物,随手翻上几页,这使她始终处于信息的前沿;还有的时候,她会坐在电脑前面,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偶尔也在诗歌和散文的天地里散散步……而那块藏在办公室角落里的小黑板,则成了她专门练粉笔字和简笔画的至爱宝贝。就这样,她的工作逐步有了起色,她上的教研课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2.春苗破土 1992年5月,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学年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闫学被确定为授课教师。她执教的《猫》一课的教学大获成功,一时间好评如潮,她因此在她市教学界崭露头角。 多年之后的今天,当大家对这类公开课的教学众说纷纭的时候,她依然觉得,对一个青年教师而言,对自己的课这样反复地尝试、修改,也就是现在大家深恶痛绝的“试讲”,不但不应该去除,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一个青年教师必修的功课。 3.经受风雨 19941997年,是闫学不愿提起的一段灰色时光。好强而单纯的她,不能忍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待遇,被排挤出学校骨干教师的队伍。三年多的时间,她不被允许上公开课,也没有机会参加学校以上任何级别的教研活动,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可想而知。她一直在鼓励自己,她必须争口气!不让她上公开课,却不能阻止她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教学探索;不让她参加更高级别的教研活动,却不能妨碍她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因此,随着一篇篇教育教学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谁也无法忽略她的价值和存在。几年过去了,她的教育教学成绩更加优异,她依然青春焕发! 几年以后,她也走上了学校领导者的岗位。在从事繁忙的教育教学的同时,她思考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人本管理”,如何对待教师,尤其是那些心地单纯、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好多问题她依然没有答案,她依然还在探索。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她决不让她的经历在任何一个老师身上重演! 4.旁逸斜出 1997年5月,闫学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为了顺应孩子们爱玩、爱独出心裁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爱语文,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近年来她一直在探索的一个主题。她班学生数高达74人,开展活动有一定难度。但她仍然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古诗文诵读、创作连环画、自编作文� ⒆园焓殖ā⒆瓷缁岬鞑楸ǜ妗⒄毙〉加蔚鹊龋钍苎南舶〉昧肆己玫男ЧR晃患页じ咝说囟运担骸昂⒆庸ゲ话в镂模墒窍衷谔焯炫巫派嫌镂目危 焙⒆用翘焯炫巫派嫌镂目危饩褪歉蟮慕鄙汀� 5.渴望参天 2000年10月,闫学作为章丘市唯一的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在华师大老师的帮助下,她在以往进行“四结合”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返回学校后,她开始了艰苦而扎实的试验。一年之后,这一课题在全国骨干教师课题答辩中获得优异成绩。2002年3月,她开始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一线教学。即使是现在,当她开始全面主持学校教导处工作时,她依然不曾离开教学一线。2002年秋天,经过层层选拔,经过紧张的说课与答辩,她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目前山东省年龄最� ⒔塘渥疃痰奶丶督淌Α� 闫学说自己是一棵树,所以生长离不开土地,而这片土地就是教育教学!她说,是树,就不会拒绝生长。从闫学的成长经历中,在座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一定颇受鼓舞,虽然我们大家不可能都会成为教学专家,但拥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科学的职业规划会让我们更有方向感,工作更有目标和动力。 二、乐者无忧,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谈语文教师的诗性 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即把人生看作什么,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积极、向上、美好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要结合语文学习规律进行。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逐步提高品位;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探究、写作等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要把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发现、研究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同时要珍视学生个人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在品读中领悟和体验情感,在语言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在说写训练中抒发情怀。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拥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教学及生活中用乐观的人生态度熏染学生。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格 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我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一个群体: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教师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服和尊重。 第二,要有高雅的品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美要有独特的鉴赏力,对情要有独有的感受力,对事要有独到的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最好是个诗人。因为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雅的品位,就会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美的因素,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审美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才能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才能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当然,语文教育虽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教育同样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技术理性甚嚣尘上的今天,更需要疏浚语文情感教育的源流,用真情之水浇灌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师既要是理性的智者,也应是性情中人。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的境界。充分地运用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高雅的品味还体现在教师的审美品位上,更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有个经典的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点评】: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学习氛围。试想: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教学场景啊!身置此景,话语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如此,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能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激情的脉动!他说,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他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所谓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情感似一股扑面而至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情感的力量可谓绵中有坚,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柔中有钢。而且,越是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越使学生觉察不到你是在实施感染,这种情感的劲往往越足,神效越大。“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我们可以想像: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对话场景!身置此境,只要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灵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所谓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一个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师,由于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呼唤,心灵的呐喊。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三、学者无限,拥有宏阔的课程视野谈语文教师的知性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制定的。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同时,也能作为我们认识、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一名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功是普通话和三笔字,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及时反思、深入教研的专业基本功。 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播音员,也是演员;还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诗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表达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我就普通话水平提升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普通话学习的体会。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熟练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其次要准确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像我们湖北省内的大多数地方在语音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等。 要学好普通话,还要不怕嘲笑,持之以恒。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总之,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做个最简单的小结,就是多听、多练、多记、多读。 在这里,附上几则绕口令,既能针对我们所处的方言区训练普通话,也算作一个放松训练: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是“实事”,也不要把四十说成是“细席”。 2、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4、 坡上立着一只鹅, 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第二,要有完备的知识素养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每位有志教师的更高追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我们将在下一个版块来探讨教师的教育素养。 3、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中《赵州桥》、《李时珍》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海底世界》、《春蚕》等课文又涉及了自然环境知识等等。天真的小学生也许会问语文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回答。所以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史学渗透。 4、创新素养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小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6、美学素养 《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7、实践素养 《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第三,要有完善的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部分。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我们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其次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授课对象:一年级) (上课铃响,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蔬菜和水果的篮子走进教室。) 班主任:于老师,你怎么挎着篮子来上课? 师:我家来了一位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刚走到学校,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生:于老师,我替你送到办公室去吧! 师:别,我正好用它来上说话课。 (此时,学生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 师:小朋友,我家来了位客人,他是医生。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看看谁能说一说。 (于老师说完,把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桔子、两串香蕉一一拿出来,放在桌上。) 生:于老师买了韭菜、苔菜、蒜苗、萝卜、苹果、桔子和香蕉招待客人。 生:于老师买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有韭菜、苔菜、蒜苗、萝卜,还有苹果、桔子和香蕉。 师:请你们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就是说,有多少韭菜,多少苹果…… 生:(走到讲桌前,看着说)于老师买了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桔子,两嘟噜香蕉招待客人。 生:应当说“两串香蕉”,不能说成“两嘟噜香蕉”。 师:“两串”用得很好。但说“两嘟噜”也可以,这是群众语言。下面,我要求大家不但要说出各种东西数量,还要说出它们的特点,比如,什么颜色,什么气味,什么形状……同位的同学先说一说,说的人可以站起来,一边看一边说。两个人说的时候声音不要大。 (小朋友练习说) 师:大家说得很带劲!有的小朋友说得准确,生动。谁能到前边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买了一捆绿油油的韭菜,一捆绿油油的苔菜,一把细长的嫩蒜苗,两只青青的萝卜,七个红红的苹果,八个黄澄澄的桔子,两串香喷喷的香蕉招待客人。 生:韭菜是嫩绿的,不是绿油油的。 生:香蕉还可以说,两串弯弯的香蕉。 生:苹果还可以说,又圆又香的大苹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嫩绿”这个词用得准确。 师:小朋友,我到家后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呢? 生:您回到家里,先把香蕉、桔子拿出来让客人吃,然后去洗菜做饭。 师:是的。那我怎么说呢? 生:您就说:大夫(笑声) 师:你怎么知道要喊客人“大夫”? 生:您不是说他是医生吗?您就说,大夫,您先吃点桔子、香蕉,我去做饭,做好了,咱们就吃。(众笑) 师:你真懂事!这样吧,请你到前边来当于老师,我当客人,咱们试一试好吗?你想好该怎么说,要做什么。 生:大夫,你好!(说完伸出右手) 师:您好!(互相握手)下班了?(笑声) 生:下班了。您等急了吧?(说完,拿出一个桔子和一串香蕉)请您吃水果,我去做点菜,做好了,咱们喝酒!(众笑) 师:麻烦您了!不要搞得太复杂,简单点!(众大笑) 师:这位小朋友很会说话。下边请同位的同学一个当于老师,一个当大夫,照着刚才的样子说说。 (学生情绪异常高涨,练习十分投入) 师:好了,我回家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 班主任:于老师,你买了那么多东西,不如盛在两只篮子里。给,我的小提篮借你用一下。(这是事先安排好的) 师:谢谢!哎,有了两只篮子该怎么装呢?谁愿意来帮我装? 生:我来帮你装!(他把韭菜、苔菜、萝卜和蒜苗装在一只篮子里,把苹果、香蕉和桔子装在另一只篮子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装呢? 生:韭菜、苔菜、萝卜、蒜苗是蔬菜,苹果、香蕉和桔子是水果,所以我把它们分开装。(众赞叹)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朋友! 从一开始,于老师挎着盛有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室,借助与班主任的简单对白,营造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准备招待客人的教学情境。小朋友那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证明了于老师巧妙的导课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并锁定了注意力。接着,于老师又从“我买点东西准备中午招待客人”入题,到课中“我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至课尾“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各环节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不仅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与口语交际活动徜徉在环环相扣的口语交际情境之中,而且这步步深入的训练,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过程。临近课终,于老师又借助班主任的参与,以“借篮”为跳板,出人意料地抛出个“节外生枝”的“分类装篮”问题用两只篮子装这些东西。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将此喻为“神来之笔”,说它既与生活实况相符,又寓分类的逻辑训练于其中,可谓一石二鸟,为整堂课的结局锦上添花。 招待客人,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也许正是由于它的常见,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若要得体妥贴,却并非易事。于老师将它确定为口语交际的话题,既贴近生活,又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联系并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在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于老师在下面几个问题的处理上是十分明显的:第一,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如在说水果、蔬菜的时候,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训练,并且从具体准确到生动形象,步步深入。先说买了些什么东西;再说每样东西各有多少数量;接着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比如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等;最后不但要说出有什么东西,多少数量,而且还要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第二,点面结合,摆正了个体指导与群体训练的关系。如说水果、蔬菜的时候,先让同位的同学练习说,再请个别同学到前面说。因为有同位练说的基础,所以争取到前面说的同学很踊跃,表达效果很好。又如说怎样招待客人的时候,先让一生与老师互动表演,再请同位的同学一个当于老师,一个当大夫,照着刚才的样子表演说。第三,强调综合能力的渗透与培养。如,说水果、蔬菜时几个不同层次的观察与表达,招待客人的机智应对,同位互说、练说的倾听等,这些环节集倾听、表达和应对于一体,融观察、思维、想象于一炉。第四,尊重主体,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情感世界。如,“小朋友,我到家后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呢?”“你想好该怎么说,要做什么。”于老师从旁扶掖,于要害处适时点拨,求善而导,耐人寻味。第五,围绕情境,双向互动。于老师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境性很强,目的为了真正能让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等交际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如何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呢?在学生大体明白之后,于老师安排了一场师生(一生当于老师,于老师当大夫)互动的角色表演,实在妙不可言。我想,于老师的课再一次给了我们重大启示:一定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正如刚才我们说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我们天然的资源。这些资源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 四、智者无惑,拥有高超的教育技艺谈语文教师的灵性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比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师生人际关系融洽的过程,是人文关怀中爱心的交互,更是教师适时适事地调控教学进程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激动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机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教学机智处理得是否得当,不仅成了教学成败,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尊重学生,激发个体积极性,转变教学因素的重要手段。 第一、要有灵动的教育智慧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由此可见,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同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具备了这一理念,才能随时学习并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从而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和教学相长的更高境界。我认为口语交际课就是一种考验并能快速提高我们教育智慧的课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几段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1、生:董理妹妹,你怎么啦? 师(委屈地):刚才不是说过了吗,我不喜欢做卫生。 生:其实做卫生也没什么不好的,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看到哪些地方脏了,可以亲自拿抹布把它“兹”掉。其实做卫生很简单的,就让我来教你吧 师(疑惑的):姐姐,你刚才说的“兹掉”是什么意思呀,能说普通话吗? 生:就是说有一块地方很脏,可怎么也抹不掉。 师(恍然大悟):哦,你是说把它“擦”干净是吗?我听懂了。那你愿意教我吗? 生:愿意! 师:你乐于助人,我要向你学习,谢谢你姐姐! 生:不用谢! 师(摸摸学生的头):我觉得她说得真好,她能解决我的问题,并且主动帮助我,我觉得五⑶班同学个个都很热心。谢谢你,请坐。 (生坐。) 点评: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只着眼表达内容的生动活泼和交际过程的委婉流畅,而要随时关注语言的“物质外壳”──规范的语法、标准的语音。细心的教师在发现学生发言中的方言词汇后,及时进行了规范指导。无疑,在越来越重视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口语交际的教学需要回归语言教学的本真──关注基� � 2、师:这位同学刚才举了一个例子,她说,一块地脏了,就要把它擦干净,她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了一个例子,让低年级的小同学一下子明白了道理。(板书:例)我想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民教师,很会讲道理。 师:大家都非常能说,从刚才大家劝说的过程中,我捕捉到了一些小小的信息,(指板书),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劝说。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劝说的小窍门,但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不一一研究了。(板书:……) 师:董理小妹妹听了你们的劝说,心里一定非常高兴,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师:(出示录像片断:董理绽开笑容):瞧,她笑得多开心,在谢你们呢!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亲自示范,转换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劝说的基本规范和基本技巧。在角色扮演中,教师灵活地调控互动交流的进度,层层深入,调控自如,不着痕迹。 3、师:听说我们班同学非常善于小组合作学习,下面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不同的角色来劝说董奶奶,比如可以以校长、老师、同学的身份,甚至可以以其它家长的身份来劝说,看这位老奶奶能不能被大家说服。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劝说的时候不要忽视了大家刚才总结出来的劝说小窍门。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巡视中,师见一名男生没有参加小组学习,独自流泪,便俯身与其交流。) 师:在刚才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活动得非常热闹,可是有个男孩,他一个人很孤单地坐在座位上。我问他,你为什么没参加小组学习,他说,老师,没有人跟您一起合作学习,那就让我跟您合作吧。我才明白,这个细心的男孩是怕伍老师寂寞,所以我非常谢谢他。来让我们认识认识(把这个学生请起来),他刚才非常关心我,生怕没有人跟我交流,就主动和我合作,谢谢你。 生(不好意思地):不用谢。 师:刚才活动的时候,有个小组的同学用红领巾作道具,当抹布擦桌子,这样可不好,把红领巾弄脏了,多不好呀,以后可要注意。 点评: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构建“人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尽管要求很“基本”,但落到实处又何其之难!尤其是在公开课、优质课上,能够处变不惊、润物无声地抚慰“受伤”的学生,这是难能可贵的,既展示了教师的“大爱”情怀,又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第二,要有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以‘认知’为经,循着文本思路和儿童思绪从纵向上展开语文教学过程;又以‘情感’为纬,从横向上,始终关注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关注儿童接触文本后情绪的高低变化,因为‘认知’和‘情感’的巧妙交织,推动了教学过程,活化了教学过程。”特级教师授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源自什么?我想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1)站高望远,纵横驰骋(教师对文本内容纵向深度的挖掘与横向联系的拓展;对学生知识水平的适当把握与课堂心理的精细分析);(2)收放自如,水到渠成(教学内容的有序安排,课堂节奏的有效调控,意义建构的扎实生成);(3)仪表端庄,感情真挚(教师深厚的学养与真挚的情意外化为教师优雅恰适的举止与自信自主的气质);(4)观点鲜明,风格天成(娴熟的课堂技能,坚定的教学信念,深刻融会的见解,使得其课堂教学凸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所有这些特点可被概括为教师的教学“专长”,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摹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教学风格完善阶段。 一是摹仿性教学阶段 教学风格的起步总是从摹仿开始的。在这一阶段,教师从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学语言和体态都是一招一式的摹仿、套用,或是直接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几乎没有教学上的创造。但诸多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证明,这样的积极摹仿是必不可少的。它就像学生写字右描红开始,先“入格”才能“出格”。 但是,教师在摹仿时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能知己知彼。要明确自身的条件,也要能鉴别不同的教学风格;要选择贴近自身特点的风格类型,也要注意博采众长。同时,在摹仿阶段要注重“神似”,并促使自己的教学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二是独立性教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地设计教学各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同时。教师潜心研究和体验名家特色,不断融入自我,将别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内化变为己有。这个阶段是从摹仿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是一个艰辛的时期,特别需要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激情,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成败观。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接受老教师的指点、反馈学生的意见、勤做课后笔记等,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积累、有所创造。每一位教师走过这一历程,有着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教师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的则可能一辈子仅停留在此。 三是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已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其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法上的变革和创新。教师不断突破他人,不断超越自己,不断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当这种教法上的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以稳状态表现出来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便成雏形。当然,教师在教法上的出新,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 四是教学风格完善阶段 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他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善教学风格。这个阶段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往往能借助课程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理论,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或将实践中成功经验验证相关的理论,从而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有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在个体上拥有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不离其宗而万变”。 五、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读者无碍谈语文教师的理性 第一,要精于读文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一书中提到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说的解读文本。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将教材置于广袤的林子。而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攀登。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觉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总是能高屋建瓴,站在文本所在的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下解读教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深入浅出,带领他的学生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达到文本、师生、学生与作者精神的同构。正是因为窦老师将教材的解读放置在这些大背景下,才能立足教材,找到教材的空白点、能力点、挖掘点,从而达到语言与文化上的积淀,实现学生与作者精神的同构。 比如同样是教《秋天的对怀念》,对于本文的教学,以往大家大多围绕“母爱”展开。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这位母亲的伟大,甚而至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母亲和她比较;有的老师干脆将课文的中的菊花视作母亲的象征。关注“母爱”主题,自有一番道理。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后,得出文中母亲爱得深沉、伟大、壮烈的答案。窦老师说,当我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坚硬的时候,母亲是否已经远离了我们?母亲,不再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真实存在;母爱,也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母爱被空化、泛化、伪化。于是,她细细品读着文本,“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终于,她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好好儿活”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所体现的母爱竟是那么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文中三次出现的“悄悄地”那不张扬的“细心”、“耐心”、“小心”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小心翼翼;母亲的“挡”、“扑”、“抓”几个动作都反映出母亲的“伤心”、“揪心”、“痛心”。但,她都“忍”了下来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母亲这句话,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放出光芒来。大爱无形啊,母亲的“好好儿活”,就像家常的话儿一样,真实,可信,可感、可叹! 下面是窦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的尝试:1、捕捉空白,进行语言训练。 (1)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使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 (2)“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 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既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创造思维。 2、抓住文眼,深刻感悟文本。 “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忍”的品味的高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真可谓一“忍”三叹! 第二,要善于读人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双专业知识,即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教育专业知识也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好教育学就足够了,其实心理学知识对于每位教师、甚至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充满着情感,有自己的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共同处和不同点,然后再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学家,不但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还要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有过精到的论述:“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已的心理学知识,他(教育者)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青年教师每月要买一本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他的论述和建议充分说明了心理学在教育者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的工作需要出发学习心理学,了解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特别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用心理学知识来研究语文教育过程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当然,教学中也会遇到其他一些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加以解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感自己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我更加注重心理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常怀一颗真心,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因此,我的学生和家长总是说,伍老师爱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里,课堂教学总会很轻松愉悦。由于具备了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就能更得心应手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记得一次主题为“用心去体会”的习作课上,在引导学生认清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感受生活,以真情实感表现生活后,她谈到“用心才善于感受”。我解释,这里的用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用心”,而是指调动丰富的内心情感。有懂感情的心,才能看见充满情感的世界和生活。 随即我举了个牡丹落花的例子。一般的花都是“瓣瓣凋零”,很是悲切,而牡丹的落花却是含笑地整朵整朵地坠落。这是一种高贵的品格,仿佛在证明她的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这种高贵的品格是任何人都需要有的精神,处于逆境、遇到困难时更是要向牡丹一样;二是我到九寨沟旅游时所见到的“抱石树”,我先让学生根据树的名称想象树的样子,学生十分积极地响应,说出了各种答案,然后她揭晓迷底,原来,九寨沟的一些树生长在石头中间,为了求得生存,根包裹住了身下的石头后扎入土地,即使是小树都有着发达的根系。我当时被深深震撼了,体会到自然的力量的博大无穷和人类的渺� � 学生都被我生动投入、声情并茂的描述吸引了,并被这些奇特的植物深为触动,而此时再引导,学生自己就体悟出了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即使渺小,也要奋力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等感受。 接着,我让学生想想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事物,学生此时已不需教师作过多引导,而是踊跃地发言举例,谈到了很多平时被自己的心所忽略的东西。这堂课最终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上交的作文也与以往的水平相较有了很大提高,最重要是他们大部分人的文章中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不再是空口白话,千篇一律了,即使是写得很朴实无华的文章,都因为这“真情”一词有了动人的光芒。我也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只要用心体会,熟悉的地方也有别样的风景。 我想,一名教师,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就能做“一名行者,一名乐者,一名学者,一名智者,一名读者。”最后,我也要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要用心去做,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这块平凡天地里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语文教学误尽苍生揭秘
- 下一篇:语文教材大幅改版 替换原有教材40%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