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544班课堂教学后,看了独家梳理十一学校转型改革的电视教学片《八分钟看懂十一》之《第三集:学科教室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和《第七集:小学段规划人生从规划两周开始》。网络上是这样介绍该记录片的这是一部激励人们对“教”与“学”重新定义的故事片,更是一部见证中国教育改革突围的典藏品。 媒体关于北京十一学校的报道很多。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全校的4174名学生,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根据兴趣在不同教室“走班上课”,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十一学校的每位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上详细介绍了学校提供的全部课程。校园里有学生自己开办的“银行”、广告公司、基金会,还有学生设立的奖学金…… 真实的十一学校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在没有亲临十一学校的情况下,只能从《八分钟看懂十一》中佐证一二。先研究一下每集内容的主题:第一集:走班选课选课选自己,走课走人生;第二集:课程体系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第三集:学科教室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第四集:自主选课得鱼不如得渔;第五集:导师制(咨询师、教育顾问)守望校园,遇见最真实的学生;第六集:过程性评价从用数据说话到用数据对话;第七集:小学段规划人生从规划两周开始;第八集:戏剧课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九集:职业考察课程用未来驱动今天;第十集:自主管理学院我的学校我做主。每集纪录片的内容基本可以印证关于十一学校的传闻。又看过小崔对十一学校的推荐和肯定,基本可以肯定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力度和改革决心。 十一学校的改革,从学习资源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进行全方位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转型改革措施有100多个大项和10000多个小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么大的改革动静,让习惯并选择了黄冈、临川、衡水模式的人既好奇,又胆战,这刮的是什么风向的风? 2014年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前所未有地把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搬到了北京十一校,而且专门推荐了十一校的改革经验作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单位,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 “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句口号,这一幅蓝图,在《八分钟看懂十一》教学片中看的明白而透彻。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优势,这也是十一学校的魄力。大量的选修课程,在中考、高考中用不上,但老师却必须自己编教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定计划,增加大量的工作,学校坚持去这样做。小学制中,时间真正掌握到了学生自己手里,通过自己规划,学生体验时间的流失和分配,做更多更个性的事情!学校和年级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发展自我的舞台。令学校和家长有信心的是第一批接受新课程体系教育的毕业生取得了一本率97.8%的好成绩。这无疑给北京一些中产阶层家庭带来了福音,十一学校既满足了纠结于升学的家长的需求,又满足了纠结于出国留学的学生的愿望。与美国接轨的十一学校模式,全面体现着美国教育思想和美式课堂的魅力和活力。实践证明,美国教育思想在十一学校有生根土壤,个性化教育在十一学校有生存空间。 不管是生源一流也好,是管理先进也罢,我们能看到的是十一学校与黄冈中学、衡水中学明显的不同是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方法不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答案大多是相同的。但十一学校答案是不一样的。相比十一学校,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的模式更容易复制,这也是现实带来的不容置疑性层次不齐的生源、教育区域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等等,让更多的教育行政者和基础教育者选择把教育美好的印象投入功利化的深渊。由此更凸显出十一学校和李希贵校长的宝贵和不可复制性。 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教育改革的每一步也都是艰难的,值得称颂的。祝贺十一学校的改革成果显著,硕果累累。个人认为,十一模式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很难复制,却值得各高校借鉴尝试。 十一学校的改革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学生按兴趣自己来选课;没有固定的教室,这节课坐在同一个教室,下节课又分散到不同课堂。在中国,这是高校才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北京十一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多达265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全校4174名个学生,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这种虚心倾听学生的诉求,为学生量身定制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课程,高校可以深入思考并用心借鉴。对于走班制度、选修课的个性化设置、学生对时间及事业的规划,在基础教育无法完成或实现时,在中国的高校加以培养及实施,为时也不晚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