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语慧天下移动版

2024ŷޱ- ӭ&
栏目首页 > 教育知识 > 学校教育 >

农村合并初中学校效能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合并初中学校效能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建平
【内容摘要】:余杭区为实现资源优化,在近几年合并了一些薄弱学校。我校在2002年至2008年经历了两次合并和搬迁,学校合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本文从学校合并后在理念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在两次合并和搬迁过程中为提升学校效能所作的一些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在学校效能建设上一些困惑和感想
【关键词】:合并初中 效能建设 和谐思想
回顾与前瞻
2002年,对于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学校的搬迁、合并也开始了。当年,原良渚一中与二中同时合并,搬迁到了异地新建的中学,并更名为良渚镇中学;之后的2008年,学校又完成了异地新建,并再次与原安溪中学合并。
十年内的两次搬迁和三校合并,原三套领导班子成员的融合共事、三支教师队伍的凝聚合作、三种管理方式的摩擦修整、三校可搬财产的整合使用,都牵扯了学校管理太多的精力。
十年来,我们寻求“人文管理,和谐校园”的思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校顺应教育发展方向,重视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方面入手,解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道德、法规、政策和舆论的力量,几年来,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了几年来较快的发展,从2004年起,学校获得的区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30余项,成为浙江省示范学校。可以说,实施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初见成效。
本文对学校合并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来学校对如何既能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又能提升学校效能作一探讨,旨在寻找一条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学校撤并的背景下,新组建农村初中实施高效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品质的路径;通过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农村初中的办学水平,走出一条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办学路子,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薄弱学校的合并,优化了区域的教育资源
余杭区良渚镇紧邻杭州市主城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然而良渚镇原来中小学的格局不够理想,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些矛盾日月突出:一是人口居住区域变迁与学校布局不相协调;二是原有学校规模与师生人数严重不成比例;三是原有校舍建筑质量与要求严重不相匹配。学校硬件设施陈旧,尤其是良渚一中、二中的学校资源的匮乏,使它们不能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为了实现均衡教育、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广大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提升学校的效能,良渚镇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布局调整,撤并了几所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00年起政府出资和多方集资筹集2000万元,异地重建良渚中学,并把原良渚二中并入,成为新的良渚镇中学;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余杭区划入杭州市,良渚镇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区域内人口急剧增加,原良渚镇内的学校布局调整不得不再次被提上日程,镇政府又一次规划并于2006年投资七千多万,异地重建新的良渚镇中学,同时把镇内原安溪中学并入。新良渚中学校园环境优美,软硬件设施齐全,原良渚中学和原安溪中学于2008年同时搬入,合并搬迁后,学校现有教师一百三十余名,学生约一千五百多人,经过两次异地搬迁、三校合并,良渚镇中学总体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二、提升管理效能是学校合并后急需解决的课题
学校“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更不是“拼合”、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有机的组合,追求资源的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然而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的直接的问题。比如:一是安全隐患。各自然村到校路程增加,孩子上学远,交通安全等隐患显现;二是家长担心教育质量。学校规模扩大、住校生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减少,对孩子的了解相应减少,家长对学校资源整合,尤其是整合初期的教育质量顾虑较大,良渚中学分别在2002、2008年学校合并的当年,有部分新生流失的现象,说明了这一问题。三是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四是边远农村上学难、不放心孩子住校。孩子才十三、四岁,正长身体,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的方面也比较多;五是感情上难以接受。其次,从我校现状分析,整合前的三所初中管理体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整合面临着质量、结构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而,合并不是师生人数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管理制度的简单相加或删改。本课题研究就是想解决学校合并有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使效能最大化。
第二部分 操作构想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一条新形势下适合新合并的农村初中管理的操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2)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子,构建适合合并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改革校本教研方式,探索促进课堂品质的途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农村合并后能促进效能提升的学校管理方式
(2)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教、研、训一体化校本研训模式
(3)改进学校布局,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4)学校合并后两校教师的融合和发展问题
(5)学校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如何能与教育目标最优化
(6)学校的特色建设
三.概念的界定
学校效能建设:学校效能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
学校和教师师是效能的体现者,是效能的主体;学生和家长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是客体。效能建设的主体行为是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因此,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主体行为的约束,更好地服务客体,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同时让客体能有效地监督主体,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增强老师的“公仆”意识,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领导的人格去影响。
四. 理论依据
系统思考理论: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其核心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的方法论体系是找到一再重复发生的结构形态,建立系统的基本模型。运用系统基模(archetype)可以发现,组织面临的各类复杂管理问题都有其相通性。
和谐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 主要对策
一、 理念建设
校训:淘金琢玉 求善崇真
校训解读:生活在信息时代,置身于知识海洋,要选择并攫取最有价值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要向沙里淘金一样。
余杭区良渚是中国玉文化的中心,良渚玉琮举世瞩目,其精雕细琢令人惊叹,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工作、学习和锻炼,都要象琢玉一样,力求精益求精,因为人不可能完美,但要追求善良,追求完美。
老师真实、真切的关心学生;学生真诚、真心的爱戴老师,师生一起崇尚真理。
1、 树立人文兴校的愿景
先进的办学理念都具有人文情怀、人文关怀。人文兴校第一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名族的文化,关心文明的发展。一个校长对合并后的学校首先要有为学生精神世界发展而服务,为学生德行的养成服务。因此,人文兴校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2、树立课堂为核心的质量观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和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抓学校工作不抓教学工作不行,抓教学工作不抓课堂教学不行。刚合并后的学校,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教学质量受此影响必然会消弱。因此作为学校管理的设计者,必须要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了解教师的真实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这样进行工作决策才能心里有数。
3、择优聘用干部,优化管理资源
在学校每次合并之初,为了和谐稳定,为在学校决策中熟悉整体校情、融洽人际关系、能与教师形成有效沟通渠道的需要,合并初期学校一般都聘用了原学校领导干部,并根据新学校工作的需要,分清岗位职能,理清工作职责,实现管理机构的平稳过渡。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学校进行中层干部、工会主席、校级领导的竞岗。这样做有着现实的需要:一是学校已经完成了合并和基本稳定,对领导机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因学校合并,备选的领导干部数量充足,配足配齐学校干部、强化新组建学校的领导力量有了有利的条件;三是对原有各校的管理理念、常规制度、奖惩办法等都需要及时更新,对新学校的工作可以强化执行力。
4、 优化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的改善方面,根据撤并的学校教师人数多、来源广以及新课程的要求,管理重心适度下移。
行政管理方面。一是采取在校长领导下的行政人员“合作式管理”,即分管教务与教科、分管总务与食堂、分管政教与住宿等负责人进行密切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全员管理、民主管理。即全校每位教师既要完成业务工作,同时要承担学校分配的管理工作,学校每个工作日由一位行政领导和三位老师(各年级组一位)共同完成学校一天的日常管理,包括早晚迎送学生,校内秩序检查,卫生安全记录汇报,一般偶发事件处理等。
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由于学校合并后有42个班的规模,对教学管理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同学科教师的共同研究,共同交流,用共同的智慧力量来应对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变化,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成为学校合并后不得不思考的紧迫问题。
学校合并初期,我们构建教研组、年级组共建并存的模式。学校质量管理中我们既要有短兵相接的战斗谋略,更要有长期治军的战略思想。这个战斗谋略就是抓好年级管理,搞好过程监控,战略思想就是搞好教研组管理,抓好队伍建设。我校在推进初中课程改革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教研组的优化建设,把教研组当成了解决新课程教学问题的桥头堡。
二、硬件建设
1、 学校基建起点高,学校格局体现了良渚文化的特色
学校占地867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7000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1%,学校有400米塑胶跑道、体育馆、阶梯教室等设施。
2009年精致美丽、鸟语花香的诗意校园进行了绿化提升,加快了幽雅、现代的校园建设,使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教育化。学校用于校园内绿化环境建设的投入达350余万元。校园内有教学绿化区、田径场绿化区、住宿绿化区、沿小河绿化区和塑胶与道路旁等五个绿化区域,校园景点和绿化面积达27000平方米,校园内教学楼、行政楼、艺术楼、住宿楼、体育馆、报告厅等各式建筑错落有致。
圆形会议室 操场
校园教学、生活、运动区布局合理, 日常的树木、草地、花丛养护有专门人员负责,校园内水渠畅通、道路整洁、用水卫生、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景点美观。
2、 功能教室齐全,网络和信息化建设齐全
在学校配备中,所有教室均安装多媒体设备,音、美、劳、电脑等教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达到省一类配备。教师办公人手一台电脑,光缆通10M网络,网络有内网和外网。学校有特色网站,用于宣传和共享资源。
三、制度建设
1、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既要求同存异,重视稳定,又要为提升管理档次留足空间,提高校园管理品位。
学校撤并初期,可安排过渡性制度。在教学常规、德育管理、行政办公等方面原来几个学校一些共性的要求可以保留下来,但是运用什么样的制度、变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让老师知道。
我校通过建立与健全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的方法,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方面充分凸现了民主和规则两个大字,凸现了约束与激励两个功能,促使师生能自觉地完成两个内化: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由顺从内化为投入。如学校绩效工资方案的反复修改和出台;校服订购的程序;办公室卫生定期考核方法;教师、年级组长、行政组值日工作的轮流和记录;新制度下强调各岗位负责人定期自主主持专门会议(教研、备课及期初计划制定)的要求;学校申诉制度的通过等等,都体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全校教师群体的相互关系。
2、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民主推进,优化管理模块。
学校合并初期,将管理重心下移,以和谐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最初的几年管理之中。 学校的校级的部门负责人、科室主任、学科及年级组长等下属按照岗位职责去做,让校长与教师“管”与“被管”的单向隶属关系转变为群体互动、合作共享的新型关系,鼓励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同时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校内的相关政策。这样的话,教师找到了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他们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工作,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理解会加深,自尊心会增强,自我要求会提高,从而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为把建立共同愿景作为持续进行、永无止境的工作。彼得·圣吉的系统思考理论认为,在企业或者学校中,共同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未来景象”,一个方向舵,能够使员工与教师和学生在遭遇混乱或阻力时,继续按照正确的的路径前进。
校长在制定学校的长期和近期目标时,紧密联系实际,尊重和关注来自不同学校教职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将学校的目标与教师的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只有这样,这些愿景才能被教师和学生的理性和情感认同,才能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孕育无限的创造力和强大的驱动力。
3、从制度上创设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的过程。激励的实质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强化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使之取得好的成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前三者为人类的低级需要,而后两者为人类的高级需要。为此,学校的决策者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活动。
构建和谐校园,要使每一个教师都享有明确的责任、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平等的关爱;使每一位师生不因地域差异、教育差异、分工差异等受到压抑。
在教师方面,为了诊断、改进、激励教师工作,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制定《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方案》,方案规定评价的组织机构、信息采集和评价方法,由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组内互评、学校评价等部分组成。
评价小组成员通过随堂听课、值日记录、师德荣誉、教科教研获奖情况、所教学生考试成绩、班级管理等,注意各方面的信息,以及对汇总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实,作出综合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使学校在教师职务聘任、评优、分工、教学成果奖的发放等方面比较客观、公正,有利于促使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激发内在动机,主动改进完善。
在学生与班级方面,对于各类先进的评比、班干部的产生、毕业班保送生的选择,有明确程序;各班遵守行为规范情况,由行政值日人员在黑板报“表扬与批评”栏中公开,政教处实行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考核,并与班主任津帖挂构;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讲故事比赛、迎春拔河比赛等活动,除了遵守专业上的规则外,还预先制定观看、卫生、进出场秩序、安全等一系列规定,以事实、数据等客观的检查结果以予批评、表扬和奖励。
创设相对公平、机会均等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培养了师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培养师生成为文明人、现代人,这是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
四、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物质文化融合的学校布局中
在校园格局的布置中,我们也注意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师生物质文化活动的产物。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规划、校园建筑、自然环境、教育教学设施、人文景观、活动场所等各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具有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物质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课内、课外、个体活动、集体活动,物质文化环境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成长。所以中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建筑设计上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学校建设在建立在对自己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发展目标有一个高认识和高定位的基础上,让这些东西通过设计师隐喻的手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在环境中有机融合。
校内建有“拱形桥”、“读书亭”、“桃李园”、“观景台”等多处景点,为师生所喜爱。校园内碧水石桥、曲径通幽,花草茂密,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定期更换,电子大屏幕轮番播出名人名言、读书格言、修身警言等,学校的教学楼与行政楼通道、艺术楼和展示大厅等,分“良渚文化”、“余杭名人”、“现代科技”、 “心理健康”、“教育名言”、 古贤圣哲”、 “古今艺术”等系列进行布置,在道路旁、水池边塑有良渚文化首发现者施昕更、古良渚名人《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雕像,环境上不断增添人文因素,创设了 “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氛围。
施昕更 像 校园园林设计一角
学校的设施、景观、植物等各种环境因素也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外墙以良渚玉琮的颜色为底色,校园内分片区种植了反映当具有品牌地特点的“大观山桃园”、“径山茶树”、“塘恓琵琶”、“超山梅花”等经济与观赏作物。
学校还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楼道文化,其中反映当地特色的“余杭名人”、“古镇塘栖”、“现代物流”等内容引人瞩目。
(二) 学校隐形文化
1、设计学校图腾: 作为一个新合并的学校,必须把学校的追求、信仰和传统组成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外化出来。校徽在一定的程度上学校的文化图腾 ‘
图腾寓意:
设计以良渚中学的拼音简称“LZ”为设计元素,变形为流动的水、展开的书和跃动的人。流动的水,象征良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本展开的书,象征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突出绿色人文的学校特色;跃动的人,象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理念。人的头部似朝阳,象征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累累、学校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整个图案简洁明快、充满生趣、寓意美好,展现了良渚中学和谐、进� ⒑献鞯男T拔幕咽玖肆间局醒Ч憷姆⒄骨熬昂筒永妹魈臁�
2、以活动为载体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我校多年来,通过各种校内外活动,达到培养、塑造人的教育目标。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是我们校园文化宣传的形式。多年来,我们以学生自办、主办为基础,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及时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弘扬正气。通过时事、热点话题的报道,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社会。通过导向作用,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校园内、班级内与楼道内人文景观的布置,时时处处起着陶冶匡正的作用。它虽然是外显层次,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载体。
我们每年向学生征集各类作品,有绘画、书法,有工艺制作,有小发明展示,还有电脑科技作品等。我们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制作成一幅幅壁挂,在教学楼走廊、大厅里轮流展出。这些稚嫩的作品虽并不完美,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和承认,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激活了。这些学生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艺术景点。走廊中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读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墙壁上一幅幅鲜活的书画,成了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又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班级文化的设计上,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由师生共同创设的人文环境却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学习园地”闪耀着不同的名字: “我们的榜样”、“班级小主人”、“英语角”,有的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学生自动从家里拿出最好的图书,集中在班级的小书架上,供同学们阅读;有的班级建立了“绿色植物角”……等都充分体现了不同班级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们产生了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校园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校园宣传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征集宣传标语活动,校园里出现了许多温馨、感人充满人情味的宣传标语:“不必基础,比进步”,“今天你使用文明用语了吗?”;花丛中的标语提醒学生:“别碰我,我会痛的!”,“我也有生命,我正在生长”。楼梯旁的标语提醒学生:“轻声慢步、靠右行走”。事实证明,这些来自学生的一条条温馨、富有人情味的标语不但能够为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还能给严肃紧张的校园生活增添亮色和乐趣。校园标语只要能真正把学生当成校园的主人,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就一定能起到它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得到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真、善、美。让校园标语成为学生们行为规范的“指南针”,成为装点校园、展示学校风貌的一扇亮丽窗口。
学校一年一届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我们都进行隆重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由学校政教处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道德水准得到升华。
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环境。我校实行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制度坚持至今,按《国旗法》的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我们把国旗下的讲话作为法制教育的大课堂,对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利用法制校长的资源,邀请干部来校讲座、开报告会等。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校领导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不健康心理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学校设立“心语小屋”帮助心里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里问题,帮助部分同学克服自卑、改善同学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使他们摆脱原来的烦恼,和正常的同学一样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把威胁校园环境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形成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
(三)学生的养成培养
众所周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家庭、学校长时间合力的结果,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习惯教育。学校在这近几年中先后出台了多项德育制度,加以完善和规范:
1、2008年二校合并后,学校出台《良渚中学班级管理办法》。实行了周考核、月度考核,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办法,学校对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了制度可依。实施三年来,得到了广大班主任支持,并且得到很好的执行。
2、2009年,政教处根据《中学生守则》,结合我校实际,拟订校园学习生活常规十一章五十五条,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学习,遵照执行,并要求班主任在班会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德育工作目标有了新的更细的行为规范。
3、2009年初末,针对学生在形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出台了《良渚中学学生形象五要求》。对穿着、发型、佩带饰物、个人卫生,携带手机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并落实到检查和考核之中,对扼制学生穿着攀比,控制注意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树立我校的良好的学生精神风貌。由于班主任及老师们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效果明显。
4、2010年9月15日,学校出台了《关于有序进入各种专用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劳技教室、实验教室、食堂、晚餐窗口、体育课、课间操、集会、社会实践活动、上下楼梯,乘坐接送车等相关规定》,凡是六人(包括六人以上)进出校门或者进出上述的地方的,都应自觉排队有序进出的统一规定。这一项工作实施以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对排队的实际意义认识偏差,学生自觉程度还远远不够;二是对这项工作落实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
5、2011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良渚中学创建“行为习惯教育示范班级”的通知》,学校对一周班级德育考核结果,进行了认定和授牌,对进一步深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营造班级、学生之间的竞争氛围,得到老师们的配合和支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班级管理者。三年来,通过三岗竞赛,及时反馈;利用月度、期度、年度考核机制,鼓励先进,找出差距;在这基础上,继续做好班级管理申请制度,调动其愿意承担班级管理老师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优化班级管理、优化合理配置老师的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民主共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优质地方文化对校园的滋养
除了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并彰显当地文化的独特个性之外,我校的文化建设突出地方文化的滋养。
1.开展多种活动。地方特色文化,存在于学生的出生、成长地,其景观、古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等,学生容易亲近,让城乡结合部学生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特之美,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直接的方法是组织开展多种活动。
良渚中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良渚博物院、考察良渚文化遗址,参观中华古城墙,与良渚博物院合作,培养良渚文化业余讲解员,学生感受到良渚文化的神奇,许多学生发出了惊叹。
学校还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开展了以“认识苕溪,保护母亲河”为中心内容的环保知识竞赛;组织参观区域内大雄寺,感受佛教文化;参观良渚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请杭州章太炎纪念馆的领导来校作章太炎、苏东坡、于谦等当地名人介绍;将跳绳、踢毽子、拔河等便于大众化进行的,具有民俗性的活动有序安排到“大课间活动”之中;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开展了剪纸、书画、劳技制作等兴趣班;近一年来,我校学生讲故事比赛获得区一等奖,红十字会知识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科技、劳技等手工制作竞赛多的区二等奖,获得浙江省教育厅和世界卫生组织浙江合作组颁发的“健康促进学校省级铜牌”,我校还被确定为“余杭区青少年良渚文化宣传基地”等,这些都与学生接受地方优质文化的滋养分不开的。
当然,让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受到优质地方文化的滋养,与素质教育的更多更广的内容是相融合的,在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上,内容可以更丰富,地域可以更广阔,意义可以更丰厚。
2.开设校本课程。文化享受是人类最悠远的精神需求之一,提供区域性多层次的公共文化产品,来满足中学生的需求,开发地方资源,开设校本课程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考察良渚古城墙
探索良渚古桥文化
我校的校本课程有《秀哉 良渚》、《安溪乡土教材》、《荣辱观读本》三部分,课程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良渚的人文、地理、传统。对流传于良渚的“良渚咸茶”、“烧立夏饭”、“吃腊八粥”等民俗风情作了介绍,对“折桂桥”、“东明古刹遗址”、“沈括墓”、“九洞古隘”等一些古迹进行了描述,对良渚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如“七贤桥”,“杜浦村”、“四郎桥”等赋予了古老的传说,有的本身就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美的民间故事。
由于地处良渚文化发源地的中心,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比较系统的认识到良渚文化源远流长, 感到良渚文化是迷宫,它诗意而神秘地存在,学生们惊叹良渚先民精湛的物件制作技艺,感到自己生存、生活的土地,存在着是老而弥坚的深刻,又演绎出一派丰富多彩的现代风情。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良渚肥沃的土地,便捷的交通,美丽的水中之洲,古都的北秀蓝湾如身临其境,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热爱良渚,激发学生将来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越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就越是民族的,甚至是世界的。用地方优质文化美化校园和装饰校容,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开设校本课程,潜移默化的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使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受到独特的文化的滋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队伍建设
(一)、整合教师资源,优势互补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教职员工来自不同的背景,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合并后,原先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思想和行为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原来各校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较长时间内相互碰撞,会导致职工工作方式上的不协调以及心理归属感的失衡等问题。和谐管理理论指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使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在学校中,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打造是衡量教育资源整合成败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时,要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对异质文化进行吸纳,调适与创新,求同存异,使整合后的学校文化具有多元互补性、包容性、综合性的特点。
(二).以“研”“训”一体化设计为抓手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管理决定教学的方向,而课堂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影响学校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在我校整合之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突破的主线高歌猛进,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课以及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有效。2008年开始我校就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推进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
1.构建课例研修的校本模式
课例研修的内涵: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本模式有三个要素:1、 课例是载体2、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平台主要有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3、 整个流程包括前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以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升华。
课例研修的组织模式: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间、课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和反思。这里的每一节“课”并不是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还有围绕四十五分钟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学校要求在研究活动教学时,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这样组建的实践型共同体,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课例”把行动教学理论和校内教学实践经验融合起来。
2、一体化校本模式的保障机制
建立制度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以制度性的文件形式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首先出台了《良渚中学校本培训制度》,《良渚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并于2010年进一步制定了《《良渚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绩效工资考核制度》。这些制度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原则、要求、思路以及重要措施都作为阐述与规定。
物质保障
学校全力保障课题的研究,从时间、空间、设施设备、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学校给予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经费,课题组人员购买研究书籍,学校给予报销费用。同时,学校还给课题组订阅《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研究》等杂志。
拓宽途径
学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和培训机构,培训对象覆盖了行政管理、教研组长、一般教师等各层面。在培训中,坚持因人施“训”,分层落实,全员提高的原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开展师徒
校本培训专家讲座
结对、专家指导以及教育科研等培训,让新教师和老教师,个性化教师和经验型教师,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各自的
发展阶段,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3.一体化校本设计的组成元素
备课组: 我们一直以课堂关注为突破口,坚持听课调研。备课组研讨或试图解决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真实的课堂,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是走出去,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校都是竭力支持。我校与杭州朝晖中学结对,在近几年我们多次相互听课、交流。我们也走出校门,向洋思中学、萧山多所学校尽心了校级交流。
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学习的社会中,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我们不仅倡议老师们多读书、多反思,并以制度来保障,要求教师作读书笔记、笔耕随笔。我们要求老师在公开课或者教学研讨之后要有反思或随笔。
学校人才库建设:我校将课例研修作为构建一体化模式的抓手,是建立在专家有充分支持的基础上的。2008年我校有两位教师参与了区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接受了上海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几年来,我校有许多老师参加了区、市、省级的领雁工程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们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了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就利用了这个优势,要求他们要以老带新,实现同学科的同伴互助,以创造新的培训模式。辅导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并一起备课,对教研组的讨论组织归纳,提出下一轮教学的改进意见,在语文组甚至全校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效果也很好。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过程又相互学习。这一模式让我校的校本教研尝到了甜头,切实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为整体推进教研的活动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我校目前有骨干教师24名,杭州市教坛新秀4名,学科带头人1名。名优教师培养的同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支持。
有效的教学研讨:相对于传统低效、形式化的教研而言,有效的教研活动问题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对经历的过程对参与者具有发展性。教研的主题教师有共同的关注点,听课和研讨具备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和实质性的互动,结果要有明确的结果和扎根实践的行动研究。
课例研修活动
课例报告和反思:课例研修的一个重要呈现方式就是课例报告和反思,这些能为同学科教师提供经验支持,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课题和专题:主题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学校土壤的“草根”文化,同时还实现了教师教研训三者的高度整合融通,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将课题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行为优化与教师的培训教研和专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教师从自己、从他人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共同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扑捉和研究。
我校开展的课例研修主要开展有三类:一类是主题式的课例研修,先确定主题,再进行三段两思的研修;第二类是活动式课例研修,主要是指以磨课、教研课等活动为载体的的课例研修;第三类是一课多人,同课异构的课例研修。
备课组活动
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讲,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多侧面、多等级层次的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多种层次。
我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包含这两种基本观点,并侧重于后一种观点,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 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的策略分析
行动研究
课后访谈
行动研究法就很适合本课题的研究。在校本培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作性研究,逐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研究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根本的目的是实践的改善;同时,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所关心的是自己备课组所面临的问题,便于在备课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有效的实践策略,在备课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运用行动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并寻求在实际中解决的办法,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备课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叙事
记叙教师成长的故事并进行研究。以教师的故事经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故事与教研究的综合体,它不仅是教师探究的一种形式,而且也是教师参与自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的推动能力。这种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专业经验的价值,使教师协同反思成为可能,加速教师的成长。
课例解剖
课例是实际的教学例子,特殊的教学案例,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因为课例的主体是教师,而课例研究是从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入手的,所以解剖课例,可以研究教师个人专业生涯过程中经历的改变包括知识、行为、态度、工作技巧、期望、重要经验等。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备课组为核心展开的,每位备课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课例,将这些课例进行解剖,共同探究,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组内合作
在备课组内进行合作,教师之间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与评课,达到最有效的教学。同组教师之间还可以就某一课题开展协作,既分头准备,又一起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完成课题任务。备课组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合作,就是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互动,通过对话与交流等方式,进行双向或多向沟通,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彼此质疑问难而寻求知识、接近真理。这样就可以互相促进,特别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合理评价
校本培训离不开评价,无论是教师个人的评价,还是备课组集体的评价,都应该合理,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将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自我评定等结合起来,力求评价合理,便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特别注意到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要意义,它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其根本的价值导向,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注重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学校集体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科研、教学等行为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全面提高。
5. 研究成效
⑴ 行动中研究,研究中提高,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自我现状分析→理出阻碍自我发展的问题 →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体验→自我发现、修正、发展→同伴交流→专家引领→教师专业的自自主发展。
通过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课例,指的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其“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反思”则描述了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撰写这种课例需要对设计和记录的原始文本资料做出选择。
校本培训带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学校研究成果。
⑵升华了教师教学素养,引发头脑风暴
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活着是“主题先行”,带着一定的任务和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讨;活着是随机生成,及时捕捉。这样,日常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会出现不同于上一次的精彩,都会从新鲜、新颖的评课主题中寻找到教师智慧生成的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听课活动就会常搞常新,教师就会带着新的期盼,真诚地迎接每一次听评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头脑风暴的到来。
⑶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通过“三阶段,两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不仅留下教研记录、小结,更多地留下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教学(课堂教学实录等)成长的资料,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像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都有多名教师承担课例实践,在实践反思中得到很快的成长。比如语文组余玉萍老师一人承担了两次实践,有自己一人三课,也与他人一起的同课异构课,勇挑重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备课,课后虚心接受大家的挑刺,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教师激趣策略手段较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设计较自然合理且有层次感,教师用语亲切、自然、清晰,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教学目标越来越合理,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
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在完善,教学手段、方法在更换,整体素质在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知识价值、学生本性的认识和看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教师不是主讲者,而是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行动者、思索者。教的过程是一种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一种参与互动的过程,一种平等交流对话的过程,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的过程是一种交流分享的过程,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一种展示自我的过程。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教要围绕着学进行,要教会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
(三)、以教育科研为推手,完善品质课堂的建设
课题开题论证会
学校科研的发展分三个阶段,首先是2002年之前,这一阶段主要以教研活动为主,没有真正的科研活动,教科研起步比较困难;第二阶段是2002—2008年,这时课程改革刚刚开始,学校借课改东风,理论学习和深入课堂两条腿走路,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和教学水平的年轻老师;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这个时期发展比较稳定,教师有自觉的科研意识和科
研能力。学校科研管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点及面,课题引导
至2010年,我校已经形成了� ⑹小⑶犊翁夤钩傻目翁馔纾颐堑目翁舛际抢醋越逃萄Ч芾淼谝幌撸谖侍庵醒罢铱翁狻@鲜Χ杂谛纯翁獾乃悸繁冉铣墒欤袷焦潭ǎ谌莩涫担呒厦堋=炭剖抑饕龊盟募虑椤R皇亲龊每夤ぷ鳎嫠呃鲜π枰鍪裁矗绾谓翁夥纸庖约叭绾谓⒑米约旱目翁馔哦樱诙亲龊弥衅诘耐平绕涫亲龊霉套柿系幕郏酱佟⒅傅祭鲜瓜氯ィ蝗亲龊媒崽夤ぷ鳎慵牧希龊米芙幔娣兜耐瓿山崽獗ǜ妫凰氖前芽翁庠谛D谕馔乒悖芽翁庾逃萄е柿浚菰笃渌鲜Α�
2、后备培养,一线考验
我校年轻教师较多,后备科研人员储备很大,其中40周岁以下70人,35周岁以下42人,教科室负责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评比,负责教师的岗位培训。对名优教师培养策略主要有:
先教后研,研后再教,研教结合:科研和教研结合,两条腿同时走路
同伴互助,构建团队,核心培养:这为名优教师培养提供了策略的支持
三段两思,同课异构,设置参照 :这是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管理,设置障碍,逼上梁山:把科研作为老师评职、评优的必要条件,必然能发挥老师最大的潜力。
3、团队建设,研训结合
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的最小协作团队,而备课组长是这个团队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主要的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协作单位进行研讨,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教学研讨活动备课组和教研组相结合,同时还建立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考核制度,每个学年评选优秀教研组。
构建一个合作和团结的团队尤为重要,我们每个学期都开展以教研组单位的校级交流,把教师个人发展、团队的进步和学校质量的提升作为同层次的抓手来落实。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多变,无论时间和空间上、广度和深度上,班主任的工作付出是巨大的,我们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班主任队伍中更多的还是事业心和奉献的精神占主流思想来从事这份工作,从职业的一种兴趣来理解对此项的工作的热爱。正由于这样的主流思想对学校开展工作是比较有利的。为此学校始终坚持不懈对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加强。
1、全心全意依靠班主任抓好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明确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
2、积极强化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倡班主任工作首先是要有奉献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其次是现代班级管理的管理讲方法,有策略,班级管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学校利用校内优秀班主任开办班主任论坛,交流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探讨当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是走出去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我校班主任去绍兴、萧山等地参与交流和学习。第四是利用网络培训和参加班主任研修班等形式,努力提高我校班主任的业务知识水平及业务技能。
3、改革班主任的推荐选聘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一直实行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师全员聘任,对班主任以自愿报名,学校选定相结合的办法产生。既考虑了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全面衡量教师担心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态度。在适当的时候,学校将推出全体教师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科任教师的新举措。
4、落实班主任的待遇和政策、制度的倾斜。
对班主任采取一些政策上的优待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班主任的隐性工作量非常大,而很多工作并不会算在加班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责任人,班内出现任何情况都是第一个被问责的,所以有很大的隐性压力。学校在评职、聘任、评优等方面给予待遇、政策、制度上的倾斜。
六、特色建设
(一)、劳技特色
我校在近几年中,劳技学科注意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具有价值的因素,让学生在劳技课堂上,巧妙地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整合,如表现古诗意境的七巧板拼图、剪纸蛋壳画等手工制作、电子制作等,探索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该校从学生的兴趣与学校实际情况入手,进行手工制作、木工、现代家政、雕刻的教学。根据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精炼,准确使用技术语言,示范操作规范,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该校劳动与技术学科组的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劳动课的魅力,在快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体验并拥有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新颖的劳动成果。 此外,我校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技术兴趣小组。学校设有海陆空模型班、木工、编织、电子、无线电测向兴趣班。2009学年该校获得省级电子操作比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杭州市海模比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区级各类比赛多人获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4人次、三等奖19人次。 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劳技教学,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构建生命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学生的独有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劳动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劳动课的快乐体验成为生命课堂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为学生提供一个放飞心灵的舞台。
(二)、体育特色
1、体育实践课是落实《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重要阵地
⑴、改变用《标准》取代体育课。如果用《标准》测试内容代替体育课教学内容,致使上课单调,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体育课变成枯燥无味的《标准》训练课,学生感到乏味,厌学甚至怕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课的娱乐性与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用项目化教学,学生乐学,效果明显。
⑵、建立对《国家体育健康标准》实施的常态管理。我校《标准》实施以来,努力改变主要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教学质量是学校的重点工作而淡化体育工作;二是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够,措施不力;三是对此项工作缺少常态管理,缺乏科学的评价引起难落实的直接原因。学校通过科学的管理,借助《标准》的实施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在检查《标准》成绩的同时,学校更要检查《标准》措施的落实情况,重视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2、认真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平台
⑴、全员管理提高大课间的实效。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体育老师的精心组织,班主任的大力协作、参与。事实表明,认真抓好大课间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效果明显。
⑵、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教育功能,形成良好校风。有序开展大课间活动,我们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各年级和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每天班主任亲自到场组织实施,并将此项工作和班级管理的评价和班主任的考核挂钩起来;第二:要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队伍,认真检查,及时反馈,对出现的一切不良的现象和问题敢于制止和纠正;第三:对体育教师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既要评组织管理又要评出勤到位情况。
3、建立比赛机制,形成特色体育项目,让学生有展示体育才能的舞台
⑴、建立比赛制度。学校除了常规的比赛之外,还设置多项的小型比赛项目。如:小型的拔河比赛,年级的排球联赛,小型篮球对抗赛等。采用三固原则,即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这些比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又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在比赛出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校队队员,给他们一次展现个性和技能的机会,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深层次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⑵、抓好课余训练队建设。抓好学校课余训练工作,专人负责常年训练。做到教练落实、队员落实、场地器材落实、训练时间落实,资金保障待遇落实的“五落实”。坚持长年开展经常性的常规课余训练工作,利用下午第四节、课余时间和暑寒期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培养体育尖子。做好了普及与提高工作,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我校现有运动队四个,分别是男、女排球队、男子篮球队和学校田径队,现有田径教练二名,篮球教练二名,男、女排教练四名,在训练中,不仅重视整体实力,而且重视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发现体育苗子,由专门体育老师指导,每名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具体负责专业项目的运动训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计划,确保训练有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科学性,对此工作做到长抓不懈,从而形成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同时也向上级体校输送后备体育人才,其中田径、划船、排球等项目都有学生输送。
4、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体育训练研究,科学训练。紧紧依靠课题开展各项训练工作,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农村初中排球校队的组织配合和防守训练的实践研究》,通过我们的摸索研究,实践训练,虽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在已初步形成训练模式,训练规模,在实战比赛中具有可行性和威慑力。为了进一步做好这一课题,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排球运动的普及工作,确保选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求各年级段按比例上好排球课,其中初一年级段不少于10课时,并纳入考试内容,学生人人过关。第二年级不少于8课时,初三年级不少于4课时。
(2)编好校本课程,现有基本教学内容六课时,供体育组内共享,定期召开研讨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交流训练心得,今年我们分别请区内教研员和余高王老师来校指导,文体局还安排我们的教练外出观战,学习经验,取长补短。
(3)通力合作,争取小学梯队支持。2010的五月份,我们走访了小学,要求与我校进行合作,得到小学领导和体育教师的支持,为我校的排球梯队队员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今年小学也申报了排球传校,我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由于体育教师辛勤工作,科学训练,学校体育各队在区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近三年中获得区级荣誉十项。2009年获得区田径运动会第二名;区环城接力团体第三名;排球女队第二名;2010年区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五名;男排第六名,女排第三名;区环城接力团体第四名;2011年区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二名;男排第一名,女排第二名。
第四部分 实践成效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基本达成预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说,有以下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特色的初中管理管理新思路——促进了学校的稳定和和谐
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形成了适合学校发展的行政机构和分工。各个科室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带动负责的相关工作,在管理上施行点面兼顾、以点带面;而有些科室是可以横向联系,比如政教处与教务处,教科室和教务处等,这就形成了线块结合,以线为主,实现一体化管理。每个校级管理人员既负责块的管理又分管一条线的工作,横向联系、纵向贯通,整个管理既有整体视野,又有点上具体制度,做好分管工作。
本学校在合并前发展历史极其不稳定,校长换得多,学校制度和管理思路变化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硬件和管理层次得到了提升,虽然经历了两次合并和搬迁,仍然没有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二、促进了学校全面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美誉度
经历了学校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设施一流,师资合理,管理规范”的农村示范性初中。
近几年,学校在市、区各层面都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被授予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道德教育骨干学校、杭州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余杭区示范性家长学校、杭州市示范初中、浙江省示范中学,200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浙江省合作组授予“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余杭区排球基地学校、余杭区书法基地学校等。学校大厅里的铜牌闪烁发光,那是我们精神在闪耀。学校正在逐渐成长起来。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良好的校风是分不开。近几年的德育管理模式已经日趋成熟: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本树立,以德育课为核心、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日益优化,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育人方式逐步完善,总体上育人成效显著。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高教师知名度
学校的整合也实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群体有优势,个体显特色”。
学校教师结构对比
学校资源整合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在市、区各级评比中都榜上有名。体育学科胡副校长参加进修学校行知大讲堂导师团,学校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劳技、体育、信息、综合实践、校本等多门学科的大组成员。许多教师参加了区教研室《阶梯作业》的编辑工作。英语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巾帼示范岗等。
四、、提高办学质量——提高了社会的认可度
2010学年,教育局期末抽测科目在全区中上水平,我校在良渚片总体第一;毕业生升入省一级重高共126人,三级重高以上在全区中上水平,普职高比例恰当,100%毕业率,99.5%的学生进入各类高中就读;在教育局组织的“假日杯”学科竞赛中,我校获团体三等奖;我校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部分学科尖子进入杭州,且生源基本来自纯农村,加上承担了200多位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我们的成绩不能讲最好,但也来之不易。
2011年中考,我校九年级学生进入省一级重高计划内(并轨线)40余人,一级重高择校线以上77人,上三级重高线以上145人,100多学生进入职高,郎丽君同学于总分562分的成绩,名列良渚片第一名(全区第七名),杭州高级中学录取,在区假日杯竞赛中,我校取得团体三等奖。
第五部分 思考与建议
一、 教学质量是学校效能的提升表现形式之一。但是近几年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我校地处农村与城镇交接,安吉路实验学校良渚分校每一年都从本学区招收部分优秀生源,再加上地处杭州边缘,部分生源流失到杭州或余杭的私立学校,给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的苦难。
要解决农村初中优质生源流失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留住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教育要发展,教师是根本。振兴教育,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一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生源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学校、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好坏。老百姓看教育很简单,也很实际,就是看你中考有多少考上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如果与其它地方、别的学校相比,你考得太差,老百姓就不信任你,就要把子女送出去,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我校目前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加强正面宣传,注重交流情感,落实优惠政策,留住优质生源,这是治标之举。可以考虑通过各种措施来留住优质生源,享受优质教育,成就栋梁之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治本之策。
二、学校整合应该包含着多元文化的整合。外来人口骤多,与本地生融合是当前一大管理难题。
良渚地处开发地带,外来务工子女很多。我校每一年都承当200名以上外来学生的招生任务。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言行习惯、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往往成为学困生的主要来源,成为制约学生发展阻碍因素之一。
今后还需加强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生在班级管理、教务管理、德育管理方面的深化,提出能融合多种文化的管理体制,
三、队伍建设方面,要构建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还需要高层次的教师队伍。现在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信念、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差距很大,层次不一,这也影响学校进一步发展。
学校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效能优势,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校总体上还是薄弱学校,离区内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丁林兴. 基础教育资源整合中学校发展的风险及其对策[J]. 教育与管理, 2005(3): 8-11.
[2] 陈光春. 学校效能研究新进展[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10): 23-26.
[3]刘静婷. 学校深度联合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河南省新乡市初中优化教育资源实践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6): 12, 36.
[4] 朱益明. 论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11).
[5]孙向阳。品牌学校的六大核心要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2024ŷޱ- ӭ& 2024ŷޱ- 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