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更需心理减压 有人将高三称为人生的“炼狱”。其实接受“炼狱”的岂止是孩子?高考不仅是考学生,家长同样也是第yi次经历高考。有关资料显示,高考前出现深度焦虑症状的家长居然是孩子的两倍。 一年一度的高考前夕,许多家长常带孩子来进行心理减压,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不错,急需心理辅导的却是家长。他们称自己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串笑声、每一声叹息都紧牵着他们的心,脑神经成天绷得紧紧地,随时都有可能断裂,随着这种紧张情绪而来的生理反应,就是心慌、易躁、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等;有的父母偷偷在家倒记时,艰难打发每一天时间,他们将电视和电脑贴上了封条,谢绝一切来往,连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进行了改革,一切围绕着高考转,他们说,这样做既为孩子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早日解放。
家长的压力来自哪里? 家长“心病”由多种原因造成,从表面看,有的是孩子自身紧张,家长跟着方寸大乱;有的是家长紧张焦虑干着急,孩子却像局外人似的无所谓。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的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其一,就业压力大,担心孩子的未来,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把自己的某些负面想法人为地无限的放大,只认一个“考不上大学,意味着人生失败“的死理,由于这种心理偏差,使自己和孩子失去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人生乐趣。 其二,攀比心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zui优秀的,特别希望孩子考个好学校,自己脸上有光。于是整天给孩子施压,老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勤奋、如何聪明、如何前途无量,无形中贬低自己的孩子,也给自己添上了一块心病。 其三,家长对自己不自信,和孩子一样害怕失败,输不起。这种心态导致家长过度紧张,出现谨小慎微,不敢大声说话,不停地去观察孩子是否学习,不允许孩子适当放松等举动。 家长“恐高”的负面效应 从心理学来说,当一种变化出现时,会引起心理混乱。而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反应会更敏感。紧张焦虑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高考前的父母会无意间把这样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家长的种种表现如过度关心、过度管理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从朋友的儿子那里了解到,从小到大,父母的付出他都看在眼里,但母亲清长假亲自为他做后勤的举动,让他背负了更重的包袱。母亲回家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和气氛都有了变化,全家人整天围着他转,仿佛他的考试决定着家庭的命运,感到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让他无法承受,担心万一考砸了,不知如何面对,因此想找理由逃避。 还有的家长把自己的紧迫感强加在孩子身上,每天对孩子警钟长鸣,生怕孩子浪费一点时间,只有看到孩子在学习才会安心,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与想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学校的紧张氛围已经让学生高度紧张了,如果家长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心理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出他所能承受的限度,学生的情绪就会失控,会感到失望和无助,临场发挥失常就不可避免。 更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把孩子前途当己任,一辈子为他操心受累,遮风挡雨,这样的孩子很难真正长大,而长不大的孩子或因高考折腾毁了孩子身心,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的平常心是孩子zui好的稳压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是客观现实,未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确定的。多元化的社会,广开了就业门路,所以家长要客观分析孩子的现状和高考的形势,合理设计对孩子的期望值,做到心中有数。智慧的家长能够从高考放眼一生,更多地关注对孩子人生导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和孩子的紧张情绪。 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给孩子温暖、鼓励和力量。有条件的家长zui好能做孩子的“高考助手”,帮忙搜集信息和资料,帮助孩子梳理思路,有效地记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创造一个舒适的复习环境。 用平常心营造家庭氛围,既为自己减压,也为孩子分压。没有必要把家庭当考场,如果在考前突然关爱有加,总在孩子身边转来转去,为了bao证孩子精力,刻意改变作息时间,或为孩子大量“进补”,就可能会人为地给自己和孩子心理加压,即使对孩子加强营养以及特别关注,也应顺其自然,润物无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