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时间:2016-09-09 10: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转摘: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目 录 一、 热点透视 1.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2.“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二、 名师谈课 3.好课的基本要求……………………………………………… 4.好课三味……………………………………………………… 5.简约之美……………………………………………………… 6.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7.让课堂充满活力……………………………………………… 8.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三、 板块教学 9.识字教学要则………………………………………………… 10.阅读教学要则……………………………………………… 11.习作教学要则……………………………………………… 12.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13.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四、 教学技能 14.怎样听课…………………………………………………… 15.怎样评课…………………………………………………… 16.怎样说课…………………………………………………… 17.怎样朗读好寓言、童话、故事…………………………… 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张 庆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 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以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 薄�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比如孙双金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 俺闲某弦狻闭飧龃懈倭煨缘拇视锢辞腥耄寡煳虻搅醣盖笙腿艨实男那椤8倬倨鹄戳耍浚ㄍ郏┚驼趴恕�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 !笨杉粲诨炯寄艿亩鳎缧醋帧⒍潦椤⑾肮叩龋故且凳档亟醒盗返摹�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 U饣奥朗逑嫦壬缇退倒骸霸谟镂慕萄希饕娜挝裼Ω檬桥嘌牧己孟肮撸荒芄忠览到淌Φ姆治龊徒步狻R蛭擞糜镅允且恢窒肮撸肮叩难梢ü锤吹牧废坝胧导!�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 《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 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 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 “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的课奠定基� �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 (1) 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2) 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4)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置的作业,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二,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只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训练的项目,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还须超越“例子”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选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单一反三”; 由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又复归于选文的“一”,如此的往复。 形式有把课文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教学《游园不值》时,补充写春天景象的古诗;学习《和时间赛跑》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 还有将教材重组。以作家重组。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将这篇文章与《新语文读本》《亲近母语》中选择的巴金的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体会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等,我们进行集中阅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以题材重组。如教学第11册第一单元时,课文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可将选读课文的《镜泊湖奇观》和《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3篇也引进教学单元。以情感重组。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我们发现当代学生物质生活丰富了,而对父母的亲情却熟视无睹。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又章,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 另外,通过组课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地进行整合。如教学《武松打虎》时,可这样安排:第一,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读小说。第二,拓展阅读课,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第三,口语交际课。学生在“我认识的水浒人物”口语交际课中学习表达自己的体验,畅谈自己的感悟。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再如,第10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象奇特。《语文读本》又选编了好多篇这类作品,使学生享受了一次想象大餐。教学这个单元,阅读只是起点,应着重发挥它的辐射功能。首先,我们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编一本选集。第二,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故事。第三,编故事比赛,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编故事。第四,开“梦想大展示”主题晚会。学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重新改编成小品,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 这样的超越例子的教学使选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的气息的同时,又使他们掌握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母语在当今社会里进行言语交往活动(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 “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凸显五实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三味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简约之美 我的好课设计观 著名特级教师 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著名特级教师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 N冶咀拧澳淮辰浪枷耄晃鄙蟹牌篮恪钡睦砟睿岢鍪醣曜迹徒逃诖蠹摇�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特级教师 贾志敏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边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什么是好课 直观的感性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进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识字教学要则 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新著《语文课程新探》中亦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根据学生心理和汉字字理进行教学是最合理的识字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识字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即使是诗文的教学,也应当理解为仍然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只不过是随文识字而已,所以,这些课例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着力于在语境中识字析词。 依据字理进行教学不仅可用之于识字,还可以用之于析解词语,一般的方法是先将词语分解为词素,对难解的字进行形义析解,尔后再将词素组合成词析解,基本模式为“分解一组合”。概言之,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应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主要的方法。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已经不便于依据其本来的字理析解形义了,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地地析解,或引导学生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件等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用形声字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创造性地学习汉字。掌握了一偏旁的形义,就能串起以它为形旁的一大类的字,虽然讲解这个形旁时会多用些时间,但是,正所谓“复杂”是为了简单,“慢”是为了更快。概言之,掌握了字理,才能形成识字的能力,有了识字的能力,才能不待老师说就能很有创意地学习汉字。学生能依据字理自主地学习汉字,他们眼前出现的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这就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然而,学高方能为师。由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很不够,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水平。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 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 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三、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 为便于对“三维一体”评课要则的记诵,特用四字句概说如下: 语文姓语,必须牢记; 语文人文,二者合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三维之首,知识能力; 阅读教学,三三牢记; 听说读写,不偏其一; 如此为之,作文容易; 过程方法,课标新提; 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情感态度,为人根基; 有机渗透,春风化雨; 语文教学,风支时起; 看清目标,风浪不移 习作教学要则 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而且还涵盖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等。应该说,训练作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做人的过程。 可是在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奉行作文教学的成人化和模式化,教学中总是重主题、轻感受,争功利、轻积累,重规范、轻个性,束缚多、绑紧。作文教学存在着封闭、枯燥、脱离实际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价起点高,模式单一。(2)作文与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作文教学模式化,作文训练的主体失落、内容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等等。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 ,发展个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说话、写话、习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的确,写作是最富有个性、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要想使学生在这片天地中切实得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教师就必须在作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努力做到:(1)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已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热爱,才能提起习作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重迁移、重运用。只有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内存,学会了迁移运用,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学生才会“善于习作”。(3)丰富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拓宽表达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 环境,学生才会“轻松习作”。(4)淡化习作技巧,重实践、重过程、重交流。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开启生活之源,使学生渐渐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使学生提笔有目的,说话有对象,说了、写了以后有用处,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先“放”后“收”。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把文章写得文通句顺了,才有可能谈及技巧。(5)养成积累素材、修改文章、经常练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勤于习作”,乐写、善写,创造性地写。 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再进行封闭式教学,只有开放与创新,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与各学科的联系,写作教学才能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世界。 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口语交际与一般说话训练的区别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交际性,因此,它必须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如果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说与听的往复,就不成其为口语交际,仅是一般的说话训练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一般应注意做到: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 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必须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可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敢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可以改变举手回答问题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训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需等老师批准便可直接“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二、 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会乐说、爱说,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如观看精彩优美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描述精彩情节,相互对话交流感受;让学生讲述自已感兴趣的见闻,学完每一课的课文后适当地进行情节扩展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触景生情”的交际好材料。在学生进口语交际时,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参与的兴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三、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儿童的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条理。教师应注意用书面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口头语言。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及:“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1、 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均衡的组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 个应该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而不应该放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上。 2、 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一是表现为改变过去 单一教语文学语文的做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语文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同,利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多维合作、独立探究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三是改变过去单一追求智育目标的做法,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 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学科领域交融而成的知识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综合性课题。它们构成了开放的综合性学习生态环境;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空开发,时间不以40分钟为限,空间组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习空间。 4、 体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发一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生成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根据预定目标进行机械装配而形成的过程。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其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6、 现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立足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内容选择主要以社会综合性课题和学生的生活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本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拓展学习的空间。 怎样听课 听课目的与听课类型 我们知道,听课是一种经常性活动,而每一次听课对授课者或听课者都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所以听课很难说是一种单一任务的活动。但是每一次听课总会有所侧重,否则四面出击,什么都想干,不突出重点,效果就不会太好。为此,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听课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有不同的听课类型。一般领导者常见的听课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了解检查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首先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身心状态等。甚至可以看到学校后勤工作是否有漏洞,如桌椅是否齐备,无损害等。同时也是为了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 这种听课带有“突然性”。是领导监督、督促教学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 这种类型听课可不预先通知,听课后也不一定要交换意见。 另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问题,这种类型的听课,也可以采取蹲班跟踪听课。 二、指导帮助型听课 指导帮助型听课多数是对教学能力较差,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发现某些教师教学薄弱环节,领导去听课,尔后给以帮助指导,使这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要进行指导,校长就应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这种指导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领导要同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交换意见,只要可能,应连续听一段时间,直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了明显的改进为止。 三、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推广性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老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类听课,主要对象是教学有造诣的中、老年教师。 总结推广经验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一般说来,单项更容易搞得深一些。 有的总结推广型的听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几个反复探讨、总结的过程才能够完美。 四、实验研究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在于进行教改实验,实验的课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学校领导提出。也可以针对教师进行单项实验提高。特别是领导对那些有志改革,敢于创新,不怕失败而乐于实验的教师,充分予以大力支持,感情鼓励。 实验研究这类听课对象一般应选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要做充分准备,可由教师和领导共同讨论制定试教案,领导要抱商榷态度,同教师平等切磋讨论,然后老师试验,最后共同研究总结。因为不是实验研究,所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领导不要指责、埋怨,关于结论最好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 五、学习吸收型听课 对于领导来讲无论听哪一类课,都有一个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但这种类型听课主要指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某一老师的课,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欠缺,或学习某一教师的专长,听课的对象根据本人的需要与兴趣。 听这类课的领导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课下请教结合起来。 六、考核评比型听课 听这类课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或评选优质课。听这咱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还任何框框,结论力求准确。 当然上述几种类型时报听课是相对而言,在实际听课过程中,一种听课活动,有时也能完成几项任务。如有时听课既是了解情况,同时也是指导帮助教师。 听课方式的选择 听课方式是指听课者所采用的具体听课形式与方法听课类型与听课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 一、同备课,再听课式 这种听课的方式,实验性、指导性的听课类型运用较多。 二、先打招呼,再听课式 这多是总结、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个阶段的教改情况。 三、“突然袭击”式 这是一种检查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真正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这种听课能督促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尤其对那些学生和家长反映大,教学成绩差的老师的课,应特别采取这种听课方式。 “突然袭击”式的听课不宜经常使用。 四、重点反复式 这多是指导性听课,目的帮助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学需要。有时也是为了培养典型教师所开展的工作。 五、指定内容式 这种方式多为检查、评估性听课,目的在考查教师的独立处理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六、个人备课调讲式 这是领导把教师请来,让教师作模拟课,然后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模拟就是现在普遍开展的说课活动。 七、集体备课试讲式 集体备课试讲式,虽然对教师压力大些,但有很多好处,它可促使你主动学习和钻研,使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上得到较快的提高;它对熟悉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更加全面,集思广益,取人之长等大有裨益。沈阳铁路五小每学期进行14次16次。 八、应邀式 这种方式也多为指导性听课,目的在于鼓励和保护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的积极性,并帮助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九、横向比较式 这种方式多为评估型听课,目的在于鉴别同年级教师教学水平,了解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十、分层次,分别指导式 在一所教师较多的大学校,由于师资水平、教学经验管爱好特长的差异,领导听课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可以根据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分层听课,分别指导。 怎样做听课记录 一、掌握听课记录的基本要求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一)课堂实录包括: 1、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习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二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三是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二)课堂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这一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有的记录本专设有意见栏)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太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依据听课重点,抓住记录要点 往往有这样一些情况,记录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多而全,结果哪方面都不深刻,所以,听课记录有的需要全面一些,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个方面。记录要抓重点,对内容要选择,不宜“有言必录”,落在纸上的文字要精练,言简意赅,为了简便迅速有时用符号做标志和提示。 在记录时,有时来不及把想写的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留空位子,待有空闲时间时进行补遗。 怎样评课 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这就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在验收前应有质量标准一样。要评析好一节课也是这样,评课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评课的一般标准。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近些年来,各地区教研、科研部门,各基层学校根据需要,结合当地或本校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学科,因地制宜地制订了许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课堂评价量表,这些就可以作为评课的参考。下面这个评价标准是我们经过多年教研实践总结出来的,可以为大家评课提供参考。 评价项目与现代教学观 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习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个性(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评课原则 所谓评课原则就是评课者在评课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针对当前评课存在的问题和评课的需要,评课者在评课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二、坦率诚恳原则 三、兼顾整体原则 四、激励性原则 五、差异性原则 六、讲究方法原则 评课形式 由于听课评课的目的不同,执教者水平又各异,评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评课形式有这样几种。 一、个别交谈式 这种形式是在听课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也有在集体听课后,觉得某些问题不便在众人的公开场合谈,而采取个别交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由评课者一两个人与任课教师个别交谈,先由执教者比较详细地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评课者交换对课的看法和建议。 二、集中讨论式 这种形式多是适用于公开课、实验课和观摩课。通常,这种课听课人数比较多,有领导、教师,有时还有校外的同行,乃至上级行政领导和教研人员。 集体评议,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很重要,他应适时的归纳、启发引导,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一要少做结论,多做探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二是营造一个争鸣气氛,使参评者能知无不言,言无不� 2灰壳笸骋唬梢栽市聿煌饧拇嬖凇� 三、书面评议式 书面评议法由主持人限制在一定时间内,让每个听课者写出一份书面评析材料。 书面评议有很多好处,由于听课者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意见,见解说得透彻、中肯,态度上也比较开诚布公,另外,这也是个很好的总结,使之形成为规律,升华为教学理论的高度。 当然要想达到上面的要求,主持人必须要求每个评课者,真正的动一番脑筋。一是要把听课的情况做认真回忆和整理,二是要切实用教学理论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防止草率从事。 四、师生互评式 师生互评法即是评教评学的过程。是由师生共同参加评课。 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及时把握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教学民主。但由于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故不可多用。运用时不可完全听其自然,应该加以必要的引导。 五、抽签答辩式 这是以抽签形式选项出评课者几名登台评课,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组成评委;当场打分。答辩的内容分为必答题、抽答题和评委提出的即兴题。在领导答辩前也可以先请教研部的同志先进行评课、示范。这种评课方法是把教学、评估、管理、经验交流融为一体。形式新、触及深。也是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 六、庭辩式 它是模拟法庭辩论的一种评课方式。这种评课方法能打破以往评课的模式,改变授课与评课的脱离现象,避免评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尽可能公正、客观地评价。 七、自我评议式 自我评议就是教者课后做总结与反思,包括广泛听取评课者意见等。通常,有经验的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感觉能够做出一个初步的自我评估。 怎样说课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在大纲、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说明课时教学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理解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从思想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对教材内容作知识点分析。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说:只要我们抓住宅区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都会顺顺溜溜。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说教材一定要说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根据是怎么提出来,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内容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对学生做出准确无误的分析,这是教学得以正确开展的基� K笛ㄏ旅婕父龇矫媲榭觯ㄕ饫锟筛莶煌目文谌萦兴≡瘢啥嗫缮伲� 1、学生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前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知识经验会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起点能力分析 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说明了学生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的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解决难点运用什么办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教师在说课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确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要提倡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说课的类型 因为每次说课的目的不同,说课的类型也有所不同。通常说课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研究型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位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的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个星期搞一次,年级组或教研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 二、专题型 这种类型的说课是以某一项专题研究为目标来进行说课。我们知道,说课的灵活性就在于它可以不像上课那样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时间固定,教学对象固定。说课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内容,安排时间,邀请同行和专家作为听课对象。专题型说课是在众多教学内容中选取专题,单项研究。这样会把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一些。 三、示范型 示范型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先向听课老师做示范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说课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内容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型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型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 四、评比型 这种形式的说课带有竞赛性质。参加说课老师凭证往是通过层层推荐和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通常这种说课,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由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听课人员一般是学科的教研人员和专家。一般这种类型的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上课,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这种说课类型多用于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怎样朗读好寓言、童话、故事 寓言的朗读要领 寓言的特点是语言含蓄,生动活泼,篇幅短小,情节紧凑,富于浪漫夸张,人或物的个性形象鲜明;感情外露明显,是非特点突出,说理具体深刻。有的寓言讽刺意义很浓。朗读寓言,必须仔细分析寓言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人物的个性心理,故事的情节及其蕴含的哲理。人物的个性心理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寓言的哲理是通过故事中角色的愚行窘态表现出来的,要想使听者从寓言中得到正确的观点,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在朗读中把握住寓言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对表现故事中角色的愚行窘态的内容通过恰当的语调、否定的语气,做淋漓尽致地表现,此种表现展示不好,故事的哲理外现就会含糊不清。例如第六册《南辕北辙》中坐在车上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没关系,我的马跑得筷子。”“没关系,我的车夫是好把式� 薄懊还叵担掖呐滩唷!闭庑┗笆浅捣蜃砸晕恰⒏浙谷涡缘挠镅员硐郑恋眉刃蜗笥挚湔牛煽湔殴郑锏郊刃蜗笊⒂智〉胶么纯伞>咛謇此担闹械娜觥懊还叵怠币媒涤锏鞫粒渲械摹懊弧弊忠囟粒员硐殖捣虻挠廾磷孕诺纳裉觥懊还叵怠焙蟊叩哪谌菀萌趿Χ取⒌陀镆簟⒖於粒孕蜗蟪捣虿惶鹑酥附獭⒆孕攀愕纳裉⑶遥湮捕家褂弥赝弦簦员泶锒哉庑┠谌莘穸ǖ那楦小P枰赋龅氖牵」苷馐窃诒硐殖捣蚩隙ǖ挠锲亲髡叩那楦惺嵌猿捣虻目隙ㄓ镅猿址穸ǖ奶龋裕诶识潦本圆荒苡们苛Χ热ザ粒绻们苛Χ榷恋幕埃ケ吃⒁獾那楦校猿捣蛩档幕暗脑尥Чチ朔穸ǖ淖饔谩N恼履┪玻骸俺谀媳撸惨弊摺K穆碓胶茫铣档谋玖煸酱螅滩迷蕉啵氤簿驮皆读恕!闭馐遣鞯览怼⒖隙ń崧郏酶哂镆簦锼俣粒允怪V厍康鞯挠锲跋旄羁獭� 童话的朗读要领 童话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识受教育。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要努力适合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状态 例: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 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 保ǖ谒牟帷痘起亢蜕饺浮罚┐硕文谌葜行』起慷岳匣起克档幕埃烈粢付撸孕蜗笮』起康男。欢恋乃俣纫欤孕蜗笮』起考鼻幸车纳裉6杂谛』起坑肷饺杆档幕埃骸吧饺赴⒁蹋趺闯允髌ぱ剑俊币孟付叩挠镆舳粒员硐中』起坑字伞⒍碳⒍嗥娴奶氐恪6杂诶匣起克档幕埃骸罢馐蔷硪冻妗U庵趾Τ嬲娼苹K鲁霰龋涯垡毒砥鹄矗约憾阍诶锩娉砸度狻!焙蜕饺杆档模骸昂⒆樱忝遣恢馈U獠皇鞘髌ぃ抢娲幌蟆K亲磐党怨梗低噶耍 倍烈粢投旌瘢俣纫坏愣孕蜗蟆俺け踩恕碧钩衔戎兀抖嗉悖蜕破U庵至榛钋〉钡挠镆舯浠唬梢允刮恼轮薪巧母鲂悦骼剩母惺苷媲小⑿缕妗⑸羁蹋怪教桨� 三、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地表现立场情感 不管是故事童话,还是寓言童话,在内容中都有是非、爱憎的对立情感,要想把这些对立的情感表达清楚,朗读时必须首先把握住褒贬的对象,然后再针对褒贬对象确立褒贬语气。褒贬语气的种种表现,是立场情感表达的主要依托。 例1、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只要看到谁长得漂亮,他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 有一天,孔雀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沿着湖边散步。树上的花喜鹊很有礼貌地向他点头问好,他理也不理。(第四册《骄傲的孔雀》)。 例中作者对孔雀的骄傲是鄙视唾弃的,所以,对其要使用贬斥的语气:文中“很骄傲”是对孔雀品行不佳的强调,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他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要用低语音弱力度较快语速读出贬意语气。“很有礼貌”要用高音重读,以示花喜鹊礼貌的坦诚和郑重:“理都不理”要用低音快读,以表现孔雀的淡漠无礼。如果用高音重读的话,将会产生赞美的口气,情感立场就颠倒了。 例2、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么去的”(第四册《狼和小羊》) 这段内容充满着对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如果用强力度、高语音读的话,就会在客观上起着宣传赞扬“狼气势汹汹”的效果。那样的话,憎恶的语气就一点也不会有了。但,语气又能落重,并且用升语调,否则的话,狼指问的口吻、强横的情态就表现不出来;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强暴蛮横”的嘴脸,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故事的朗读要领 故事朗读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把叙述事情发展的内容(叙述)与记载人物语言的内容(记言)使用不同的音高表现。一般来说,叙述的内容,读音宜低,记言的内容读音宜高。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第九册《晏子使楚》)。例中画“”线的内容从读音上应该高于未画线的内容,并且力度要强,借以展现晏子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的轩昂气质。 第二,不同人物的语言,朗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用高低音将它们区分开来,以便于让人清楚地意识到哪是甲说,哪是乙说的,或者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例: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去;大伙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肩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弊国有个规矩:访问在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第九册《晏子使楚》)。 这段内容的读音高低配置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使楚王的语言与晏子的语言让人听起来泾渭分明,另一方面,要让人听了以后,感情到褒贬对象各是谁。这节内容的读音高低配置办法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晏子是作者褒扬的正面人物,楚王是作者贬斥的反面人物。为此,必须从读音气势上令晏子占据上风。这就决定了对晏子的语言必须使用锋利的高语音朗读,楚王的话只能用低钝的佯音朗读。 第三,要根据故事情节,灵活调变朗读的语速。平静、平铺直叙的内容要用中语速读;情节紧张的内容要快读;沉缓情节的内容要慢读。例: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在桥沿上,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折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例中未标线的内容,是对董存瑞炸碉堡的环境形势和战斗形势的平静叙述,所以,宜用中语速读;文中标“”的内容,是董存瑞在紧要关头炸碉堡紧张情节的描写。这部分内容的每一句话,必须都读得紧凑、快捷。只有这样,才能烘托出董存瑞炸碉堡的果敢、坚决。文中标“~~~~”的内容,既反映了董存瑞随着时间的推移踏入英雄行列紧张而又庄严的气氛,又反映了作者对将要不幸离去的英雄拘留不成、痛苦难耐的心情。这部分内容,情节是沉缓的,所以,宜用慢语速配读。 第四,要调配好各种朗读的语气因素,使内容读得恰如其分,情切意轩。例: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服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上边这段故事中,作者的情感意图在于褒扬晏子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故事中的楚王仅是为突出晏子“天才外交才能”的一个反面陪衬,是被贬斥的对象。所以,从整体上要始终表现出对褒扬和对楚王贬斥的情感调式。这种情感调式是由恰当调解语气的有关因素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文中楚王的语言“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宜用慢语速和伴音表现,这样可以表现对楚王的语言持否定的口气;文中的过渡语言“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了脸了”从情感作用看是为下一句做服务、衬托的伏笔,宜用慢语速、弱力度、降语调读。以此来披露群臣奉承、得意的心理状态;“哪知晏子面不改色”句,要在“哪知”后边停顿一下,这样能引起听者对“晏子面不改色”的注意,对“面不改色”要用高语音重读。这就从语气上同上句相照应,醒目地突出了“晏子的精神”与楚国群臣得意预料相反;另外,对晏子听说的“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使用慢语速反语调,以展现其既含蓄又警示的口气。“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要读得紧凑、迅捷、利落。这样,可以烘托晏子理由充沛,灵牙利齿,毫不妥协的豪迈形象:“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要用慢语速、升语调读,这样可以增加反问的气势,造成“此观点正确无疑”的口气。另外,对文中的“安居、好好”与“盗贼”要照应着分别重读。重读“安居、好好”以突出齐国人“本质是好的”肯定口气。重读“盗贼”,以突出齐国人“到坏国(楚国)才变坏”的肯定口气。“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宜用降语调、弱力度、慢语速。这样,不仅可以展示晏子推理确凿、力逼楚王闭口认输的气势,而且可以展示晏子对楚王的鄙视,使晏子对楚王“尖刻嘲讽”的色彩更鲜明。 附:(一)寓言童话的朗读练习 狐假虎威(第四册第25课)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用平语音、平语调、中语速读)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考老虎说:“你敢吃我?” (读出强横威吓口气)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问话要快读) “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要用佯音读,语音不要太高,力度不要太强,语速要慢,语气要重,带“.”句子要重读。达到既表现狐狸装腔作势、不可一世的样子,又流露出对狐狸奸诈的否定态度)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语速要快,带“.”的词要重读,以显示狐狸假腥腥、神气十足的样子。) 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即狐狸和老虎各异心态以及各异的神态要对应用相反的语调读) 森林里的野猪啦, 小鹿啦, 斑马啦, 兔子啦, 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带“__”的词要快读,以衬托百兽的心慌情态。 “凶恶的老虎受骗了, (要慢读,带“。”的词要轻读,以表现遗憾的口气。)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带点的词重读,以强化突出中心) (二)故事童话的朗读练习 寒号鸟(第六册)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大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枝,就忙着垒巢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平铺直叙,朗读宜用平语音、中语速,中力度读,带点儿的词是突出寒号鸟与喜鹊比邻而居,但是在行为上却迥然不同的词,要用重读来表现。 喜鹊说:“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带点的词要重读,速度要慢一点儿,表现出亲切、关心口吻。)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要用佯音读,带点的词要重读,以显示寒号鸟“不耐烦”、“自以为是”的神态。) 冬天说到就到,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崖缝里冷得厉害,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说: “哆罗罗,哆罗罗, 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说的话要用颤音读,以显现其酷寒情况下的可怜丑态。)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趁天晴,快垒巢, 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喜鹊的话要快语速,高语音,升语调读,以示喜鹊心情的急切中肯,同时衬托形势刻不容缓)。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回答说:“傻喜鹊,真罗嗦, 太阳暖和,得过且过。”(“傻喜鹊,真罗嗦”要用佯音,较弱的力度快读,以表现寒号鸟心不耐烦申斥别人的口气。“太阳暖和,得过且过”要读得慢一点儿,力度弱一点,以表现寒号鸟无忧无虑、洋洋自得的样子。)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这段景象描写要读得慢一点儿,以渲染寒号鸟处境的严酷。)就在这严寒的夜里,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发出最后的哀号: “哆罗罗,哆罗罗, 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用颤音读。) 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 (用平力度读)喜鹊在枝头呼唤邻居寒号鸟,(中音快读)但是寒号鸟没有应声。 (用低语音,弱力度,慢语速读,以造成悲惨的气氛。)可怜的寒号鸟在半夜里冻死了。 (要用高语音,强力度,快语速读,以给人一种咎由自取,不足叹息的感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经验演讲稿
- 下一篇:小草根的教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