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的认识 谢国平 毋庸置疑,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前,要把学校教学工作放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高度去认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开展学校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程改革统领课堂教学,甚至学校各方面工作。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不断地开发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校教学工作的价值趋向。关注课程改革、学习课程改革、走进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改革、研究课程改革、体验课程改革,也必将成为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职业生命中的重要足迹。课程改革,不管是和风细雨式的,还是急风骤雨般的,必然在校园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对待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务本、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三个提升”(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提升教师职业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去进行理性思考。具体来说,学校要组织、引导教师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尽最大的力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多元的、立体的,教育方针是课程资源,教育制度是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思想是课程资源,校园文化是课程资源,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区域性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是课程资源,社区与家庭是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是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尽快构建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织实践新课程指导下的新教材;坚定不移地渗透新理念。在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克服管理上的滞后性;教师观念的陈旧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性;探索过程中的不定性等。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要渠道。学生必修、选修所得学分的80%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课程改革拉动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扬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切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所谓继承,就是要在科学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成功之处的基础上坚持“四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转变观念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课堂教学与媒体整合结合。所谓创新,就是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破旧立新,坚持“四个突破”,即在教学目标上突破;在学生主体性发挥上突破;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上突破;在教学评价上突破。在课堂教学管理上要坚持:在规范中改革;正确处理检查、反馈与调整的关系,在监控中治理;坚定不移地坚持“务实、创新、有序、求活”原则。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这些改革的保障,属于教学中的中介环节。没有教师认识的提高,没有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都是空话。在教师建设中要坚持“两个统一”和“三个同步”。“两个统一”是指:教师的职业角色存在形式要高度统一到“学习、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自我职业发展轨迹上来;教师的认识与实践要高度统一到课程改革中来,要把握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点。“三个同步”是为了适应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教师与课程改革同步进展;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注重师德建设与业务并举,人文关怀与从严要求并重。 2、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来建设。 3 、要把握住几个结合: (1)转变观念中,要把行政培训与自觉学习、自主研究、自愿发展、自我提升结合。 (2)提高能力中,要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校本研究结合。 (3)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相结合。制度约束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要坚持将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相结合,将真理力量与人格魅力相结合。 (4)要坚定不移地引导教师把“学会学习”与“学会反思”相结合,使其形成为一种学校的精神文化。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要在反思中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主要途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种合作,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牵手也是一种合作。一个人的精力极其有限,不可能事事通晓,也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要汲取他人经验为我所用,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要学会共享各种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