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德) 教育的真实内涵就是爱的渗透和被爱的激发,或许我们更策中于教师如何如何的传授。同样的学生,怎么有优又有劣。无意识中,已滑入教学短暂飞速发展的间空。 学生是有潜能发展的,有独立封闭世界的,内部发展与矛盾相统一的生命个体。我们所培养的应是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个体,而非弱智的高级知识分子。 使学生未来自主的适应于社会是教育的实质。满腔豪情而不切足于实际,是我们教育失败的缩影。那么,我们如何培养的才是逃避与自然的淘汰,竞争与社会各分工的生力军呢?从教师行径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一、变旧观念,树立新的理念,用超前的值含武装自己的实际头脑。 由传授给学生知识到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一定期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理念培养的并不是主动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主力军。造就的知识一批又一批的顺民,空有造就理念,差无实践。 使用教育一愈重渗透于人们的思维,自然界的优劣演变启示了我们。我们不是传授给他捕食的方法,而应让其捕食当中,自己去体验捕食。人更有个性,尚不如此。传授方法,这只能使其产生愈重的依赖性,也非一定适应于一切。与其被自然界淘汰,还不如轰轰烈烈在捕食中死亡。胜优劣汰,必须是社会的首要准则,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超动物一筹的人类。 教育的反归是因为人的情感色彩愈来愈重,我们必须挣脱情感的束缚。以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为原则,胜优劣汰为准则。积极创设类似于社会缩影的情景体验,让其主动去体验环境的恶劣,尝试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烦恼。能适应就适应,环境不允许,还不如早死早投胎。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生存发展,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动物反哺尚且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有羊的温情、狼的个性。狼在小狼满月后就将其逐出狼巢,到自然界中自生自灭。那是要其及早去适应环境的恶劣,争做自然界的主宰者。如果狼永久将小狼依存于身边,则迟早为虎豹所食,为自然界所淘汰。狼传输给子女的只有遗传的秉性,蚕食的技能则是在赶出狼巢后与取食中磨合。我们在训练学生时,亦应如此。 不要急于将自己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传授给学生,那并不一定适应于他。如果搞一刀切,只能将相当部分学生活的个性泯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停滞,愈依赖于教师。如果教师的思想松懈,学生也就懈怠了。我们培养的也就只是顶高级的输出反馈信息的物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