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时间:2016-10-14 09: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作用。课改这些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等所有这一切,都给当前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一、关于字词教学 问题:识字教法单一; 忽视写字教学; 忽视词语教学等……(出示) 就识字来说,课标要求小学阶段掌握生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认会写,而低年级的识字任务占一半以上,导致目前老师们对现在小学识字教学多有困惑,而教法的单一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结果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加上教师对学生书写习惯关注不够,要求不严,写字指导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的书写姿势不正确,书写不整洁,书写不规范。写出来的字就像发育不良的孩子。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 W执式萄В怯镂慕萄У囊幌钪匾谌荩谂嘌锔小⒗斫饽芰ι纤蚶雌鹱挪豢珊鍪拥淖饔谩M保ü执实难埃鄞驶悖亩痢⑿醋髁肪突竟ΑR妒ヌ障壬倒骸氨匦攵酱傺娴妇氐亓罚绽墼碌亓罚返椒浅4渴欤僖捕涣肆耍砩喜耪嬲辛苏庀钅芰α恕!彼运抵厥幼执实慕萄В孟缘氖怯镂难Э频谋旧蔷褪枪ぞ咝浴!犊纬瘫曜肌分赋觥靶⊙У湍昙兑醚不堆昂鹤郑兄鞫蹲值脑竿薄R氪锏秸飧霰曜迹镂慕萄紫扔Φ惫檬蹲止兀浞值鞫白执实男巳ぁ� 1.利用汉字特点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造字主要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等。利用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汉字、掌握汉字、领会汉字的神韵。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看”的左上方的“撇横横撇”表示一只手,“目”代表眼睛,再也不会把“看”写成“着”。“拿、掰”这样的字就可以做动作来记,合手拿,分手掰。动作演示除了帮助学生识记字形,还可以帮助学生识记部首。如教“抱、拍、挖、扒”这类字时,可先让学生做出动作,如;抱西瓜、拍手、挖土、扒开,然后提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是提手旁?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由此再迁移到其它部首的字,如:吃、喝、吹等。既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了思考。 识字教学还应该科学地讲解每个字的形义关系,并利用“义”的决定因素,讲清字的构形原理。比如“看”字,上手下目,表示“用手遮住眼睛远望”之义;“刃”是指事字,“刀”上加指事符号以表示刀口之义;“灭”是会意字,用物“一”覆盖“火”则熄灭。按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进行讲授,字理清楚,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利于学生识记,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初”字,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制作衣服的开始”之意,本意是开始,但我们很多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初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点成示字旁,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出错。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出示句子: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在请学生读过句子后,问:大家注意这个蚀字(蚀shi),一个食字旁,一个虫,从它的字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说:虫子在吃东西。师:是的,虫子在吃东西,在破坏东西,在这里是什么破坏了什么?学生回答:镭射线在破坏居里夫人的肌体。对,咱们中国汉字多有意思,有些字,从字形,我们就可以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记忆一定是牢固的。 2.利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寓教于乐。 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专注学习的时间短,他们喜欢接触形象具体而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记得快也忘得快。如果让孩子们一味的被动识字,识字效率就不会高。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应该是极重要的,比如,加一加(给字加偏旁)、减一减(减去偏旁)、换偏旁、换部件、加一笔、减一笔、猜谜语、形声字、表演识字、阅读中识字、讲故事识字、想象识字、生活中识字等等。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来说,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识字顺口溜“人门闪,马门闯;心入门,闷得慌;人失足,跌下台。” 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让学生到超市观察各种蔬菜和蔬菜上的标牌,看一看、摸一摸、读一读、认一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识新字词,教学效果就非常好。这就是典型的生活中识字。 “阅读识字”也是一种轻松的识字方法。阅读的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包括儿歌、童谣、寓言、童话、故事等等。学生在尝试或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即能感知生动形象的语言意境,更能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对巩固识字量和提高阅读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3.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指导。 课标在具体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要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身坐正,肩放平,两脚微微分。手离笔尖是一寸,胸离桌子是一拳,眼离书本是一尺”,“足安、头正、身直、臂展”;还要培养学生整洁书写的习惯。注重写字指导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掌握结构、书写基本笔画;二是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规范、美观地书写。这个环节老师要先亲自拿笔当众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并指导学生明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按笔顺书空模仿,接着让学生描红练习,最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法。像教学生识记“操� 倍郑鲜ο任释г跹牵吭跹矗咳缓笤诤诎迳弦话逡谎鄣厥痉叮康鳌安俪 倍侄际亲笥医峁沟淖郑樾词币笳铱恚隹诘奈恢茫∽种泻嵴壅壅酃车谋驶啤⑿捶ǘ家灰唤驳健⑹痉兜轿唬幼湃醚殖×废埃幌瘛洞ッ禾臁芬豢沃小八病焙汀翱摹保饬礁鲎直驶啵中胃丛樱惺痉妒樾矗偃醚匆恍矗且患牵嵊泻芎玫男Ч� 对于10分钟的要求如何去落实呢?我想在第一学段中要给学生留足写字的时间,而在二、三学段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随文练笔,比如:写一写对文中人物的感悟或者是对文中某个句子的理解,也可以写写文中留白部分,写写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达到10分钟写字的要求。而我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增强写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想达到预设效果,除了10分钟练习时间要保证以外,还要保证老师的细致指导,在学生书写时,教师要积极检查指导。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 4.让词语在情景、画面中活起来。 对于词语的理解,方法也是很多的,可以根据找近义词来理解,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题上的“崛起”一词就可以找近义词的办法来理解为“振兴、兴起”;还有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用词语说话来理解等方法。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学生找出了关键词“神机妙算”,老师借机提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呢?”“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经过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认识了诸葛亮的才略。 还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图理解,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众星拱月”时,充分利用课件,出示组成圆明园的三个大园,再让学生观察三个大园周围分布的许多小园,这样的景象就是“众星拱月”,学生便很快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课文《将相和》中,“负荆请罪”的意思就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来解释,插图上表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表情十分愧疚。你看,这插图不就是“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二、关于学法 现在的社会,我们提倡的是终身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努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这说明,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有的老师都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总被教师指挥着、牵引着,孩子们如同课堂上的匆匆过客,收获甚微,课后想回过头来便无从看起,更不要说掌握学习的方法了。存在的问题有 问题:学法指导不到位; 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脱节; 自主合作探究华而不实等…… 因此在课堂上就要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学习语文、动脑学语文。 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 诗词的教学有很多中学习方法,曾经听一位老师上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教给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老师出示插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图画,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景物,并展开想象,从形态、色彩等不同方面具体描绘词中的景物。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图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也掌握了想象画面理解诗词的方法。《晏子使楚》一文是围绕“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句话,教给学生的是围绕中心句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是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弄清几件小事与中心句的关系。前面说到的《草船借箭》一课,让学生找出了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学习课文,这是抓文眼的学习方法。再如《鸟的天堂》、《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题目直接揭示文章中心,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用“抓课题”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在《灯光》一课结束时要求学生也用《灯光》做题目,写一首小诗,我只给了三分钟时间,而学生基本都完成了一个小节的诗歌,学生是这样写的,这其实是抓“文采”的方法,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写,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感情。《黄山奇石》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大多数学生没有没去过黄山,很难想象那美丽动人的景色,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黄山欣赏奇石、怪松、云海、温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翻滚的云海所陶醉,时而为怪松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奇石的怪异而称奇,时而为黄山温泉的舒适所吸引。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黄山,使他们看到了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为了教给学生看图说话的方法,采用了先让学生把课文描写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段落美美地多读几遍,再试着用小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要引起别人的兴趣。学生先自己练说,接着同桌互说,再上台点击自己喜欢的岩石,根据视频介绍给大家。学生学到观察的方法,述说的方法。 在授课时,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出来,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有感受和想法的地方在空白处写出来,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批、写的好习惯,这其实也是学生在习得探究的方法。但圈划批注是否有成效,要有有价值的问题、任务来驱动,学生要静下心来阅读思考,还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总结起来,我们在课堂上行之有效的学法可以是这样五个字:“读、摘、写、练、问”。读,读好课文,这是阅读的第一领域,也是基� U昂眉切圆蝗绺隼帽释贰薄V傅佳葑约旱男枰阅承┰亩聊谌葑鲆恍┍匾恼肌1热纭蛾套邮钩芬晃闹校醚盐闹谐鱿值某捎铩罢篷�(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摘抄在积累本上;《赤壁之战》中学到的成语也进行了积累。写,写感悟、写批注等,《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授课结束时请学生写写自己的感想等。练,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必要的练习是不能少、也不能拖延的。问,知识是学问的集合,学问之道,既学又问。“读、摘、写、练”中都会碰到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问,又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有时是极为肤浅的,作为老师也应耐心答疑。如果有独到的疑问,就应该大力表扬,以资鼓励。有的问题,师生可共同探讨,养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风气。在这些学习方法的引领之下,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变讲堂为学堂,真正实现“教是为了少教甚至不教”的目的,长期坚持,学生肯定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基� N蚁胱魑淌Φ奈颐怯Ω镁^研淖晕剩庖唤诳巍⒄庖坏ピ⒄庖槐臼槲医谈搜男┭胺椒ǎ棵扛隼鲜Χ记宄桓鲅澳芰Φ那咳酰诤艽蟪潭壬先【鲇谒匝胺椒ㄕ莆盏亩嗌伲【鏊芊窀菥咛迩榭龆哉庑┭胺椒右郧〉钡难≡窈驮擞靡灾劣行У亟饩鑫侍狻V挥薪谈暗姆椒ǎ拍苷孟越淌Φ慕萄С尚В膊拍芘嘌母飨钅芰Α�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自主学习:放任自流、华而不实; 2、合作学习:优生的独角戏、事与愿违; 3、探究学习:舍本逐末、信手拈来; 4、体验学习:得不偿失……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有明显改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的活动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然而,在学生“动起来了”这一表象之下,有值得省察的教学问题。究竟哪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踊跃回答,而见解又趋于一致,这时是否应该考虑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在教室里,邻座间的交流就是“小组讨论”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马上交流,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哪里?当学生的探究偏离了教学方向,教师是否应该随机引导?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在短短的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 教学实施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 要想改进,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做到具体而微。教学内容要懂得取舍,也就是有效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 。例如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小学中年级作文每次2、300字,高年级作文每次400字,学生写作、教师批阅都不堪重负,甚至流于形式。其实作文的字数与有效学习没有必然联系。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100字~2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才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然而由于缺乏效率意识,无效训练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选特定的内容。目前的阅读教学大多采用讨论的方式,大有泛化的倾向。其实讨论涉及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于讨论,其次是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再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讨论。例如古诗教学,就应该以吟诵的方式为主而不是讨论,要熟读成诵,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要想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就要做到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三、关于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每次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问题:朗读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我们很好地运用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了吗? 朗读的方式灵活吗? 1、合理运用朗读的作用 对现在的课堂来说,所有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到朗读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朗读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现在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也经常会看到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某一段。但我们是否真正注意到了朗读的作用呢?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环节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阅读教学时,哪个教学环节需要朗读,要发挥朗读的哪种功能,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读完了该如何评价,备课时都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而目前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反而对朗读的安排简单化了,随意化了。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朗读没有错,但不能一味强调朗读,要针对文本的文体特点“量体裁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的功效。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阅读方式是从眼口耳脑,必须以口语为中介,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懂文本的意义。因此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读。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则变成了眼脑口耳,耳主要是反馈和监控,因此这时段的学生阅读就不能像低年级一样一味强调朗读,而应该注重其它阅读方式的训练了。也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朗读,都非用朗读的形式来进行不可,应该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它阅读方式的关系。低年级的学生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重要目标,在朗读中穿插做动作、表演等。而中高年级的朗读仍然重要,除此之外,默读、诵读、浏览、速读等方式要逐渐加重分量。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合理安排好朗读与默读、诵读及浏览的关系。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要清楚:哪些课文、哪些地方需要重点朗读?哪些地方只需要一般的朗读?什么时候用其它方式要比朗读效果好?什么时候又是训练朗读的最佳时机?因此要让学生根据课堂实际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把指导和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朗读指导要有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在学文时,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要体现这样的层次。第一个层次,读正确,把诗词读得字正腔圆;第二层次是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第三个层次就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悟。第三个层次的读学生要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要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师要在学生朗读中进行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习得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诗词有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诗词做好铺垫。在《爬天都峰》一课中,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配以动听的音乐,加上天都峰的美景,学生眼中看到的是那笔陡的山峰,耳中听到的是悦耳的音乐,学生就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这三句话“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学生有感而发的读出的是“爱”,是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而对最后一段英法联军疯狂扫荡,先让学生画出表现英法联军罪行深重的词语,告诉学生: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字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恨,二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恨实在运不走就任意破坏,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证是活的东西,销毁得了吗?请同学们再看书,把我们的恨和怒读出来。学生的朗读,读出了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样的朗读,都为课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加深印象的作用。又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对于诸葛亮的笑,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这笑里的含义:笑曹操不敢出来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自己,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笑周瑜,是会心的笑、自豪的笑。再如《赤壁之战》一课,学生通过观看火烧赤壁的视频,在了解火烧赤壁的惨烈经过后,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要读出不同的味道来,从曹军的角度,读出的是悲伤,这是悲读;从吴军的角度是喜读,读出的是喜悦、自豪和讽刺,是曹操的多行不义,咎由自取;从同胞相残的角度,读出的是同情;从国家不能统一的角度,读出的又是惋惜,是惜读。这样一句话,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使学生从中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习语文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人物,来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其实,这里的这种训练,也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可以说,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学习方法,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3、朗读的评价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朗读时的评价问题,这种评价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学生的评价也要指导孩子们从朗读者的优点出发。老师更要做到善于引导,让学生敢读;敏于点拨,让学生善读;勇于赏识,让学生仿读;勤于激励,让学生乐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人人参与的朗读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满人文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关于写作 问题:读写脱节; 是否落实了课标要求的每天语文课的十分钟的书写训练? 是否调动了学生练笔的兴趣?…… 1.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如何操作呢?可以教中渗透,为语言训练充实新的内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草船借箭》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送给故事中的人物。学生有夸奖诸葛亮的,有批评周瑜的,有嘲笑曹操的,还有警示自己的。不仅发表了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还有了对自己的思考。《假如》一课,课文的第四小节,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说说“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实现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在学生口述的同时,老师将最有爱心的愿望,在大屏幕上当堂打成和课文格式相同的小诗,并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小诗人了,都会作诗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了表现的欲望,使学生明白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课后学生的日记也是以诗的形式来仿写的《假如》,优美而富有童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也避免了语文课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 2.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我们的知道:语文毕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丢掉或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所以,切实抓好双基,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能力。新课标的精神就要求我们不能做机械重复的练习,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而教师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夫必须花在课内,要在阅读课中设置巧妙精当的练习,把行之有效的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在恰如其分的训练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计,丰富训练形式。每一篇课文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上都有独到之处。因而,要善于把握其不同的侧重点,提倡用不同的形式加强双基训练。如有的课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的用第二或第三人称来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人称进行复述训练。《向命运挑战》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让学生改用第一人称“我”来复述,在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霍金这个伟大科学家的认识。又如同一个意思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这是一种创造性复述。变概括性描写为细节描写,变静态描写为动态描写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小英雄雨来》没有详细交待雨来是如何脱险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细致描述他脱险的经过。学习了《山中访友》后学生可以仿写,学习了《凡卡》后,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读后感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借助于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双基训练,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将“写”挤进课堂。 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相信大家也经常遇到过:为什么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一考试又答不好呢?这就是“口高手低”,就说明我们的课堂写的偏少了。因此,就应该将写挤进课堂。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听说读每堂课都有,而且很多,可写呢?只占那么可怜的一点时间。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写,要肯花时间,要多花点时间。可能一次训练不到位,两次三次四次,训练的多了,慢慢地学生就能掌握方法了。这个学期我们开始10分钟日记,要求学生写日记计时只写十分钟,中间不能停笔。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拿出日记本做好准备,先想好写什么,再想想怎么写开头、经过和结尾。然后开始计时,学生动笔写。十分钟后提示学生全部停笔,强调提笔即练字,并要求每篇日记都要写题目。这样的写作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更是五花八门,极具个性。 整体来说,课堂的实效性,应该是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 课堂40分钟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一节课让学生得益越多越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上出有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把教学变得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让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有合适协调的关系,真正让课堂呈现和谐,让和谐产生美丽诱人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成为受益者,使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五、关于作业(出示) 作业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语文老师,除了课堂,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由于繁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一刀切的形式,机械重复的书写,简单无思的背诵等作为作业的全部内容。 问题:作业机械重复,缺乏目的性; 作业负担量过重; 实践作业少、动手作业少 以“一刀切”的形式布置作业,学生没有选择性…… 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作业成为了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殊不知,作业是我们备课授课的延续,有效备课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备多元化作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1.设计的多元化作业目的要明确,作业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有针对性。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上学期我们为每个单元设置了一份预习性作业《单元预习单》,使学生有了具体的预习任务。这份预习单可以使学生深入地预习教材,尝试着解决问题,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有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预习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在预习单中,学生要完成本单元的词语的预习,并在读熟课文的同时完成练习。这个学期,我们向祁连路小学的苏老师学习,使用了她的五步预习法。预习单有一定的层次性,程度好的孩子,可以根据预习深度完成,程度差的孩子,只需要简单了解就可以。 比如,在学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后,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故乡》,请孩子们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在完成第七单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后,请学生对写作方法进行总结,按自己的喜好来完成,可以是书写总结的形式,可以是图解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摘抄句子,分析写法来体验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和授课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便于操作,也善于完成。 同样还可以由老师设计多项作业,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学习白朴《天净沙 秋》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果你擅长书法,用你喜欢的字体默写或者誊抄一遍,然后在班上展示;如果你擅长朗诵,请熟练地背诵,然后在班上有感情的朗诵;如果你擅长写作,请把《天净沙秋》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习作。学生存在差异就应该有分层教学,有分层教学就应该有分层作业。 2.作业要讲求趣味性和新鲜感。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有效完成作业的动力之一,由此,在作业的设计时,要力求情趣,时常变换作业题型,保持作业的新鲜度,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作业,避免单一化,机械化。 比如,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根据单元内容的学习进程,布置了不同的作业。学习《采薇》,要求学生了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学习《春夜喜雨》,让学生搜集杜甫的诗歌或有关杜甫的诗歌故事;学了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学生为这首词配画;学了六首写景的诗词后,再结合晨诵本,请学生读叙事诗,进行对比,再完成诗歌小报;学了儿童诗《致老鼠》和《爸爸的鼾声》,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写诗歌,也来体会写诗的快乐。等整个单元学习结束,请活动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对诗歌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分类,或者按季节,或者按作者,或者按朝代,或者按律诗,完成小组的诗歌总集。活动结束后,将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写成活动总结。最后,将这些内容汇总在一起,成为小组的展示册。 3.再者,作业不应只满足于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显性作业,还应重视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 如果我们改变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情感来感受知识的存在,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完成。 为了不让语文课成为纯粹的技术课,进行大量阅读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利用假期,完成了《晨曦,与诗文相约》的晨诵本的整理。我将它作为年级校本教材,和农历节气结合在一起,每周安排了三篇诗文,上学期的安排有古诗词、现代诗以及美文片段;诗文基本都和节气相结合,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更是让孩子们每周三次徜徉在美妙的诗句和精辟的美文里,从秋到冬,真正地走进诗文的意境,读出诗文中蕴藏的情感。这个学期稍微进行了变动,一周三篇没变,将内容分为诗、词和小古文三部分。其实,在每一个黎明到来的时候,我们都用美妙的诗文来唤醒自己和孩子,准备进入一天新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是在将诗歌、语文、生活编织在一起。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学习的意识。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通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形式,将课文与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有机整合,体现由单篇课文到多篇文章的拓展阅读,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孩子们有了足够的阅读量的支撑;以此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现在的孩子爱读书的不多,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我们从五年级开始设计了“读书报告单”。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六年级八个月的书单分别为:九月《窗前的小豆豆》、十月《绿山墙的安妮》、十一月《狼王梦》、十二月《没有秘密长不大》、三月《萤火虫之梦》、四月《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宾孙漂流记》、五月《希利尔讲世界史》、六月《小王子》,假期推荐书目为《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活了100万次的猫》、《神秘岛》、《第三军团》。每个月的月初,发下“读书报告单”,一本长篇小说要求一个月内读完,并完成“读书报告单”,读书快的同学,可以再读其它书籍。“读书报告单”设计的内容比较全面,有作者介绍、主角、内容简介、精彩片段、高潮部分、读后感等等,在月底要抽出至少两节课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从和学生的交流,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思维是开阔的,思想是丰富的,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书中情节、人物。我们的这项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甚至带动老师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书籍内容,让大家受益匪浅。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前面已经讲过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有效的语文作业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语文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技能综合而成的。比如学习“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这一单元我们走近了鲁迅,对这位大文豪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还在课外阅读了鲁迅的其他作品,请写写你心目中的鲁迅。事实证明,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学生不仅能结合课文内容,更多的孩子是在课外找了很多的资料来补充,使他们笔下的鲁迅先生的形象生动而丰满。《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在学完第一单元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仿写自己眼里的昆虫生活,仿写自己眼中的自然现象。学完《穷人》后进行续写;开完辩论会后写感想;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后,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嘎羧在打洛江畔的内心感受;学完《金色的脚� 泛蟾辽蚴摹对俦缓昶淮巍罚胙炊院甑目捶ǎ恼媲槭蹈写幼掷镄屑淇吹贸觯庋淖饕凳怯行У模谴ザ牧榈摹� 语文是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最有活力最深奥的学科,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策略研究第三阶段调查问卷的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