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语慧天下移动版

2024ŷޱ- ӭ&
主页 > 教育 > 学校教育 >

关于培育女儿社交能力的故事



  檩子:我只想说,这么用心写成的真实故事,真的是不容易读到。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说的是沟通、社交,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平等地和孩子对话,从而助她成为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有理解的人...一篇爱意满满、“干货”足足的“育儿经”,感谢@九维的心情的分享~
 
  1.关于沟通
 
  从女儿出生开始,我就非常注重和她的沟通,也非常注重她和别人之间的交流,我希望她能够信任我,信任家里的长辈,把我们当作很好的倾听者,毫无保留地向我们述说。
 
  同时我也希望她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勇于表达自己,不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希望她能够顺畅地说出她的真实感受,让别人了解她,更要让她了解她自己。
 
  我不希望她因为不会表达,或找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把困惑、伤心、不快、怨愤,甚至是感受到的伤害都一直埋藏在心底。
 
  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她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她愿意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愿意和家人朋友分享她的喜悦和悲伤。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孩子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亲近的人听,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想要从他们那里寻求理解和慰借。
 
  如果孩子在述说的过程中,总是得不到家长应有的重视,耐心的倾听和真切的回应的话,那么孩子想要开口说的勇气和兴致就会逐渐消失,他也越来越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认为即使说了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搞不好还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和训诫,所以就会慢慢地变得畏而不前,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青春期的叛逆和长大后的疏于沟通。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他们的感受,甚至觉得他们根本不会有什么感受,更不会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想要再和他们好好交流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已经错过了与孩子建立顺畅沟通的最佳时机而追悔莫及,那就为时已晚了。
 
  女儿从小就愿意表达她的想法和对我们大人的看法,那是因为她知道我总是能够仔细思考她的建议,而多半情况下都会直接或变通地采纳,并告诉她我之所以采纳和接受的原因,对她的建议和提醒表示感谢。她会觉得她说的话有分量,也有作用,所以下一次她会更加积极地想办法,帮我出谋划策,甚至是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还有她希望我能够改进的地方。
 
  孩子如果发现他们说的话管用,自然就会慢慢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向成人述说他们的发现、欣喜、苦恼和困惑。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尊重和平等,不会因为自己是小孩子而被忽视,从而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这样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在和女儿沟通的过程中,我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女儿的担忧、焦虑和害怕,想要站在她的立场上助她一臂之力,帮她正确面对和处理那些问题。在某些时刻,她的真切表达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有时甚至能让我猛然惊醒,意识到原来我的身上存在那么多的问题,我也有很多缺点和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做法。女儿能让我更加地看清我自己,也让我更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最后纠正自己的不完美。
 
  记得有次我和老公因为某件小事发生了争论,后来随着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而逐渐发展成为争吵,很自然地我们两个人变得越来越激动,声音也都提高了一个八度,家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我们最后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最终以不欢而散而收场。
 
  事后我冷静下来才注意到一直躲在一旁的女儿,当我把她拉进我的怀里时,她略带委屈地哭着对我说:“妈妈,你和爸爸能不能好好地说话,你们吵架时我好害怕,你们不会因为这个离婚吧,我刚才担心得不得了。”
 
  听了女儿的话,我感到非常地惭愧,才知道由于刚才我们一直在争吵,完全忽略了同时在场的女儿的感受。我才意识到她有多么害怕我们夫妻之间产生矛盾从而诱发激烈的争吵,害怕我们这个家变得不完整,这应该是她最恐惧看到的一幕吧。
 
  我一边安慰女儿说我们刚刚的争吵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对某件事情意见不和导致的,一边还向她承认我们刚刚那样处理问题的确做得不对,我们都应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另想办法来解决才是。这才渐渐平复了女儿的心情,让她不再那么恐惧和担心,随后她宽容地原谅了我和她爸爸刚才不当的应对方式。
 
  其实,从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地下决心,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一定要先按耐住自己的火气,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争吵,为了女儿,更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因为那些争吵只会带来更多负面的问题,却丝毫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女儿明白她是家中重要的一员,她也有责任维护我们家的和平安宁,所以在她感觉情况不妙的时候,会主动地对我说:“妈妈你的音量开始提高啦,你试着温柔一点讲话好不好?”或者“爸爸妈妈,你们看这个问题这样解决好不好?”她的这些善意的提醒和美好的希望,总是会对我们的家庭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夫妻两个都非常尊重她的意见,看重她对我们的提醒,也非常能够体会她的感受。
 
  不光当时我们就会有所顾及和收敛,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儿往往也会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看到我们的转变。因为我们全家人都知道,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自知也不悔改而一错再错。所以我和老公并不觉得在女儿面前承认错误有什么不妥,因为错了就是错了,不会觉得有颜面尽失和权威形象被推翻的感觉。
 
  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会对我们整个家庭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女儿,我们夫妻俩如何处理情绪,如何解决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女儿。因为她不知不觉地就会拷贝我们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所以如果我们处理不好的话,恐怕我们现在犯的错误,将来她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也一样会重复地再犯。
 
  因为爱她,我们希望她能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不想因此而误导了女儿。想要真正改变的这个动力强烈到足以让我们的错误得到纠正,即使还不能一下子彻底改掉,但明显程度已经减轻了很多,女儿也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对我们给予了肯定。
 
  2.关于安全感
 
  我想女儿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和我们沟通,也乐于表达自己,还得益于她从小建立起来的牢固的安全感。自从女儿出生后,我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她,在我的印象中,只是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因为工作的原因短暂地和她分开过一个星期。
 
  虽然不能保证白天的时间一直陪着她,但不管工作怎么忙,做家务如何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会一直陪伴在她身旁。这样非常方便让我在夜间照顾她,当她因为饥饿或是做梦突然醒来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她的身旁,或是给她哺乳,或是只是简单地握住她的小手,之后她就又可以继续安睡。
 
  我想不光是女儿需要这种安全感,我自己更需要这种安全感,每当幼小的女儿躺在我身边酣睡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安稳的,更是喜悦的,总是有一种因为被需要而感到的满足感,应该说我们母女是互相需要的。
 
  我认为和女儿一起睡是对她最好的宠爱方式,她在五岁之前一直都和我睡在一个卧室里,要么是睡在一张床上,要么是分床睡,她总是能在半夜或清晨醒来的第一时间就找到我,感受到妈妈给予她的爱和呵护,由此也会睡得非常安心。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希望女儿在每晚入睡之前和醒来之后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不希望她总是带着消极的情绪入眠和因担心找不到妈妈的害怕中开始新的一天。
 
  到她五岁之后,内心有了独立的意识,主动要求独自睡在自己的卧室里,但仍然有时夜半会因做噩梦而惊醒,说她梦到了妖怪之类的可怕事情,会要求我陪她睡在她双层床的下铺。即使我深夜被她吵醒,再爬起来睡到她的房间里,还要耐心地安慰她几句,都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我很能理解她怕黑,怕鬼怪的心情,谁又在小的时候没有怕过这些呢?回想我小时候同样怕黑、怕鬼的经历,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时我总是会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恐惧,所以就非常渴望妈妈能够陪在身边,哪怕只是简单地拉拉我的手就好。
 
  我想在孩子的内心还不够成熟时,怕鬼怕黑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绝不会因此而训斥女儿,反而还会尽可能地满足她的要求,陪在她的身边。
 
  这样断断续续地直到她七岁生日后,她对我说她不再那么害怕鬼怪了,因为她知道那些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之前她对于仙女精灵、妖魔鬼怪之类的可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她希望能够完全独立自己睡。
 
  果然从那以后,她再没有夜半惊醒过,而且基本上不再做噩梦了,总是一夜好梦到天明,而且每晚都睡得很香,很沉稳。这时我就知道她的内心真正地变得强大起来,可以自己应付对于黑暗和鬼怪的恐惧了。
 
  3.关于需求满足
 
  在满足女儿的需求方面,我一贯坚持物质上量力而行,精神上无限满足的原则。物质上根据我家的经济情况有选择地满足她的要求,当然肯定不会全部满足,而是从是否必要,是否有有用的角度来考虑。
 
  而在精神上对女儿的满足,我则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地全力做到最好,不光是我,我还有意识地让老公、公公和婆婆也积极地回应女儿,比如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和善地跟她说话,温柔地抚摸她,总是对她微笑,我们的目光总是会追随着她的目光,关注着她的关注,对她关注的事物也会有积极热情的回应。当她有抱抱、亲亲的需求时,我们都非常乐于满足,时不时地还会主动地给予她这些带着甜蜜的爱的举动。
 
  记得她从八九个月大时起,就特别喜欢我用夸张的表情回应她,例如她用手指着某样东西,然后“啊啊啊”地像是在说着什么的时候,我都会饶有兴致地描述她所指的物品,还故意夸张地跟她对话,谈论她所指物品的相关内容,脸上总是带着愉悦的神情。她看到我强烈而又愉快的反应时,都会会心地微笑,或是哈哈地大笑,那时透过她的表情我猜想她的心里仿佛在说:“你看,我说的话很有意思吧?”,“我能让你这么开心,我多了不起!”,“妈妈,我们的游戏简直太有意思啦!”等等。
 
  我的这种对于女儿夸张、热情的回应随着她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变成更加温柔、贴心的回应,但回应的速度仍非常迅速,不减当年。
 
  女儿很好地建立了安全感的好处,直接体现在她既有一颗不断地渴望爱和被爱的心,还具备了内心一直追求的独立自主。
 
  比如在我修完四个多月的产假恢复上班后,女儿并没有因过于依恋我而变得不再好带,反而在白天的时候和爷爷奶奶能玩得很快乐,我下班回家后也和我变得更亲近;
 
  一岁出幼儿急诊时,发烧四十度,但不管怎么难受,只要躺在我的怀里便可安然入睡,我的臂弯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的港湾;
 
  一两岁时开始懂得了分离焦虑,在我上班前总是会有些许的不舍,但却能在我安慰之后愉快地和我道别,并耐心等待着我下班回来;
 
  三岁开始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能用自己的独立性主动地克服分离焦虑,成为班上从没哭过一次的极少数孩子中的一个,并且每天都能充满期盼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经常被赞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好的表达能力。
 
  可是即便如此,女儿也仍然需要不断地确认我们对她的爱,尤其是我对她的爱。如我发现她六岁以后,总是会问我同一个问题:“妈妈,你爱我吗?”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时,她会充满感情地说:“我也爱你。”之后还会要求我的亲吻和拥抱。有时她也会重复地问我:“妈妈,你说谁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我自然会回答是她啦,她听后就会露出非常得意和心满意足的神情,并对我说:“妈妈,在我的心目中你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其实我们之间的这些问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答,因为女儿在问之前就已经明了了我的答案,并且也早已知道我的答案会如她所料。但我却把和她之间的这种交流看得珍贵无比,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所以这种关于爱的沟通就显得更弥足珍贵了。
 
  这就让这种问答成为了我和女儿之间的一个亲昵的表达爱的游戏,成为了我们之间能够彼此获得慰借和享受的乐趣。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给低年级的孩子推荐的书单上会有《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另一个原因了吧,孩子们需要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需要知道父母有多爱他们,更需要时刻地确认父母对他们的爱,不管是用行动还是用语言,哪怕是只有父母和孩子才懂的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
 
  曾经的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也没有良好的习惯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所以当女儿直白地向我表达爱意时,我学会了同样真诚地表达我对她的爱,学会了欣然地接受和付出,也算是弥补了某种人生的缺憾,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内心充实。所以我会让女儿时刻都能感受到我对她的爱,这种爱不会因为她犯了错误,或是没有做到最好而有所改变,我会让她知道,不管她将来变成什么样,我都会一直爱着她,只是因为她是我的女儿。
 
  女儿虽然一直渴望持续不断地得到我的爱,但却从不对我有过分的依赖,因为她心里清楚地知道,她肯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我的爱,但她更需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不是贪图有所回报,而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比如在完成学校的作业、学习某项新技能、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是要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时候,她都从没想过要依赖我。虽然有时也会有胆怯、紧张和害怕,但因为她的目标非常明确,想要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动力太过强大,所以也就冲淡了那些小小的胆怯、紧张和害怕,让它们变得不值一提,也根本不会影响到她最终的行为和发挥。
 
  就像是我把做事情的主动权交给了女儿一样,我把她与我之间交流的主动权也交给了她,因为我知道她会以她渴望的方式来与我交流,比如聊天、问问题、讲故事,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一个拥抱或亲吻,已经能够达到我们进行交流的目的了,我想这已足矣。
 
  4.关于体会自己的情绪
 
  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尝试用各种办法教她体会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并通过语言描述将这些情感和情绪的含义解释给她听。然后鼓励女儿在遇到同样的感觉时,努力将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试着去接受它们,学会和谐地与它们共处,不管它们是好的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的。
 
  当女儿不慎丢失了心爱的玩具时,她学会了什么是伤心和懊悔;
 
  当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她学会了什么是委屈和生气;
 
  当成功做成某件事情时,她学会了什么是喜悦等等。
 
  我还为女儿买来了《我的感觉》系列和《情绪管理》系列童书,在给她读书中的故事时,也让她感同身受地体会书中主人公的感受,学会该如何表达和处理这些感受,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她逐渐地明白了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情绪,也学会了体会它们、表达它们和处理它们。当她向我描述和表达她的情绪和情感时,我都会和她一起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感受,和她一起同欢笑,共悲伤,这样过后,她都会觉得开心会变得更加地开心,痛苦也没有之前那么痛苦了。
 
  记得有一次,上一年级的女儿在数学课上用棉花糖和牙签做了一些立体模型,有立方体、长方体,三棱锥什么的。放学后正准备高高兴兴地把这些作品带回家,没想到被隔壁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看到了,小女孩只知道棉花糖是非常好吃的零食,根本就没有考虑那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很快的速度从牙签上把棉花糖抢走吃掉了。当时真的给了女儿一个猝不及防,她没有想到竟然有人会为了吃棉花糖而毁坏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情绪一下子就决堤了。女儿猛地将被毁坏的作品扔到地上,然后用脚使劲地将残余的部分踩了个稀巴烂,还一边大声喊着:“我不要啦!我辛辛苦苦地作品,我不要啦!”一边哭着将踩烂的模型丢到垃圾桶里。
 
  可是事情还不能就此停止,不管我怎么安慰她都不奏效,都不能平复她的心情。就这样过了几分钟,女儿渐渐止住了抽泣,对我说:“妈妈,我简直太愤怒了,她怎么能吃掉我那么好的作品呢?!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忍不住要连说三次‘我太生气了,我讨厌她’。”我说:“好吧,如果这样能管用的话,那你就说吧。”女儿说了三遍这句话之后,就如释重负般地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又过了一会就把这件事完全抛到了脑后,过后再也没有提起过,好像是自动地就把这件事从脑中删除了一样。
 
  女儿表达和发泄过后,就会很快地从不良情绪中抽离出来,这完全得益于我们之前一贯的习惯和做法,不会一直被不良情绪所左右和困扰,而一直耿耿于怀下去。两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间又想起这件事,就问女儿是否也还记得,她回答:“当然记得。”我又问她:“那你现在是怎么看待那件事的?”她笑着回答说:“我现在觉得那件事挺有意思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都那样,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是也控制不住地发火了嘛。”她能这么想,说明她已经具备了对他人的基本的理解和宽容的能力,还能由己及人地进行分析,十分地难得。
 
  5.关于如何对待错误
 
  通过这么多年我对女儿和别的孩子的观察,发现他们最不敢表达的时候,就是自认为表现不太好,或是犯了错误的时候,即使那些错误在成人看来是那样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本就不准确,对于错误的严重程度更是无从估计和把握。再加上成人无数次地强化错误的严重性,轻则批评责怪,重则惩罚打骂,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甚至是创伤,在他们心中早就认为犯错是极其恶劣的一件事了。所以一旦犯错,他们绝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并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太过害怕,甚至还会有一种天都要塌下来的感觉,越是不敢承担,这种感觉就越会在心中被无限地放大,他们会想尽一切坏办法来掩盖事实,比如说撒谎、推委和嫁祸于人。
 
  女儿有的时候很调皮,也会犯这样的毛病。在她两三岁的时候,犯了错误后就会把过错都推到她幻想出来的朋友小丽身上,我知道她是因为害怕才这样做的,所以不会戳穿她的把戏,反而温和地说:“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谁也不会从出生起就一直都做正确的事,所以犯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当然还会顺势指出小丽做错的地方,并希望小丽能够改正。
 
  因为女儿和我都知道小丽是虚构的,所以在我批评小丽的时候,她的脸上也会露出尴尬和后悔的表情,并表示她和小丽以后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是借由小丽指出的错误,这样就给了女儿一个缓冲接受的时间,减少了很多逆反的情况发生,既化解了她犯错误以后的害怕,又能起到说服教育的作用。
 
  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犯的错误很多都是无心为之,所以也没有必要太过严厉,虚拟的小丽刚好帮了我一个忙,让我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处理女儿的错误。表面上是在批评小丽,但因为女儿能够很好地感同身受,批评对她也具有同样的效力,所以她能够很快地接受我的建议,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女儿表面上讲的是小丽的过错,其实述说的是她的愧疚和懊悔,同时也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感受和情绪,因此她能够通过虚拟的小丽帮助她来认清自己。随着女儿渐渐地长大,她学会了不再把错误推给小丽,也学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小丽成为了她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再是她的替罪羊。
 
  6、关于交朋友
 
  不只这些,女儿还真正地交到一些现实中的好朋友,和好朋友互助互爱,真心友好地相处。她最要好的发小彤彤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小女生从见面认识那一天起就很投缘,彤彤既是我们的邻居,又和女儿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同学,她们从心底里都把对方当成是今生永远的朋友。女儿曾经说过“彤彤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而彤彤同样也说过“直到上大学,我们仍然是好朋友”这样类似的话。她们两个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多,就算偶尔有些小分歧和小摩擦,但最终也能妥善解决,并达成一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吵大闹的情况。
 
  女儿学会了站在彤彤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只对自己有利,对彤彤没利的事情,女儿坚决不会做,彤彤也同样如此。我们两家的家长也很谈得来,非常愿意多给孩子们创造相处的机会。比如多给她们留些相处的时间和多创造些合作的机会,启发她们用自己的真心来爱对方,关心对方。她们成为一生的朋友这一希望,既是孩子们的,也是我们双方家长的。
 
  我们到德国之后,女儿也会时常想念彤彤,有时两个小家伙会通过视频聊天来缓解思念之苦。每次我们回国探亲的时候,她们也总是聚在一起玩耍,距离丝毫不能阻隔她们的友谊,许久不见后的重逢反而更能增进感情,那感觉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
 
  女儿曾在三年级的习作中专门写到过她和彤彤之间的过往,以及她对彤彤的一往情深:“InGermany,sometimesIfeellikecryingwhenIthinkofher...Butwecanstillhavefriendshipbetween,friendshipshouldneverbreak,andIwouldwanthertoalwaysbewithme…Whenwearetogether,wehavelotsoffun,wealsosharewhatwedoinschool,whatwedoathome,andonholidays.Maybe,ifyouaskme,Icantellsheisreallynice,kindandcaring.Icanunderstandher,andsheunderstandsmealso…”。
 
  儿时玩伴的意义就在于那是一种没有丝毫功利心,完全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友情,天真而又纯洁。那种感情单纯得近乎原始,就是因为从心底里的喜欢才愿意在一起,透露着本性的吸引,不掺杂任何其它的杂念,更没有什么目的性。回想我自己的童年,能够清楚地记起的事情,往往都是和最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冬天在冰封的河面上滑冰,夏夜在大榆树下乘凉,一起翻墙爬树,一起捕鱼摸虾,一起捉迷藏过家家,有过追跑打闹,有过调皮捣蛋,有过争强好胜,但能够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那些愉快的玩耍记忆,每次想起来都有一股暖流涌进心田,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一个人的童年是否美好,不取决于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或是否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取决于是否有非常要好的伙伴,和小伙伴在一起痛快淋漓、尽情玩耍的经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拿过什么奖,得过多少个第一,也不记得课堂上老师如何授课,父母如何遵遵教诲,但我却深深地记得我每一个儿时伙伴的姓名、长相和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女儿也能拥有彼此真心相待的好朋友,能有很多尽情地快乐玩耍的时间,这样到她长大以后,心中能够有很多值得珍藏、让人难忘而又美好的童年回忆。
 
  就是因为有好朋友彤彤作为女儿的坚强后盾,女儿才能克服初到异国他乡的那种孤独和寂寞,才能非常有信心地大胆尝试去结交新的朋友。记得女儿刚到国际学校上学时,语言既不通,环境又不熟悉,尤其在她的新鲜感渐渐褪去后,显得很是落寞,但她总是会对我信心满满地说:“我在中国有最好的朋友彤彤,我在德国也会有最好的朋友的。”我相信女儿能够做到,相信她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友善,交到新的朋友,当然与此同时她英语的迅速进步也成为她很快交到朋友的助力之一。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就认全了同年级的同学,很多同学都愿意和女儿一起玩,甚至老师也成为了她的朋友,包括助理老师、EAL老师。她有时会得意地对我说:“现在全年级的女生都是我的朋友啦,但我的最好的朋友是Toini。”事实也确实如此,女儿能和大多数的同学玩在一起,而且非常地愉快。每次女儿遇到她的好朋友时,更是会热情地给对方一个拥抱,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喜欢和友爱。每当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我都会为女儿感到高兴,为她能够靠自己的努力结交到新的朋友而无比地欣慰。
 
  女儿慢慢地能够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出什么人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朋友。在她八岁的时候,曾主动跟我谈起了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某天有个叫Kara的女同学在音乐课上被老师批评了。起因是Kara的两个好朋友在课上戏弄她,当她采取反击的时候扰乱了课堂秩序,结果老师却只制止了她一个人,这让Kara感到非常地委屈和愤恨。女儿评价说在她看来Kara的朋友虽号称是Kara最好的朋友,但却作出如此让朋友伤心的事情来,那么她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因为好朋友之间要互相为对方着想,给对方安慰和鼓励,虽然有时也会争吵,但像这种故意陷害别人的行为真的不能是好朋友应该做的。
 
  女儿能够公正地分析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说明她的确经过了认真地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评价标准,为她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打下了基础。
 
  7、关于及时了解在校情况
 
  我经常会跟女儿沟通她在学校里的情况,如她的课堂表现如何,又学到什么新东西,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和好朋友一起玩什么游戏等等。她知道我是因为关心她,想要了解她更多,是真的对她的学校生活感兴趣才跟她沟通的,所以她也会非常乐于和我分享。
 
  当然在和女儿聊天时,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否则总是重复地问同样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啊?”之类的,时间长了也会让她感到厌烦。所以我一般都会问得很具体,说话时的语气也很欢快,既展示了我的好奇心,不会让她产生反感,还能非常到位地了解到她的开心或是不开心。
 
  如有时我会问:“今天你在课堂上又回答了几个老师的问题?我想你肯定表现得非常积极地,对吧?”、“你带的水果够吃吗?和谁一起分享的?”、“今天音乐课上,你们还是练习之前学的曲子吗?”、“你觉得上三年级有意思,还是上二年级更有意思啊?”、“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新来的同学?”、“我知道你最喜欢练习一些小技巧了,今天在学校又练习了什么新技巧?能表演给我看看吗?”、“老师又给你们朗读什么书啦?有意思吗?”等等。
 
  之后女儿便会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地说个不停,我也顺理成章地了解到她的情况,她的心情,最主要的是能够知道她有什么开心的事情,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疑惑,以及她暂时不能处理的问题,是否需要我来协助等等。
 
  我从和女儿的交流中,的确能够及时地发现一些她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她暂时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的事情。有段时间女儿考虑问题时总是往消极的方面想,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抱怨一些她自认为的不公平,心中满是愤恨。
 
  如她在面对男孩和女孩的问题时,只看到男孩子强壮有力、活泼好动的一面,而忽视女孩子细心周到、感情丰富的一面,所以就特别想要成为一个男孩子,像他们一样孔武有力,抱怨做女孩子有多么地不好,开始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了厌恶和质疑。再如她认为她所处的三年级是个最不好的年级,因为不能像在EL5(学前班)时一样玩个痛快,也不能像四五年级一样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活动。她满心满眼都是自己如何被限制,被拘束,反而不能发现当下的快乐,忽视了眼前的美好。
 
  当在我的引导下,她回想起因为自己作为女孩的细心才能帮助老师分类整理好书架里所有的书,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也回想起当她五岁,是那么地羡慕小学里的大哥哥大姐姐能去很远的地方参加FieldTrip时,那种失望和希望快快长大的心情。她明白了其实作为任何一个角色,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开心的时候和不开心的时候,她不能只看到别人的好,而忽略自己眼前的幸福。
 
  女儿在我的引导下也知道了不只是小孩子才会想不通,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迷惑和疑虑,成年人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都应该学着去享受自己的当下,而不应该总是放大别人的幸福,而对自己正享受着的美好视而不见。
 
  女儿的这种消极情绪还表现在,她会因为某一方面能力的暂时欠缺和不足,而推断其它方面也是如此,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自己进行评价。如她会因为某次在学习中文时受到的打击,而否定自己在数学、英语、德语上所取得的进步。她会将自己写不出中文字归结为自己能力差、脑子笨,还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学不好中文了。了解到她的这种想法后,为了帮助她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我把她MAPTest的成绩告诉了她,她的英语语言、英语阅读、数学三门成绩分别排在全球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的前3%、7%和1%,说明她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还告诉她之所以她的中文字掌握不好,并不仅是她主观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些资源不足、练习不够等客观原因,而她在海外没有中文的环境下,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坚持学习中文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来看,她能有如此成绩,说明她已具备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她只需再多些毅力,就能让她的中文不断进步,让这种情况得到改观,我还表示出我对此深信不疑。
 
  女儿听了我的一番话,又经过仔细地思考过后,对我说,她认为自己因为一点而否定全部的想法的确不太对,她应该马上放弃这种想法。随之,她很快从这种消极情绪中走了出来,重拾自己的信心,变得更加地认真和努力,对于中文的畏难情绪也减少了很多。
 
  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本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年人有时都做不好,就更不要说孩子了,所以这种时刻的调整就变得非常地有意义。尤其是在我们遇到了挑战或是遭受了打击的时候,能够做到正确地分析原因,不全把原因归于能力和自身,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改善,就非常有必要了。
 
  8、关于处理矛盾
 
  我们在德国生活的这四年里,女儿在和别的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处理关系和矛盾的方法,有的是从我这学的,有的是从老师和同学那学的,有的则是她凭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总结和感悟出来的。当她遇到孩子间的物质攀比时,我会告诉她单纯的物质攀比是无极限的,金钱和物质应很好地为我们所用,而不应是我们被它们所控制。金钱只是能力和财富的一部分,而绝对不是全部。用物质生活的充裕或胜人一筹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非常不可取,我们更不能把它们当作提升自己信心和贬低别人的工具来使用。
 
  当女儿遇到比较强势的同学,总是想要领导他们完成某个游戏而又不听别人建议和不顾别人感受的时候,她会尽量找到一些变通的办法去引导和说服那个同学。如若真的觉得那个同学怎么都不肯改善,或那个同学的游戏不适合自己,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新意的话,她会选择果断地放弃,而去做一些她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绝对不会不情愿地服从领导,或轻易地屈服于权威。
 
  对于女儿的这种做法我表示深深地理解和接受,这既符合她本身的个性,也说明她不甘于处在被动的控制之下,想要对自己的想法有所表达,想要与大家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下相处。之后她也渐渐地明白,一个真正强有力的领导者,需要照顾团队所有人员的感受,有责任在促成团队目标达成的同时,让大家都能获得成就感,都能变得更快乐。
 
  当她被别的同学欺负时,她会听从老师的建议,先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告诉那个同学说他做的不对,并坚决地制止他那些不适当的言语和举动,然后转身离开他,回避他造成的进一步的冲突和攻击。如若这样还不能制止他,则要去寻求老师或其他成人的帮助,直到有效地制止他的欺负言行为止。而事实是,女儿往往在只操作到明确表明不喜欢欺负者的言行时,就已经能很好地起到震慑的作用了,从而终止了欺负者的坏行为。
 
  女儿有时也会因为别人不友善的言行而感到被伤害到了自尊心,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要中伤和诋毁自己,往往情绪就会变得很低落。每当此时,我都会再详细地询问她当时的情形,在她说出某个男生不只对她一个人有攻击行为,同时也会欺负其他的同学时,那么她的想不通便会迎刃而解了,她也会意识到那不是她的问题,而应是那个男生的问题。再联想到他一贯恼人的表现后,女儿的低落情绪也随之会一扫而光。
 
  9、关于大人小孩之间互相了解
 
  我认为良好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不应存在某一方的强势,某一方劣势的不对等状态。所以我不光是想通过聊天来了解女儿的在校情况,也会主动地跟她说说我在一天的时间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如我会告诉她我做了哪些家务啦,到市场买了哪些东西啦,和哪个朋友小聚了一下啦,或是我看了哪些书,做了哪些运动啦。
 
  她非常愿意听我给她描述我一天的生活,觉得很有意思。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她本身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可能是她因为爱我而喜欢听我任意地述说。有时我也会跟她说说我的困难,让她帮我一起来解决。每次她都会非常认真地帮我出谋划策,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因为沟通就意味着双向的交流,我想要了解女儿的同时,也希望她能对我有更多的了解。
 
  有时我们会发现,小孩子总是缠着大人给他们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或是父母亲小时候的故事,或是亲戚朋友的故事,仿佛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很多的乐趣似的。孩子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被重复讲了很多次,也仍然是乐此不疲,我的女儿当然也不会例外。
 
  自从了解到这一点后,我就有意无意地会在故事中加入一些正面和励志的段落,或是人们当时的真实感受。有时我则会讲一些我以前工作和小时候的事情或遇到的困难,告诉她我是怎么考虑那件事的,是如何想到最终的解决办法的,自然地我也会把我当时的感受也一并讲给她听,还告诉她我处理事情的经验和教训。实际上我是在把我的经历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她听,希望她在听的时候能够有所启发,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说是在讲故事,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她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处事方法。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身上的磕碰一下子增多了,之后女儿在运动的时候开始有些畏首畏尾,因为有了畏难情绪,以前能够做到的动作也不敢再去尝试了。同时她还会反复地问我一些诸如“人是不是每天都会遇到危险?”、“危险都有哪些种?该怎么避免呢?”之类的问题。这些她反复问的问题,不正代表着她对于能引起危险事情的焦虑和恐惧吗?我意识到她或许是因为玩耍的时候不会保护自己,经常让自己受伤,所以害怕受伤而不再敢去尝试新的挑战了。同时她对于我们人类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危险有着一种隐隐的担忧,诸如地震、泥石流,或者是生活中的车祸、摔伤等等,她或许觉得这些事情她没有办法控制,随之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无力感。
 
  之后我有意地向她讲述了我儿时的经历,我在玩的时候受过哪些伤,头部的、膝部的、脸部的,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磕到了牙,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摔了跤。告诉她我也曾在爬树的时候刮破了衣服,玩雪的时候弄湿了鞋子,骑车的时候摔破了心爱的长筒袜,在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入河中被人救出的故事。还告诉她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高发的地带,告诉她在我们学会保护自己之后,可以降低车祸、骨折等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可以完全地避免,来消除她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我对她讲这些的目的就是要让她知道,小孩子在玩耍中受伤或遇到危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有和我一样类似的经历,所以这也没什么可怕的。小孩子在没有安全意识的时候,会有受伤害的可能,但是只要有了足够的安全意识,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事先对要发生的事情有个基本的判断后,那么即使在玩耍和运动中受伤,也不会有太严重的问题。
 
  我还教了她一些非常实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如在意识到要摔倒的时候,该以什么姿势倒下,才能让自己受的伤和痛最轻等等。让她真正明白,虽然危险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凭借着我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知识来避免它们。从此女儿又能愉快地投入到玩耍和运动中去了,不再因惧怕受伤而不敢尝试。我的这种现身说法的效果非常明显,首先在心理上让女儿对伤害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不再惧怕,然后从别人的经验里找到能为自己所用的,让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从而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
 
  因为老公的工作一直都比较忙,本身因为工作原因总是早出晚归或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和女儿相处的机会很有限,他们两个经常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这就要求我这个中间联络人要很好地起到纽带的作用,及时地向他们双方传达各自的动态,让他们能够彼此了解对方都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每天不管多晚,我都会等待老公回来,跟他说说我和女儿在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也会询问一些他工作的进展情况。第二天我会把老公的工作状态通报给女儿,他最近都在忙些什么事,取得了哪些成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是如何解决的。目的是让女儿对爸爸有个应有的了解,让她知道爸爸工作很努力,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他为了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自己也从工作中获得了很多的快乐。由此女儿会知道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在用功地学习,而是我们全家都很努力,爸爸和妈妈也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让自身、让家人变得更好,更幸福。
 
  10、关于换位思考
 
  除了我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外,我和女儿也会经常开门见山地谈论我们各自的情感和情绪。在我们的讨论中,有时还会用到换位思考的办法来体会对方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感受,每次都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有次女儿回到家后就非常地闷闷不乐,她告诉我说学校里有个同学用嘲笑的口气说她爱上了同班的一个叫Daniel的男孩,那个同学这样说让她感到很生气。虽然她当时就制止了那个同学,但还是觉得很委屈。原来因为女儿和这个叫Daniel的男孩的数学都超出了同班同学的水平很多,所以老师每次安排数学练习的时候,都让他们两个单独组成一个小组,做一些四、五年级水平的习题,他们两个可以经过讨论共同得出一个答案。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女儿和Daniel接触的机会就变得多了起来,而她本身也因为Daniel的优秀蛮喜欢他的,所以这就让别的同学产生了误会。
 
  我在帮女儿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时,是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我觉得她之所以那么愤愤不平,感到很委屈,主要还是因为她认为她只是有点喜欢Daniel的出色表现和那股聪明劲而已,并不会因此而爱上他。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真的是这么想的,她认为别的同学不了解她的内心,评价得很不准确,她的那种感情最多也只是喜欢,而且还只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而已,离爱还差得远呢。接着我又安慰她说,别人在不十分了解实情的时候,有时会有不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一点,接受这一点,然后再想办法向别人解释清楚,让别人不再有误解。
 
  但是我们也必须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因为一个人不对别人产生误解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还对她说,我认为能够去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至少还证明了他具备发现美和付出爱的能力。她听了我的解释后,马上就释然了,也原谅了那个嘲笑她的同学,重新又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
 
  11、关于怎么说话能充分表达自己,
 
  又能让对方接受
 
  我还会用模拟情景的方法帮助女儿来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感受、对方的感受,让她切身体会到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最恰当的,既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还能充分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我会假设一个别人送她礼物的情景,当她收到的礼物不是十分满意时,分别用“哼!这个礼物我一点都不喜欢!”(最差的表达)、“谢谢你送给我礼物,但是这个礼物我不是很喜欢。”(居中的表达)、“我知道这是你费心为我挑选的礼物,对此我非常感谢!相比娃娃之类的东西其实我更喜欢积木类的,因为它们能锻炼我的大脑,不过没关系的,这个礼物我还是会好好玩的。”(最好的表达)
 
  我让她站在送礼物的人的立场来感受,看看哪些说法会让自己感到舒服,哪些说法让自己感到受伤害,并把这些说法按照从最容易接受到最不容易接受来进行排序。这样她就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真的遇到类似的情景,该使用哪种方式来表述,既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又不让对方有受到伤害的感觉。
 
  之后她也会和我一起做一些类似的演练,她分别给出好的、不太好的和坏的表达,让我来进行排序,从中选出最能让人接受的那种。例如她会给我出收到别人送的礼物非常喜欢时,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让别人觉得最好;或因自己某件事情做得很好,该如何表述想法,既不让自己显得过于骄傲,又能表达出自己喜悦的心情等等。她能从这种练习游戏中获得很大的乐趣,主动地思考和分析,还能最终学会正确、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主要的是,她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分析利弊和感同身受。
 
  慢慢地女儿把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让她受益良多。有次放学回来,女儿对我讲起了班上有个叫Reem的女同学,由于刚刚来还不太会说英语,所以经常会被个别的男生嘲笑,但女儿却从不欺负她,反而还主动关心她,帮助她。女儿说是因为她能够体会到Reem的心情,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好过一点。还因为女儿也回想起自己当初不会说英语时的心情,那时的确会有很多的胆怯、害怕和畏缩不前,所以她非常能够理解Reem,告诉她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时候,所以劝她不要害怕,还鼓励她好好地学习英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通过这件事,女儿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在某一时刻遇到的困难,很多人在不同的时刻也都有可能遇到,所以没有必要夸大那些困难,还认为它们是不可战胜的,放大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而只要想着凭着自己的努力能够打败它们,那样最终就真的能够把它们解决掉。
 
  结语
 
  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处于各种形形色色的关系之中,能够与他人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特别是一些较为亲密的关系,是我们这一生都要为之付出努力的,否则会因为没有必要、良好的关系,我们有可能时时会处于痛苦之中,感受不到幸福感和价值感,而渐渐地丢失自我,变得茫然无措。
 
  同样,我们在关注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也绝对不能忽略了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认识、表达、理解、接受和处理。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子女处理好他们的情绪。其实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同样会让我们自身受益,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情绪,并勇敢地从消极情绪中挣脱出来,实现对自我情绪的了解和掌控。只有我们的内心变得平和了,整个家庭才能处于祥和的状态中,孩子们也才能在这个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又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追风liu)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2024ŷޱ- ӭ& 2024ŷޱ- 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