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时间:2017-05-25 17:20 来源:未知 作者:那摩僧伽吒 点击:次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由中国教师站(cn-teacher.com)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启发。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杭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好奇;对立;偏激等方面,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个分析: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做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不规范的网吧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之间的偏爱,或有失公平的批评,都会引起后进学生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考虑问题不周到,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自鸣得意,沾沽自喜.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向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在做错事的时候,要学会向孩子道歉;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四、沟通和交流 老师和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老师和家长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而自己有存在着“家长制”作风,造成与孩子的对杭心理。同时,老师与家长要宾正融入孩子的生活,多听一些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学校见闻,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帮助他们辨别什磨是对什磨是错,什磨该做什磨不该做,真正意义上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宾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
- 下一篇:浅谈现代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