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奥数
时间:2016-11-10 08:4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当下,小升初烽烟又起,时道之乱超乎寻常,没有一方没有怨言的,似乎奥数仍是导火索、焦点、目标,似乎学奥数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就要学奥数,其实两者之间实在是一言以难� � 曾几何时,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大幅面的文章表示了“众多家长”的意见——取消奥数。教育主管部门也特别强调“奥数”的危害性,并作出许多超出常规的硬性规定。 乱世用重典,也许教育部门的用心良苦。但是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奥数即不必捧上天,也不必人人口诛笔伐,欲灭之而后快。 奥数本身并没有问题!办奥数班本身也没有错!奥数学习是一种兴趣学习,和其他“美术班”、“音乐班”一样,孩子有兴趣就学,孩子没有兴趣家长就不要一味让孩子“苦”学。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去发展,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做家长的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就行了。现在许多家长声讨“奥数”问题,其实问题就出在家长身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发展,盲目跟风乱跑,别人的孩子上什么班,他也让孩子上什么班;别人学什么,他也让孩子学什么——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才是问题的病根。公平竞争和平均主义是不能划等号的。 纵观报道,通篇几乎都是因为“我的同学、朋友的孩子都在读小学,他们都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学习奥数的、剑桥英语的、钢琴的,我看大家都去了,总不能不让孩子去。”之类的念头。舆论也存在严重的误导:似乎上了奥数就能进好中学! 奥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不过是国民畸形教育思想、社会教育体制作怪的产物。 实际上,有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是可以学习奥数的。 数学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对于打好理工科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加奥数学习是对思维的培养,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这种培训也许对培养数学家意义不大,但是对于思维逻辑的训练,对于日后的学习应该是很必要的,对人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因为很多现实问题无法用固定方法去解决,奥数本身就是培养并考察你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真正学好、学活数学,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好其他学科(尤其理工科)的关键。一些奥数选手,甚至金牌获得者,虽然改了行,不搞数学了,但因为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扎实的数学基础,在其他相关领域都很有建树。 各个报章上在“抨击”奥数的时候,经常援引到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弟子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说法:“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可能丘先生更多的是站在数学家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数学家在内的科学家,而是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些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成为数学家。中等教育教授的都是前人已有的结论和方法,而大学主要培养人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大学里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发现和探索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大学教授不是教你去怎么解题而是培养你的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没人能够教你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所以,丘先生的观点更偏重是数学家的观点,甚至是极其偏颇的一种观点,而不是教育学家的观点。事实上,奥数培训只不过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跟培养大数学家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位数学大师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思维方式”,毕竟将来会以数学做为终身职业的人还是少数,特别是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奥数),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多解几道题目仅仅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多做题和少做题是不同学习阶段的事,不可同一而论。多做是为了熟悉概念、基本方法,少做是为了提高和谋求质量。多做的目的是为了对基本的东西达到娴熟的境界,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出“巧”,欧阳修的<卖油翁>讲述的“无他,惟手熟尔”就是这么一种意思;成语里:“熟能生巧”更是概括了“熟”所能带来的一切,而要达到娴熟必须勤学苦练基本功,动手的(体育、文艺等项目)是如此,动脑的更是如此!老一辈科学家们一直告诫人们:天才=1%的天分+99%的努力。 另外,据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讲,奥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学生智力的水平。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小学成绩非常优秀,初中就差点,到高中就不行了。所以单凭小学学的基本知识看不出学生的潜力,而奥数却能分辨出来。门门满分的小学生,甚至中考前几名,如果奥数学不好,一般到中学成绩就显出差别了。如果奥数学的好,即使其它课成绩一般,到中学成绩会不断提高,所以中学招生都愿意看奥数成绩。 当然目前过分功利化是非常不可取的。取消凭奥赛成绩升学也许很应该,但停止奥赛、奥数学习是幼稚的,是某些人的长官意志,是很不科学,也是极其不可取的短视行为。 教育的问题,根本是要端正一种思想,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对于家长,要明白让孩子学做人、学思维方法比得成绩重要得多,而且玩耍和社会活动一样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校,应该强调兴趣班只能是孩子学习的合理补充,不要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到课外,给孩子加重压力,更不可巧设名目。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现在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解题的技巧、思维方式、分析方法等等,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上并没有教给学生。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专业素质,教懂教透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奥数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除了极其功利的问题之外,其自身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超前教育”,二、三年级恨不能去学习五、六年级以上的知识,甚至中学的知识;更可怕的是一些为师者不求甚解,照本宣科, 要求学生死背所谓的“公式”、“总结”,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题目变化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闭着眼睛盲目套用所谓的“公式”和“总结”,结果必然是错误百出,甚至出现照猫尚能画出虎,而没猫时别说画虎,连虎的模样都没了概念。数学如此,语文中尤其是作文更是如此了。 数学其实真正教会人们的东西,不仅仅是计算,更多的是一些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些思维和方法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着,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和生活毫不相干! 综观最近所有"取消奥数"的文章,可以看出几点:1、 专家学者们批判的仅仅是奥数的泛滥成灾以及当前浓厚的功利主义2、 普通赞成取消者几乎都是对数学本身的恐惧者3、 拍手称快者尤其媒体似乎都在舍本逐末地、过分地强调奥数的难度,而不关心其本质的、社会的原因;教育制度没有改变,停了奥数还会出现奥语、奥英、奥物、奥化……,也许出现奥音、奥画也不希奇!4、 对数学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且期望过高!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作者)说:“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有时甚至可能以难以察觉到的方式但无可置疑地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5、 现行教育下的结果也在这些诸多的文章中暴露出来: 众多报章的文章中都引用这样一道“奥数”的“怪”题(就是文中列举的七道怪题之首):“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 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当时这样注解:“人们不禁要问:且不说这道题有多少成年人不能解出来,单看这样的“怪”题折腾小学生,有多大意义?” 最早此题出现在2004年06月30日新华网转载的上海某大报的文章----《岂能全民学奥数?》一文,该文记者注解道:“记者无解。求教一理工名校硕士,他智商高达140分,仅0.5%人群能及,却也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 文科学生(甚至硕士、博士)无解,也许可以有某些可以原谅的理由,如果所谓智商超群的理工名校硕士仍要“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也许现行教育真的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一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 这道题往高说是小学六年级水平的题目,五年级做应当也没有问题,因为用到的知识仅仅是小学5年级学的“分解质因数”和三年级的“时间”知识以及一上学就学的“乘数是1”的特性,另外就是需要一定的语文水平和稍微动点脑筋了!但是解题用到的思维过程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正是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 其实在现行教材里,已经穿插了一些“奥数”思想的题目。 题目的所谓“怪”说穿了就是“难”,难又难在哪里呢?首先难在理解(尤其是应用题),其次难在基本概念的应用和分析解决能力上,前者是语文的功夫,后者考察的是数学的概念。语文和数学是相辅相成的,语文的好体现在数学中就是理解题意,并抓住关键所在;数学好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在不经意中显示出来,尤其在作文(如说明文、议论文)等表达上会体现出较强的思维逻辑性。语言学习讲究“听说读写”,数学也讲究“听说读写”,甚至是语文的一种实用补充。无论语文还是数学,“写”都是对“听”、“读”的检验,是对“说”的深化,是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提高。 老师应当组织学生“写”数学应用小文章、实验报告就是“写”的训练,尽管学生写的还很幼稚,还需要家长的帮助,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的尝试和体验,也是对学生素质的一种提高,不仅要求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水平的一种检验,应当大力提倡甚至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评中。 学生重在引导,有时这种引导是潜移默化的,虽然家长在其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能听家长的学生实在是少数之少数,能主动学习的学生更是这样,但却是个个听老师的,所以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无可置疑,品德如此,学习更是如此。希望媒体能理解我们的意见,尽管我们知道其实学校、老师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也很大。 2005年7月17日星期日 注:本文曾经节选并发表在《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学英语
-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10岁小孩学奥数 深圳福田哪有好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