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语慧天下移动版

2024ŷޱ- ӭ&
主页 > 语言培训 > 播报采访 >

课程实录|面对嘉宾我们该如何采访提问?


  大家好我是施虹艳(海宁电视台记者、主持人)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采访方面的技巧。我觉得自己也称不上老师,现在还是一个奋斗在新闻一线的新闻民工,平时时政线和民生线都会跑,所以跟你们相比多了不少实战经验,那么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工作以来的一些采访经历、经验。
 
  这届里约奥运会,我想大家都有关注到这个女孩子,傅园慧,她在100米仰泳半决赛之后接受的采访,直率的回答让自己变成了网红。
 
  傅园慧:58秒95?我还以为59秒,真的不敢相信!我有这么快,有很满意!
 
  记者:今天这个状态有没有保留实力?
 
  傅园慧:哇!我没有保留,我用了洪荒之力了!
 
  记者:这一年你走得非常难,你觉得恢复得如何?
 
  傅园慧:这是我历史最好成绩了!鬼才知道我过去三个月经历了什么,有时候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那种感觉,生不如死!
 
  记者:是不是对明天决赛充满希望?
 
  傅园慧: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
 
  但是我们来看整个采访的过程,记者的提问,傅园慧没有按照记者设想的回答,说的内容特别亲民,就像是邻居家的小孩一样,所以不管是国内的人民还是国外的歪果仁,都很喜欢直率的傅园慧,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记者的提问让自己变得非常尴尬,甚至还有不少人在微博上质疑记者的能力。同样,记者在宁泽涛获得了小组第6名的成绩时,记者的提问也让气氛显得尤其尴尬。
 
  从傅园慧到宁泽涛,记者老是那么尴尬的采访,可以看得出,记者明显在用惯有的提问思路进行采访,这样的采访语式在傅园慧和宁泽涛的真实情感表露下显得笨拙,也让采访气氛变得些许尴尬。而奥运会上的不少采访,问题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对运动员的赛后采访,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问题,咱们奥运赛场记者的提问方式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几乎不用看都能够知道问题的提问套路:
 
  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能提,也不是说这些记者的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们都习惯了套用同一个模版,很少有针对性的提问题。而同时我们的采访对象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来回答你的问题,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记者在采访之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在镜头前无法应付。
 
  那么我们一般出门采访前,会做哪些准备呢?
 
  我在我的采访前,一般会敢这么一件事,现在网络很发达啊,所以,出去采访前,要了解采访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是采访人的一些经历,就可以通过网络啊,这样有助于你在提问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因为我们对这个事情要是是不了解的,那么你就是一个门外汉,在问问题的时候,就只会问很笼统、抽象的问问题,采访对象就很难回答,或者说达不到你要的点,新闻要做的生动需要很多的细节、数据来展现。
 
  所以在去之前的路上,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要先去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件什么样的事,而且要会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上周去采访的一个研讨会,拿到题目的时候我就懵了,内容营销联盟合作研讨会,拿到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又不是学营销的,我怎么知道什么是内容营销?
 
  然后我就在网上查,看了一圈终于明白了,原来内容营销就是我们用自己原创的图片、文字这些内容吸引使用者的关注,给这些人暗示,产品是可靠的,从而达到一个营销的目的。这样一看,那我们的各类微信公众号不就在做这个事情吗?那我的稿子是不是就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了呢?
 
  有了对事件人物的基本了解,那么接下来你就要在采访的时候观察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如果是性格外向、善于言谈的人,那么提问就可以直截了当,但是要是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人,那就需要记者去引导了,这个我后面会介绍6种提问的方式来给大家。
 
  那么怎么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呢?
 
  我一般出门采访,在正式采访之前,会跟摄像配合,因为他也要把机器架好,调整好画面,那么这段时间,我们记者就可以先和采访对象进行一个而沟通,聊一些别的内容,比如,天气情况,现场情况,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等等,用这些一方面来看看采访对象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他提前适应面对摄像机讲话的状态,消除他的紧张感。
 
  在走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对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采访的时候,问题越具体,他们回答的就越出彩,比如,问现在五水共治,去采访住在黑臭河道边的村民,以前这条河道干净吗?这样的问法,还不如问,以前这个河道你们会不会下去游泳、洗衣服啊?你把问题具体化的同时,也在给采访对象一种提示。
 
  而对政府官员和学者,要提的问题就会相对宏观、抽象,这也是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不一样的地方。
 
  但是不管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需要注意的是,你对自己提的问题需要提前预设,要简洁,问的问题太长会缺乏亲切感,而且采访对象记不住的话,需要记着复述一遍会很尴尬,或者他在回答的时候就直接忽略了你的问题,答非所问。
 
  比如,我去一个供水中心应急泵站的施工现场,我要问的是泵站建成之后带来的变化。
 
  如果是比较冗长的,我可以说:我们知道这个应急泵站是建在东西两座水厂的中间位置,那么这个泵站建成以前我市的两座水厂如有一座出现了问题,是怎么解决供水的,泵站建成之后出现了问题,解决方法上又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听着是不是特别费劲?
 
  这个时候我们一般可以把问题进行拆分,不要一下子把问题抛给采访对象,先问:泵站建成之前,出了故障供水怎么办?再继续跟采访对象聊:那么有了泵站之后,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6个采访当中的提问方式吧——
 
  那么我会结合一些我出去采访的经历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几个方法。
 
  首先第一种是正问法。
 
  例子:我之前去的一个突发火灾的现场,到了现场之后,现场的消防官兵都非常的忙碌,我采访的是联系人给我安排好的一位消防队的小队长,那我上去就直接问他,现在里面的火灾形势怎么样,火灾面积大不大?这样开门见山的提问,他也回答的很干脆
 
  第二种是侧问法。
 
  例子:我最近在做一系列的高温报道,其中一个片子要采访的是白蚁防治站的白蚁防治员,他们在室外38度的情况下,还是要去工地上喷洒药水,要是我这个时候举着话筒冲上去就问,你们现在感受如何?他们可能就只会告诉我说,很热。这样的回答,感染不到电视机前的观众。
 
  这种情况下,大家觉得我是应该换一种提问方式还是找一个细节然后再进行采访?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但是我在当时,找到了一个细节,帮助我进行了侧问法。我在他们休息的时候,有关注到他们要喝很多的水,于是我就问:你们这样出来做防治,一天是不是要喝掉很多水啊?这样一来,这个防治员就开始跟我讲了,我们每天出来要带两箱水,回去之后,就全变空瓶子了,于是我的报道就从这个细节开始切入了,没有让他们说有多热,从一个个空瓶子和他们脸上的汗水的特写镜头来表达高温下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坚守。
 
  第三种是设问法,这个问法就是帮助采访对象进行联想、启发的。
 
  例子: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去采访因为工作原因,要留在海宁过年的打工者,我想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我就在提问的时候,这么问:假如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过年,你打算怎么过。他就告诉我了他们家往年都是一大家子在一块儿过年,还要一起祭祖,现在很想念家里的爸妈。这样的回答就成功的采到了我想要的对家的思念,而且不是刻板的说想家,还描绘了一个在家一起过年的场景。
 
  第四种是反问法。
 
  反问法语气和用词都要慎重,刺激的强度也要适中,不要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所以这种方法要慎用。
 
  第五种是追问法。
 
  采访的时间有限,需要在问题构思时下功夫,力求在几个问题之间找到对自己文稿最有力的采访片段。那么这几个问题也要逐渐深入,把事情问的更加深入。在追问的同时,需要倾听,根据你听到的内容进行追问。这种方法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把语气变成逼问和审问,会使采访对象不愉快不配合。
 
  第六种是错问法。
 
  这个需要从相反的方向来问,剔除一个分明错误的问题,促使对方来澄清事实。
 
  例子:我上个月采访了一个葡萄种植社的社长,他的葡萄种植社里有不少的葡萄得了白腐病,那么我在采访的时候,我就问:我听果农说,全合作社种植的葡萄都得了这个病?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告诉我得病的葡萄是什么品种,哪个区块的葡萄得病。这样就把事情讲清楚了。
 
  采访是我们新闻采集的一个手段,观察的越仔细,那么你能够发掘到的东西就会越多。你也可以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在我们学校的附近找学生来采访,遇见不一样的人,经历的越多,胆儿越大,那你以后出去不管是做记者调查还是跟嘉宾的访谈,都会更好的掌握,随机应变,临场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追风liu)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2024ŷޱ- ӭ& 2024ŷޱ- 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