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时间:2017-05-26 10:31 来源:未知 作者:那摩僧伽吒 点击:次
六年级某差生,经常到教师办公室报到,成日嬉皮笑脸,把“挨批评”当成是家常便饭。他经常缺课,作业不做,老师一再批评他,然而却起不到任何效果。不久前,这个B同学又闯祸了,他逃了一节课,在草地上晒太阳,正悠然自得,以为没人能发现他,不料,一回头,发现我正好站在他的后边。他吃惊地发现我严肃地看着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办,逃跑似乎不能解决问题,想辩解,但又发现我一言不发,他也只得一声不响的低下头。我把他领到教室,用手一指,他顺从的进了教室上课去了。以后我再没有提这件事,也没有批评他。几天后,我发现他心事重重找到了我,说:“老师,你什么时候批评我呀?什么时候告诉我家长啊?”我说:“不必了,你现在又没有犯错,批评什么?”他如释重负的笑了,郑重的表示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误了。后来,我从同学那里听说他自己对同学说:“要是老师骂我一顿,可能我早就忘了,也不会牵肠挂肚的”。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无声效应”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无声的批评使周围气氛变得沉闷,更使被批评的学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们的思维变得敏感,自己想得特别多,他会感到焦虑、不安,期待老师的批评快点过去,也容易想通自己的错误,记得牢。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研究以及采取适当的对策,是教育工作的任务、职责。通过以上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教师的做法可以使学生顺从,懦弱、自卑,可以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找到缺点去克服它。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那么该怎样运用手中的权利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的指出:“学校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差生的痛苦,这是被抛弃的感觉,这并不是极个别的现象,他反映出我们一些教师指导思想陈旧落后,他过分的看中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其次没有把学生的人格尊重放在应有的地位,或者说他没有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武断的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的失败,更主要是自信心的失败。批评学生是一种教育手段,大多数学生听了老师的批评,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但有些学生——顽劣生就不是这样,简单的批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频频的批评使其产生抗体,要教育学生,必须研究学生错误的原因。这些学生是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可是一有机会、他们就控制不住自己,意志力差,自我约束力差。老师不喜欢这类学生,同学看不起他们,久而久之,和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在心理学上称为“意义障碍”。解决的办法是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加倍关怀,研究批评的艺术。 学校心理教育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它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程序,教师要运用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突破现状为己任,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自己身上有一座金矿,就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革命。 首先,使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树立起对别人的信任。因为当一位很有影响得人用语言或行动对他们说:“假如我能做这件事,那你也能做。”或者说:“我相信你。”这种语言对已经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生来说足以能够以巨的力量和信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其次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选择好自我控制的着眼点。心理研究表明:人们把自己看作对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具有控制力时,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变化。相反,那些把自己看作受外部操纵得人当遇到改变的需要时常感到无能为力。也就是说,那些感到对他们的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学生,比那些与有外部着眼点的学生能更快的实现他们自我同一性,也更有希望获得成功,也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应懂得:人的最大的动机来自人自身,来改善自己,来自要求长进并作为一个人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学生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滋润,人生经验共同分享吧! |
- 上一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下一篇:强化德育功能 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