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岗学习工作回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搭建平台 磨砺熏陶 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助力 ——2014年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岗学习工作回眸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茹清平 2014年11月9日—11月21日,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一行17人(含肇庆名师班4人)进入我的工作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跟岗培训。本着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的宗旨,我们以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骨干教师成名,让名师更有名为具体工作目标展开了工作。两周的跟岗培训,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通过三项对话,拓宽骨干教师视野 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都是各地的精英,大多“课上得漂亮”,可是并非所有的学员对自己的课能基于学理作出解释;这些学员的教学行为往往“暗合”教学规律,可是又苦于无法对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准确定位与清晰描述。这种状况导致大多数骨干教师长时间重复自己,原地踏步,无法在已有经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延缓了他们成为“名师”的进程。针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骨干教师在提炼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走出“成熟教书匠”的行列,迈进“未来教育家”的队伍,我们通过三种对话,在拓宽骨干教师的视野上做了大量文章。 (一)对话全国语文教学名家,树立成长标杆 聘请全国语文教学名家为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先后聘请全国语文大师程红兵,程少堂,吴泓讲自己的学术主张,讲自己的研究经历,讲自己对语文教学坚持不懈的追求,用自身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让培训学员重拾职业理想、重燃职业激情。 从几位学员的跟岗日记可以管窥对话全国语文教学名家的效果。 2014年11月10日下午我们聆听了程红兵教授的专题讲座《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程教授利用许多真实的国内外教学案例和个人的理念提炼,从“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三个不同的递进层次为老师们解读了课堂中对于目标、内容、方法的不同定位,引领老师们走向充满文化品味的智慧课堂。他说到:在规范的课堂中,目标要聚集行为、内容要科学正确、方法要自然得体,老师要想得清楚、说的明白,学生要听的清楚、想得明白;在高效课堂中,目标要精确、内容要精当、方法要精准,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重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努力让每个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智慧课堂中,思维层次、思维要开放、要有价值思想、要有人文观念、要有文化品味。 整场报告中既有对课堂教学片断的精炼点评,也有对国内国外同类型课堂教学的深刻对比,更有对许多教育教学现象的深遂思考,程教授深入浅出的见解让大家理解了不同层次课堂的内涵,更启发了大家对有文化智慧课堂的思考。 ——摘自工作室学员丘警通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5日上午9点,我们聆听了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教授的“语文味”讲座。他的讲座比较特别,不像别人那样一坐下来就开讲,而是播放课件和视频,时不时停一下插说。就是在这不太完整、系统的观看与聆听中,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个敏感、勤奋、真实而又睿智的程少堂和他的“语文味”教学法。 所谓语文味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一语三文”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语,即语言;三文,即文章、文学和文化。语文课要上出新意,就必须在文化层面下功夫。为更好地阐释这一点,程老师给我们举了几个课例。如鲁迅的《故乡》中的迅哥儿。处在高位的迅哥儿还像少年时期那样对待闰土,没有半分看不起,反倒是闰土不习;这表现出的是人格平等的优秀品质。可在现实社会中,北京人看不起外省人,上海人看不起乡下人,深圳关内的看不起关外的.....社会在进步,可是文化没有在进步,甚至在倒退。又如《开国大典》从文化层面可以讲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沁园春.雪》从文化层面可以讲“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毛泽东思想;《关雎》从文化层面可以讲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去我总觉得自己上课对教材挖掘的不透、不深、不新,原来只是无味,无文化味! 没有文化味的课堂就只能在语言和文章里面打转转,当然也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关照现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昨天 上午在南头中学观看占洁老师上的《氓》,不就是按照“一语三文”的方法来上的吗?可惜,只是当时已惘然!未能看出其中的美来,今天听程老师的讲座,方有醍醐灌顶之感。感谢程少堂老师! ——摘自工作室学员崔荻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7日,我们聆听了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的讲座。吴泓老师我不是第一次接触了:资深帅哥一枚,学养丰厚,对语文教学有独到的看法与做法。去年11月份我们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到新安中学学习交流,吴泓老师接待了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里曾经给我们详细解说过他的专题性学习教改实验。且不说别的,一个教学上已经十分成熟且成功的老师(已经是特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还愿意改变自己、尝试新的教学实验,单是这一点,已足够了不起;更何况带领一帮人一做就是十多年,没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坚持精神,没有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光,无论如何是做不到这些的。在教育功利化的今天,吴泓老师所做的这一切,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如黄淑琴教授所言:语文教学不是一个技术活。非有独立思考、独立思想的老师是学不到吴泓老师的专题学习的。但是假如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像吴泓老师那样养成的热爱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那我们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进军老师跟岗日记 (二)对话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寻找专业成长路径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肩负着培养骨干教师的重任,自身的业务水平、师德修养、教育追求必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员。学员跟岗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话,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中汲取正能量,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学员跟岗期间,我也创设多种机会与学员进行对话。 下面几则学员跟岗日记,记录了我和学员们的对话活动。 2014年11月10日,依据工作室的安排,我们17位跟岗学员8点钟来到了办学历史悠久的南头中学会议室,举行茹清平工作室跟岗开班仪式。参与仪式的除了我们骨干教师以外,还有南头中学主管教学的宋校长、语文科组长彭大师、朱贤军老师。会议由教科室的刘主任主持,她介绍了南头中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底蕴,还观看了南头中学的纪录片,学员们静静的感受着南中的历史,走近南中的名师,了解南中的文化。 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茹清平老师送给我们了两句话、五个字。两句话:珍惜缘分,借力飞翔。五个字:定、学、磨、思、创。下面摘录茹清平老师部分讲话内容。 定:指定位、定向、定标。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描述: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名师成长的“内动力”是教师加速成长的关键。影响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宗旨之一就是“让骨干教师成名,让名师更有名”,大家已经步入省骨干教师的行列,下一步该如何走,跟岗期间,大家可以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 学:指读书、学习。要想成为名师,学历可以不高,学问不可以不厚实。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样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呢?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读书。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跟岗期间,我们要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并养成勤于读书、勤于积累的习惯。要像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那样,“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 磨:指磨课。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经风雨,见世面。名师之名,不在他自身,而在他的课。“课”,是名师本质力量的外显,名师被人了解,主要借助于他们的公开课。公开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开课是教师把自身日常教学作为客体进行审视、研究、提升的过程,通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实施和课后的交流与总结,教师的收获可能比上一个学期的日常课还要大。根据要求,我们这次跟岗,至少要听10节课,上6节课,我们要听课、上课、评课活动,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思:指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跟岗期间,我们要通过撰写反思札记、教育随笔、教学日记或研究案例等方法,随时记录和表达反思成果。我们还要在反思过程中确立一个教育研究课题,集中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创:指创新。我们要不断求索,不断超越,突破课本、突破课堂、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不断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创造。课要常教常新,事要常做常新。跟岗期间,我们特意安排了“我的教学特长展示”活动,目的就是让大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奉献出来,共同评鉴。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20天跟岗只是一个加油站,我们不能奢望20天能创造什么奇迹,但我们希望能在“定、学、磨、思、创”上下功夫,我们期待有一个值得回味,值得珍藏的过程。 茹老师的五个字既明确了我们跟岗学习的具体任务,同时也点出了一名骨干教师自我成长的突围路径,值得我们好好咀嚼。 ——摘自工作室学员卓明华老师跟岗日记 想想17天的跟岗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次跟岗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幸运是遇到名师茹特。茹老师学识渊博,人品谦逊,平易近人。在他带领下,我们13名来自不同地区的省骨干班学员和4名肇庆名师团队成员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大家庭。茹清平老师的《理解文脉,把握主旨》论说类阅读指导课,《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文言文学习课,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的深厚功力和精确到位的阅读指导,让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旭君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建立了博客这么久,我第一次认真地遍访了茹清平老师的“清平小屋”,其中的一篇文章《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和震撼。 茹老师首先对“诗意”一词进行了词语解释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解读。何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何谓“诗意语文”?曹明海在《语文陶冶性教学论》一书中这样诠释:“在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以师生的共同合作、创造为基础的美学追求、生命精神追求,并以此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向着师生完美的心灵塑造与健康人格培养的方向发展,使师生在其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智慧上的满足和生命成长的欣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则认为,诗意语文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茹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理解是:以文本言语为中介,以学生语言学习、语言实践为重点,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互动,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启迪,放飞浪漫诗情,充实睿智感悟,激发豪迈胸襟,领悟语言的魅力,发掘潜藏在语言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的诗意,促进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的语文学习过程。其要义有二:一是在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品味、享受诗意;二是语文学习中习得、熏陶过程中获得的生命感动和生命美感。 茹老师不仅擅长行文,也精于吟诗。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追逐唐诗宋词的墨香/守望李白的月亮/聆听边关的号角、怨妇的啜泣/古道西风中与游子一道洒泪思乡/和着元曲的音韵/看窦娥把六月哭成白雪茫茫/伴着明清小说的情节/体会侠肝义胆,儿女情长,狐仙怪诞背后的锋芒/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花园驻足/品味肝肠寸断的凄苦/感受超脱凡世的清远/酝酿春暖花开的向往/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琼浆/思想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成熟/语言在积累、玩味、比较、运用中个性飞扬/诗意在领略艺术情感中孕育/诗意的人生之旅在语文课堂中起航……茹老师认为“诗意”是语文之魂,语文之根。少了诗意,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就无从谈起。 对如何涵养学生的诗书气质茹老师也有独到思考,他主张在熏陶、积累、迁移上下功夫。 熏陶,是指引领学生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徜徉,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个语文老师的诗书气质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的学生张颖在《茹老师印象》一文曾写到: 茹老师是个喜爱读书的人,他的脑中似乎装着“百科全书”。有些我们读过好几遍才初晓其内涵的作品,茹老师去皮剔骨后将精华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人都能读懂。如此这般,晦涩难懂的名著不再高不可攀,而自己那浅薄的优越感也不复存在,促使我不得不充实自己的阅读量,不再躺在那读过八遍的《红楼梦》上睡大觉,开始读《人间词话》,读《菜根谭》,读《楚辞》。细细想来,是爱读书的茹老师让我们也爱上了读书,体会到了读书的那份独到之乐。 涵养诗书气质也要在“积累”上下功夫。我所强调的积累,不是“知”的积累,不是机械分割后的穷究,而是“感”的积淀,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如何积累?我主张美文勤背诵,时文勤抄写,好句(段)勤模仿,经典日日读,心得多交流,生活勤观察。学生要备齐“读书笔记本”“美文剪贴本”“观察日记”“错题集”,老师经常督促检查,以期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如何营造诗意课堂呢?茹老师给我们指明了几条可行策略。其一,深入文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精妙处,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或喜、或忧、或伤、或愤……从而获得诗意享受。他以《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深入文本对营造诗意课堂的必要性。其二,学习语言。诗意语文立足点是“语言”,强调在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品味、享受诗意。因为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否则,精神便成了符号,成了空洞的说教。在语文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细品慢嚼,在特定情境中,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母语的热爱,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滋润言语,培育心智。日积月累,学生的言语就传神了、丰满了、美丽了。其三,诗意表达。一方面老师要自觉锤炼课堂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具有诗一般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诗意地表达创设机会。其四,适度拓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够把学生的视野又课内引向课外,由阅读引向写作。如,他教学杜甫《蜀相》的一个教学环节。师:学习诗歌,我们应养成摘抄、点评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就所学的某首诗歌进行赏析,写评点或随笔。如:(1)乐景衬哀,倍增其哀——谈“空”“自”的表达效果;(2)寻找“对接点”——借古抒怀诗探微;(3)因“寻”生悲,悲由“寻”来——“寻”之妙用管窥。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与作者对话。如:(1)为诗人拟对联、拟颁奖辞;(2)选取一个角度,进行专题研究;(3)多角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写散文、诗歌等。其五,张扬个性。创设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品评鉴赏,鼓励学生在文本内部的空白处、未定点,做出独特的语义填充。倡导个性化写作,自由写作,以我手写我心,在学做人中学作文。 在他的课堂,吟诗作对者有之,填词作赋者有之,写小说编戏剧者有之,写武打小说、文言文系列作品者有之。广阔的阅读背景,自由的写作氛围,培养出一个个具有诗书气质的学生,不少学生出版个人的诗歌、散文作品,涌现出不少校园诗人、作家,有不少人因文学特长而被高校录� � 从教近30年,被他视为精神财富的不仅包括“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之类的荣誉,大大小小的一些论文、论著,厚厚的数十本教学随笔,还包括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数百首小诗。但沿着这一页页的诗阶,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初上讲台的青涩,风华正茂的傲骨,人到中年的沉稳。这些诗歌让他贫瘠的日子多了一些温暖、快乐,让他平凡的教育教学多了几分诗情、诗意。 茹老师思想独特、才华横溢、勇于创新。学习结束时,王进军组长代表跟岗小组全体成员赠诗一首给茹老师,诗云:“茹苦含辛育栋梁,特掬丹府酿诗章。清醇风骨羞权贵,平适襟怀羡四方。”前两句是茹老师的事业追求,后两句是他人生格调的写照。 …… ——摘自工作室学员莫月霞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0日第三节课,茹清平老师亲自上示范课,课题为《理解文脉,把握主旨——论说类阅读的指导》,教学目标是突破论说类阅读的第一级瓶颈,从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找关键句、精明阅读、探出主旨等入手,很有层进性,选材精确,方法得到,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的深厚功力和精确到位的备考指导,让我们思考:高三复习如何设计才更高效…… ——摘自工作室学员杜青霞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茹特给我们做了题为《做最好的自己——谈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讲座。讲座分三个部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好职业规划;为伊憔悴,吾心不悔: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蓦然回首,翩翩玉人归:做最快乐的自己。特别是在讲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三个切入点时,茹特以《春夜宴桃花园序》和《再别康桥》为例,给我们讲了文言文的“三文”和现代诗歌的五读教学操作法。所谓“三文”,即诵读、抄读通文意,品读、议读品语言,比读、参读探主旨,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解读文言文教学。所谓“五读”,即初读、美读、议读、参读、写读。通过五读法来解读现代诗歌,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面面俱到”。茹特虽不说“语文味”三个字,但语文味尽在其中矣。整个讲座有理论有案例,有仙气有地气,文采斐然,可操作性强,理论性和实用性和谐统一。虽然题目说是给青年教师,但给处在或成熟或高原阶段的我们,也是不无裨益。 ——摘自工作室学员祝耀安老师跟岗日记 茹特昨天刚从上海考察归来,只稍作休息,今天就来给我们开讲座了——这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学员学习,点赞!茹特先给我们传达了上海、浙江有关2017年高考改革一些举措:一、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二、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最大的亮点是第四点:取消一本、二本设置,按专业录取而不再是按学校录� U庋龅囊桓龊么褪墙窈笱唤敫咧校突岬玫接行У闹耙倒婊椭耙抵傅迹胍郧跋啾龋獾娜肥且淮蠼剑鹇胙辉倜つ俊5ゴ友Э撇忝胬唇玻镂母呖肌疤紊谰伞保皇裁创蟾谋洹5侍馐钦饷炊嘌】伎颇浚痈咭坏礁呷加校镂谋纠淳褪侨蹩迫狈赫攀疲绱烁母铮够岵换岫杂镂难盎ǚ咽奔浜途Γ孔魑镂睦鲜Γ绾巫龅皆诓挥跋煅】伎颇砍杉ǖ那榭鱿拢谟邢薜氖崩锉Vび镂难暗男Ч空馐俏颐且媪俚囊桓鲂驴翁狻� ——摘自工作室学员赵革萍老师跟岗日记 (三)对话深圳市一线语文名师,唤醒专业成长的“内动力” 交流出智慧。深圳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语文教师,这些名师来深圳之后,不少人立足本职工作,取得不俗的成绩,我们聘请这些教师为骨干教师举办微型讲座,让骨干教师为自己的专业成长重新定位,找到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创新点。 下面几则日记记录了我们这种对话活动。 2014年11月13日,我们一行人听了王自成老师主讲的《汝水浪花——青春与梦想同行》的讲座。 王老师用八个小标题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一是乡村十年,风筝飘零。以全市第一名考取了中师。二是中途易职,难取发展。三是植根襄高,专业发展。首先,向书籍学习,阅读中文、教育、哲学等方面书籍。其次,向同事学习,语文教研组长擅长作文教学,一节节听,做好笔记。再向名家学习。四是教育在线,放飞心灵。五是参与课题,专业阅读。六是加盟深圳,主题学习。七是教育追梦,生命语文。以诵读、品味、联悟为手段,以培养语感、启迪思维、丰厚文化为目标,以还原课内涵,焕发生命激情,提升生命境界为宗旨的“生命语文”教育理念。八是生命成长,行者无疆。锁定“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方向。 励志的人生,给人以动力,推人奋进,全组学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摘自工作室学员葛挺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3日,深圳市田东中学杨玉英老师分享了她的《论语》教学课例。杨老师以自己编写的《论语分主题读本》为教材,给我们分享了四个课例《与孔子初识》,《万世楷模》、《孝顺与孝敬》、《读论语,养诗性》,每个课例依据不同授课对象,精心设计问题,落实教学目标,特别是与考试作文嫁接,解决了生存性与生命性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没见到杨玉英老师之前,在Q群里曾经聊过天,她是一个极力提携年轻老师的长者(当然她年级并不老),她经常带着课题组的年轻老师们去各地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这样的平台,对我们来说是很缺失的,这是我对她极欣赏的第一个地方;第二点,她上课有激情,很真实,接地气,又很率性,性格让人喜欢;第三点,我觉得她事业上最大的成功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课程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她生活上最大的成功是把女儿培养的很成功,女儿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出了《不读论语枉少年》,2010年被评为深圳市“30年30户书香人家”之一;著有18万字的《论语分主题读本》,2013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 ——摘自工作室学员刘艳芬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3日,我们分享了李子君老师的微讲座《台湾教育考察,探寻教育真谛》。 李老师是生物老师,虽非高富帅,但在专业素养上,绝对属于高大上,表达具有超语文老师的水准,语言之顺畅,用词之准确,肢体之律动,表情之真诚,为人之率性,幽默之风趣,让男老师见了倾心,让女老师见了动心,是一位拥有理科视野同时富有人文气息的中年暖心男。 他给我们介绍了台湾“分享、省思、生态、多元、精致”的教学模式,台湾教育最大两个两亮点:一是平和又专业的老师,二是自由且规范的学生。和谐的课堂,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进步。 给教学的启示:课堂时间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注重习惯和素养的培育。 ——摘自工作室学员李梅芳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3日,红岭中学的李明孝老师为我们主讲了《音韵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侯恒雷老师为我们主讲了《方言学》,他们分别从音韵和方言的角度来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内容相对晦涩枯燥难懂,但两位语文老师在僻静的领域的坚守让人钦佩,“物以稀为贵”,作为一线教师,如果拥有比别人多一项的学识或技能,在上课的内容与方式上也许视野更为开阔。 ——摘自工作室学员马晓霞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4日上午第一节,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老师给我们介绍南头中学语文社团的相关情况,学校文学社每年举办朗读吟诵、戏剧表演、课本改编、书香阅读、辩论比赛、书籍出版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文学社的做法体现了“大语文观“,值得学习与借鉴。 ——摘自工作室学员郑婉丽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4日,高培臣老师为我们主讲了《读写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老师从“读什么”、“怎么读”“具体实施”、“价值思考”、“成果”和“反思”六个方面给我们做了系统介绍。特别是指导学生做的“四步法”读书笔记和评价机制对我的帮助太大了。 我目前也在搞读写结合的阅读活动,总感觉在读书笔记方面学生有所欠缺:学生要么就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感想式文字,要么就是盲从别人的评价性文字,原因就是没有深入细致研读文本,要求学生用图表的方式将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关系标示出来一下子就解决了阅读不深入的问题。恰好和我去年用图示法解决高考传记类文言文的方法是一致的,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今天听了高老师的讲座,才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有高老师的管理学生阅读的过程也非常值得借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能把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了,读什么、怎么读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有所作为,就一定会有收获。 ——摘自工作室学员林旭老师跟岗日记 第四节,南头中学的语文科组长彭公瑾老师给我们简介了国学。他对中华文化及文明地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也有个人理解。这是细读深思的结果。彭老师皮肤白皙,态度谦和,神采奕奕,境界奇高,真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或许这不仅是阅读思考研究造就的。古今悟道者,大多在人生晚年,为何?试想,年轻时谁不是雄心勃勃,万丈豪情,积极奋起?那时,入世唯恐落后于人,岂能放空心灵,静心悟道?也许我们很多人达不到这种境界,不是资质天赋的差异,很可能是年龄心态尚未消极颓废至无所祈求吧。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飞娥老师跟岗日记 11月14日,陶波老师以“深入研究,打通关联”为题为我们做了讲座。 陶老师是连续12年高三教师,有丰富的高考备考经验。他主要给我们分享了作为语文老师要有的两种意识:追问意识、研究意识。其中又重点剖析了研究意识,既要自我研究,又要研究学生和推动学生研究。更要研究命题人、研究考试数据。最后他强调,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打通知识关联。 其中最令我深有同感的是,他非常反对过分强调写作技巧或应试模式。陶老师用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讲述了一个能把读书笔记写得非常精彩,却写不够800字作文的学生的写作现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考场作文中,老师过多的定性、定量、规范完全约束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的自由性。 ——摘自工作室学员卓明华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即将迎来我们深圳跟岗的第二个周末。 茹特邀请了往届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徐国年与我们进行交流,他给我们分析了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资思考的话题。 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情境教学法,并结合《项链》、《鸿门宴》等经典篇目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同时他也提出了高中记叙文写实还是写虚的问题。还有课堂教学中作品时代背景的处理问题。最后提到特级教师韩军,在全国各地多次展示《背影》一课的课堂教学,影响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对他《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徐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同时他提醒我们不要像今天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只专注于语文学科的理论研究,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历史研究。他建议我们要多读一点《语文教育发展史》或者《语文教育史》……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进军老师跟岗日记 二、开展三项活动,夯实专业发展根基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丰富的本体性知识,扎实的条件性知识。学员跟岗期间,我们开展三项主题活动,夯实学员专业发展根基。 (一)主题读书活动 先进的理论是教学和科研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一切教学和科研都将是纸上谈兵。阅读和学习是提高自身的需要,也是自我进修的有效途径。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惟有不断学习。工作室为学员购置了一批教育教学专著,要求每个学员有自己的读书计划,通过读书笔记、读书论坛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提高理论素养。并明确规定,跟岗学习期间每名学员必须读10本书。 学员的多篇跟岗日记记录读书心得,下面摘录几篇。 今天恰好拿到茹老师规定我们必读的10本书中的一本——《学校在窗外》,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台湾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的封面就画一个窗口,窗外一轮红日,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趴在窗檐往外望。直觉这本书把我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思考全质问出来了: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黄教授认为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分别,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教师所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联结的“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 想想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知识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教育价值何在?作为一个有情感体验的教师,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有日子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更为强烈。 ——摘自工作室学员卓明华老师跟岗日记 我说语文老师要写文章,主要的不是指写论文,而是指写一点文学类的文章和“下水”作文。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但却是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没有一点文学素养,尤其不能没有一点诗意。对于下水作文,一直是见仁见智。我不是简单化地主张老师要和学生同步地“下水”写作,语文教师在许多方面和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但我提倡教师能够经常写一点文章,尤其以学生的立场去写作,去体验,去思考。知道其中的甘苦,对于我们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黄厚江《回到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322-323页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我教学的前三年,几乎没有写作意识,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备课和管理班级上,不会去写论文,也不去写教学反思,更不会去写下水作文,结果成绩平庸,教学平庸,班级管理也平庸。偶然的机会,2006年10月份,参加了广东教育学会组织的年度学会论文评选,第一次参加论文评比,荣获了二等奖,当时还去广州参加了颁奖会,第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第一次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回去之后便勤于笔耕了。 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的缺失阻碍成为名师。在中小学中,教了多年书后,大家还是不缺想法的,你真的和教师们聊起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来,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名师,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智慧。可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呀,他们就说讲讲还是可以的,但真要写成论文,那就太艰难了。为什么教师写论文会那么艰难呢?因为教师们的工作语言要么来自学科术语,要么来自口头语言,他们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进行学术表达的教学语言。比如,教师们会说我是教化学的,但不会说我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们会说我很受学生喜欢,但不会说我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好;教师们会说我这次考得特别好,而不会说我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一个优。当教师们没有这些教学语言时,就很难把教化学和化学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关系;就很难把学生喜欢他和学生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师生关系和课程落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教学语言,就很难形成教育思维,这就成了阻碍名师形成的重要原因。 ——摘自工作室学员丘警通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根据茹清平老师安排进行教育专著的阅读。 在茹特的赠书中,我看完了已退休特级教师吴非所著的《致青年教师》。 吴非的这本著作,不算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但却有很多发人深省的经验之谈。该书内容主要包括“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要沉稳”,“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等。吴非老师所说的“有胸襟”,是指做一个对同事、对学生有胸襟的老师。所说的“不要急”是指不要急躁,要学会学习,并在实践中创造,遵守基本的教育伦理。所说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心”,是指能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对学生多鼓励赞美,充分地尊重学生。而“尊重常识”,实际上是指老师应该尊重基本的教育教学常识。“不放弃理想”是在告诫青年教师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年轻或最初的教育梦想。所谓“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是指要有仁爱、博爱的胸怀和气度。 这本书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成功无疑起到了指路明灯、拨云见日的导向作用。 ——摘自工作室学员莫月霞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16日星期天,是我们学习旅程中的一个自修日,我认真通读了介绍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教学思想的著作——《荒原中的舞者》。 书的第一章,就是程老师的弟弟程少波为此书所写的序。从这篇《我心目中的二哥》来看,程老师所研究的语文味教学法,已经超过15个年头了,并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名家的赞誉。然而作为弟弟的程少波老师并未让文字局限于此,他比较真实地写出了程少堂老师敏感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哥哥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勤奋、那份耿直和真实,最后也深刻地剖析了程少堂老师的痛苦成因。这个序言有别于一般著作的常见写法,他以亲切真实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教育家的真实人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贴近平凡人的程少堂。 此书的序言四,是程少堂本人的一首长诗《荒原中的舞蹈》。其中“无人看我亦舞蹈,无人懂我亦舞蹈,没人喝彩亦舞蹈”这几句,强烈地表达了程少堂老师那份动人的坚韧和执着。正是因为生命中有勇往直前的孤独和进发,才有今天的程少堂。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有人说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法没有定义,这么说的人绝对没有仔细研究过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不仅有其产生的背景,而且有明确的定义和具体的成因。当然更应该引人注目的是它指导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教学风格特征,那就是以情怡情、幽默点染、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生命体验、文化视野、个性解读。回忆起上课时程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一些课例,心里不禁暗自鼓掌。当然此书的后半部分内容也有很多程少堂老师的作品和课堂教学范例,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教学思想及追求。 还是那句话,不研究程少堂,就不要批评程少堂。对于研究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未来而言,此书后人可以超过,但不可能越过。非常欣赏程少堂老师的那份学术自信和坦诚。 ——摘自工作室学员崔荻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22日星期六。今天,读了胡立根老师的著作《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做人,关键是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不要担心没有机会,不要只为了功利去做某些事。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谁?是人心。太求功利,往往无功利,不求功利,只求用心,往往得大功利。一个人的成功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什么叫会做人?不是搞关系,真正凭着良心做事,凭着良心做人,总会有人明白你,迟早会了解你。你的机会就会很多。能正确做人,才能说做良师,胡老师认为做一个老师有五点:做人,勤奋,思考,创新、会说会写,五者必须有其一。 胡老师告诉了我们老师如何才能优秀一点。人的弱点往往在既自傲又自卑,对同行看不起,对身边的人看不起;可是对一些大家,尤其是远处的大家,又往往觉得高不可攀,对一些理论,对一些学术观点,往往觉得多么高深,在许许多多本来可以推销自己的学术主张的地方,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经过认真摸索的东西,要有自信,敢于坚持,但是同时又要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做法不断修正、完善。用胡适的话说,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许人们暂时没有接受你,可能实际上你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更重要的是,胡老师叩问了一个教师教育价值问题。我们有多大的能耐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我们的教学行为到底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为在我的班中,成绩好的依然好,成绩差的仍是差。尤令我悲哀的是:某生成绩差,家长请教良方,而我却开不出几味药。我不知道其他学科老师的感觉,但我做语文老师,实实在在感到了自身存在价值的危机。抽象地说,谁也不敢否定教师的价值。但抽象的口号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落实到我们个人,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呢?我们到底能解决多少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人说郎中先生死了儿子,八字先生死了女婿。八字先生且不说,在医生和教师之间,真正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的,恐怕是我们教师。病人有病找医生,一找往往见效。学生学习有困难,找我,效果有多大?也许这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医生面对的是生理的问题,教师面对的是心理的、精神的、灵魂的问题,远比医生面对的问题要复杂,但,“解决问题”却是社会衡量医生与教师的价值的一个最主要的尺度� S姓饷匆桓鱿窒螅缴撕苋菀住D掣霾。掣霾∪耍苤尉椭危荒苤危拖蛉饲虢蹋俨恍校土砬敫呙鳎热缢担胫魅我绞Γ魅我绞饩霾涣宋侍猓蔷妥骸S惺敝灰豢矗椭雷约阂皆何薹ㄒ街危砩弦蟛∪俗骸M兄渌淙荒衙饧刀剩。有睦锓6颐抢鲜κ亲钣邪疗摹T诮逃纾鋈耸呛苣训摹T兜囊残砟芊木秃苣阉怠S惺裁囱医滩涣耍砍潭群懿畹陌辔铱梢越蹋潭群玫陌辔乙部梢越獭2∪俗菏浅J拢裳#啵强墒巧啦贰� 这个社会不是谁号召什么就能作什么的,不是号召尊师他就会尊师的。社会就是世俗,世俗当然是功利的,是讲究实际的。只有当人家有求于你,而你又能为人解决实际问题时,你的地位才能在人前高起来。 这本书关注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深入分析了语文教师的价值问题,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实现价值地位提供了有效方法和科学决策。个人认为,胡老师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解剖自己、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现状的,其学术精神和学术水平尤为令人敬佩。 ——摘自工作室学员丘警通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今晚,读完茹老师借给我的由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裴光勇主编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研究》一书。该书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从文化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为我们展示了深圳南山区对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研究的认识和思考。 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有学无类”,其理念的渗透主要体现在:转变学生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转变学习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转变教材观,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转变教师观,加强师生共建的粘合度;转变教学观,注重学习过程的创新性。 南山教育在探索中着力实现课堂文化实践的深度转型,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课型结构——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其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策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拓展的学习过程。多元课型诸如问题自主发现课、合作探究课、探究发现课、问题自主生成课、实践拓展课;课堂内涵——由传统的“教本”课堂转变为“学本”课堂。 卓越课堂文化实践的三个阶段或是三层境界为:“教师搭台,教师唱戏”的课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课堂,“学生搭台,学生唱戏”的课堂;学习方式——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多样主动学习;教师角色——由勤奋传授型走向智慧导学型。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复制者、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思维——从线性思维走向多元思维。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逐步转型,教师也逐步树立起多元思维:过程上形成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的思维转换,内容上形成从“知识传授”到“问题学习”的思维转换,方法上形成从“分散教学”到“整体学习”的思维转换,学习态度上形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思维转变,学习方式上形成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的思维转换。 ——摘自工作室学员张兰兰老师跟岗日记 (二)“研课磨课”活动 1.举办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有学员的日记曾记录了华南师大陈建伟教授的讲座内容。 陈建伟老师“听课与评课”的报告,使我们对于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点认识:其一,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如果不具备迅速、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一厢情愿。其二,教学的归宿点落在人的培养上,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知识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主动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触动学生的心灵成长。其三,一个教师能否有的放矢运用教学材料是其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教对象的普遍情况)进行取舍,开发教材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纲”可依,“本”却需结合实际而用。 ——摘自工作室学员卓明华老师跟岗日记 2.编写《名师课例研究》。 我们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分以下五个专题进行了梳理。 目录如下: 专题研修一:文言文教学 论文部分 论文一: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刘占泉) 论文二: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 论文三:文言文诵读教学初探(茹清平) 教学实录部分 教学实录一:《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授课人:周良华) 教学实录二:《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授课人:黄厚江) 教学实录三:《石钟山记》课堂实录及点评(授课人:茹清平) 教学录像部分 教学录像一:《师说》教学(授课人:周黎) 教学录像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授课人:茹清平) 教学录像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授课人:茹清平) 学员授课实录及点评 学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员文言文教学专题的学习体会 专题研修二:诗歌教学 论文部分 论文一: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钱梦龙、陈钟梁等) 论文二:让诗絮在学生心灵中飞扬——诗歌教学管窥(阿常) 论文三: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纲)(茹清平) 教学实录部分 教学实录一:“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教学实录(授课人:茹清平) 教学实录二:《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授课人:刘祥) 教学实录三:《雨巷》教学实录(授课人:彭琳) 教学实录四:《蜀相》课堂实录(附评议一篇)(授课人:茹清平)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登高》教学设计(设计人:纪勇、时剑波) 教学设计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设计人:毕于阳) 教学设计三:《锦瑟》教学设计(设计人:茹清平) 教学录像部分 教学录像一:《蜀相》教学(授课人:茹清平) 教学录像二:《琵琶行》教学(授课人:语文报杯一等奖获得者) 教学录像三:《饮酒》教学(授课人:语文报杯一等奖获得者肖毅) 学员授课实录及点评 学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员诗歌教学专题的学习体会 专题研修三:散文、小说、戏剧教学 论文部分 论文一:散文文体及其教学切入点(茹清平) 论文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方法例谈(蓝勇发) 论文三:浅谈高中小说教学现状(张广涛) 论文四:浅谈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法(周华) 教学实录部分 教学实录一:《我与地坛》教学实录(授课人:盛庆丰) 教学实录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实录(授课人:杨晓浏) 教学实录三:《项链》教学实录(授课人:郭初阳) 教学实录四:《哈姆莱特》教学实录(授课人:董一菲)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设计一:《祝福》课例及评析(设计人:茹清平 ) 教学设计二:《老人与海》教学设计(设计人:茹清平) 教学设计三:《雷雨》两人教(设计人:彭公瑾、曹瑛 点评:茹清平) 教学录像部分 教学录像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主讲:茹清平) 教学录像二:《失街亭》教学(主讲:茹清平) 学员授课实录及点评 学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专题研修四:作文教学 论文部分 论文一: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多维训练体系(茹清平) 论文二:从“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茹清平) 论文三:议论文不能丢了“魂”(茹清平) 作文分析部分 作文分析一:2011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分析(茹清平) 作文分析二:2011年深圳市二模作文试题分析(茹清平) 作文分析三:2012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分析(茹清平) 作文分析四:2012年深圳市二模作文试题分析(茹清平) 教学案例部分 教学案例一:作文评改案例——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设计人:茹清平) 教学设计二:作文评改案例——观点与材料如何统一(设计人:茹清平) 专题研修五:主持人教学观点 访谈: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茹清平《教学.考试》2012.7 封面人物:我的教育科研之路 《语文教学通讯》2006.10 特级教师大讲堂: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中小学信息教育》2014.10 经验介绍:我的教育教学“诗”生活 3.观摩名师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老师不断改变自己教学理念的过程。为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我的名师工作室安排学员学习观摩了一线名师的课例10余节。 学员日记对这些课例都有所记录。 2014年11月13日上午的精品课堂,让人回味。 第一节课是李剑老师的《短歌行》,这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李剑老师注意让学生反复吟咏,,在阅读教学中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实现较充分的师生对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使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 (1)课前导入:让大家简单评说曹操,导入诗歌,齐读课文,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再读课文,指出注意感情基� � (2)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诵读,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 设计问题:“假如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学生很容易找出是一个“忧”字。继续设计问题:“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政治家曹操,他到底‘忧’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去感悟,最后教师总结: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和功业未酬是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这里就已经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与曹操对话:李老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忧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需要广纳贤才。接着讲“求贤”:求贤令、求士令、求逸才令。 设计问题:假如你是贤才,你会被曹操诗歌的那句话打动?(经过几番诵读,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4)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通过师生互动,来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探讨曹操独特的“忧”,探讨“何枝可依”与“无枝可依”的差异,曹操使用这个诗歌来表达想要说又不能说的真实想法:用情感激起共鸣,用意象传递心境,用典故委婉达意,用疑问隐寓深意,从而得出“于众保持威望,与己一泄为快”创作手法的独创性。 第二节课,熊丽华老师上了一节阅读写作交流课,主题为《我们的创本-句段点评》,通过点评学生作文创作中精彩段落,展示学生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写作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真实写作,“比别人写的差一点不要紧,重要是按自己的特点来写”,“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热爱生活的人,书写时间里的故事与神奇”,这些朴实的引导让人印象深刻,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把真实心声表达出来。自由写作与高考作文限制主题写作并不矛盾,这些观点也让我们深深的思考。 第三节课是曾晓丹老师的《作文讲评》,曾老师做课件很花心思,改作文也很尽心,听说她为了准备这节课,昨晚工作到凌晨4点,这样一种敬业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她的课很自然,很原生态,我甚至觉得很亲切,因为我平时上作文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一种进行时:先展示本次作文写的好名单;然后题目重现,进而如何审题,如何把握题目的内涵,如何构建好的作文思路。然后举出优秀的段落和文章来给予学生直观的指导,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材料详实,把学生引入议论文的“格局”,唯有入格,方能升格!不管对哪个层次的学生,基础指导不可或缺,这也是这节课的启示,除此之外,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亲近,对话和谐,激情的老师领着一群好学的红中学生,必有可预期的优秀成绩。 上完三节展示课之后,工作室的成员分组评课,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发言,发言的老师从各个角度给予这三节课全方位的评价,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和总结。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进军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3日下午,深圳市南头中学占洁老师为我们上了《诗经-氓》。 南头中学占洁老师执教的诗经《氓》,让我眼前一亮。诗歌不能忽略诵读,读准字音,读明节奏停顿,读出感情是基本的诵读功能。占老师首先让同学们齐读正音,调整节奏,接着通过检测预习的形式,疏通了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然后让个别学生再读诗歌,要求其他同学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学生个别朗读完后,再请学生给予评价。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是符合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 特别是让学生评价学生,是我尤为欣赏的一个重要细节。这是一首叙事诗,学生朗读评价完后,老师便请学生口述诗歌中的故事,这相当于让学生基本概括了诗歌的故事情节,为后面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揣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畅谈人物感受作了铺垫。学生口述故事后,老师适时地提到,有一条河见证了他们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情感变化经历。于是学生找到了原诗中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几句诗。老师这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三次淇水是否相同?这里抓住淇水见证来分析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可谓另辟蹊径。学生口头分析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扩展语句。淇水;淇水;淇水。扩展语句,在这里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所分析内容进行科学表达。可惜面对语文素养原本不高的学生,老师此处连续几次让学生口头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失误。最后老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失望后,只有自己直接给出了答案。这个扩写,只要给两三分钟,或者给出第一个例句,学生就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的。 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就是找出体现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的五个含“矣”的诗句,让学生通过理解的情感变化特点来用诵读方式演绎其所需要的语气语调。学生对故事发展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特点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新颖的,而且体现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认知规律。但接着老师就给出了诗歌的四美:语言韵律之美,手法表达之美,人物个性之美,主旨丰富之美。这里给出的人物个性之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概括和过渡,实际上给学生后面理解人物形象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局限。所以给出鲍鹏山对女主人公的评价“最完美的女性”,然后问学生是否赞同,显然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设计。前面都概括了人性之美,学生能不赞同吗?这种矛盾,造成了语文课堂的不开放或者是强加于人的压抑感。学生在这种导向下,很容易找到诸如用情专一、痴情、贤淑、觉醒意识、独立等词语形容这个女子。此时,老师再将这个女子与《诗经?郑风?遵大路》中的女子以及欧美女子美狄亚进行了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女子的人性之美。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说出对氓或者女子所要说的话。这实际是一个人性美的心灵自然渗透之后的外化表达。看似与文本无直接关联,实际指向了阅读经典诗歌之后的学生爱情观的初建和人性美的自我修正。课文上完之后,我们回头一看,才发现前面所有的教学环节,不过是为了最后这个学生谈感受而服务。一堂课,枝叶丛生,最终纷纷凋落,指向树根,是一种目标鲜明、过程摇曳的妙笔。尽管略有瑕疵,但整体来看,的确不失为一堂好课。 ——摘自工作室学员郑婉丽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14日,广东省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的第一名王雪娟为我们主讲了《春江花月夜》。 王老师从诵读入境、检查预习开始,然后集中于学生问题分类,帮助学生解答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在检查预习情况时,王老师以韵脚分层,达到了以简拓繁的功效。在回答学生意象问题时,老师有效地借助了图片。 这么难的一首长诗,老师用一节课就解决学生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实在让人佩服。 ——摘自工作室学员林旭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三,今天我们听了三位名师的课。 第一节课,谭老师,一位戴着耳长长坠的女老师。主讲《让历史照进现实——〈〈史记·货殖列传〉阅读交流〉》。 对这堂课,我有几点感想。从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上讲,这种课外的阅读写作形式,是值得推广学习的。但一个基本前提是,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文章思想精华的提取和提炼。因此,快速而简单地讲解文章中的段落,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细致地理解原本就有点晦涩的文言文呢?第二点感想是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学生完成得好或不好,课堂所有的展示能体现出学习重心在哪里吗? 与其方方面面地评价肯定,不如抓住其中一点做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二节课是谢老师的一节作文评讲课。 谢老师首先口述(因为电脑无法展示课件)了上次作文训练的材料,然后对此次作文审题作了一个简单说明。接着就让学生展示作文中的亮点,这些亮点,老师在评改作文时已经有过标注。老师从上课开始就充分肯定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展示自己作文片段的积极性。但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主要是老师作点评。这的确让我有些着急,为什么不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者让其他学生互相评价呢?自评是一种反思,他评,尤其是同水平的学生的他评,更能促进更多学生的思考。第二个感受是,即便老师点评,能否围绕一个点来点评呢?一节课总有一个核心目标吧。如果每次作文都是面面俱到地讲评,我想学生能记住哪几点呢?或者哪一点呢?这里就引发出一个更新的可以探讨的问题:每次作文训练,是否需要有一个侧重点? 第三节课是陶波老师的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 这节课,让我感到,学生的素质很高,老师的修养也很深厚。这种课,也许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班级做一些尝试,但是否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做这样的尝试呢?也许多问几个为什么,远比我直陈己见更有意义。“为什么”推动的是自己的深入思考,也是促进他人反思的一种方式。 ——摘自工作室学员葛挺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2日第四、五两节课是全体学员的集中评课时间。我最后一个发言,为节省时间,除了赞同他们的观点之外,我也表达了自己个人的一些想法。 首先表达一种观念:课无定制。有的课也许就需要一讲到底,有的课或许就可以一读到底,有的课或者就可以一写到底,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什么。所以,我认为不要简单盲目否定第3节课。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在作文评讲分析过程中,反复多次否定甚或批评学生,这是否有违教育的基本原则——激励。接着,我又借第二节课表达了两个观念。一是课堂的容量理解。课堂的容量不能只关注课堂的知识量,更应关注思维,思维容量才是真正的课堂容量。第二个观点就是,学生作品都陆续得到展示,这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我们似乎认识不到教师设计课堂的初衷或起因。到底目标是什么?真的可以说学生参与,尤其是思维、思想、情感的参与就是目标吗?另外,一堂课内容不少,需不需要精选部分创作或者提供一个学生鉴赏的方向?实在不想对此问题下定论。抛出问题是为了促进自己和更多老师的思考。第一节课是普遍首肯的,而我对此提出了一个问题:诗歌阅读课难道仅仅是为了读懂这首诗?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为以后阅读其它诗歌储备了什么?如果没有,这节课的意义在哪里?最后就是那个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你若是贤才,曹操诗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倘若有学生说没有诗句打动我,老师怎么办?有过思想准备吗?评课时,我提出几个问题,不是为了否定其中任何一节课,只想传达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更重要的是促进全体学员包括我自己更深入的思考。 ——摘自工作室学员丘警通老师跟岗日记 4.学员上课、评课 教师的智慧最要紧的是实践的智慧。课堂是锤炼教师最好的场所。为了改变我们的课堂,我们才去寻找改变教学的理念。而寻找教学理念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为了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学员跟岗期间我们要求每名学员设计6个教学课例,听评10节课,上好1-2节研究课。 不少学员的日记记录了上课、评课过程。 今天是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是李梅芳、刘艳芬和我三人在深圳市南头中学开讲座的特殊日子。 第一堂讲座,我们的题目是《深刻句子的语言技术》。因为报告厅的人员未满,李梅芳和刘艳芬老师便坐在报告厅听众席的中间位置,为学生回答问题及时传递话筒。或许学生对深刻句子的写作有种畏难心理,所以在学生训练及展示环节,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得有些谨慎,也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本堂讲座主要展示了两种深刻句子的技术方法,一是矛盾技术,二是超常技术。讲座中穿插设置了学生的演练和展示环节。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展示的句子让我们尤为赞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笔,或者下笔后对自己的句子不太满意,于是不敢轻易分享。在整堂讲座中,学生时而爆发出掌声,既有对老师的鼓励,也有对同学优异表现得赞赏。其中尤其是高三(7)班的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众多同学的作业分享,也辛苦了李梅芳老师,前前后后地不停地传递话筒。 第三四节课,报告厅挤满了人,我征求了学生意见,开了题为《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的讲座。因为人数太多,座无虚席,话筒数量只有两个,而我又不能离开讲台操作电脑(没有自动控制器),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师生互动。但学生的表现还算不错,他们积极配合我,让我深感欣慰。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进军老师跟岗日记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南头中学借7个班级给我们跟岗学员上展示课。 王旭君老师选材别致,使用APEC会议上习总书记讲话中所引用的三首诗歌来进行解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讲解中,她紧扣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一般情景结合得规律及方法,然后再进行延伸训练。可谓构思新颖,有方法指导,也有及时的练习,想必学生都有较大收获。 王飞娥老师的课题为《古诗鉴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他非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真正地让学生进行演练,然后紧扣考点、得分点,进行科学评分,可以说给学生透彻全面地解析了诗歌鉴赏题目在高考中的得分及评分标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接近高考考试。 丘警通老师的作文课《假言因果方法之一刀三斩》落实了一课一得,他独辟蹊径,抓住了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且把它变得有规律、可操作。为方便学生掌握这种论证方法,丘老师先展示了三个写作范例,并积极调动学生共同总结了这些范例写作的方法和规律。最后我们看到学生的片段写作成果,还是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学生对此论证方法掌握情况不错。 葛挺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红楼梦一书也许有较深的研究。他从《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林黛玉、贾宝玉等结海棠诗社拟菊花诗题开始,带着学生品读十二首菊花诗以及书中人物对于各首诗的评价。整堂课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令人回味悠长,感叹老师的深厚文学修养。 郑婉丽老师的《诗歌语言鉴赏——炼字型》是一节注重高考复习实效性的常规复习课。整堂课环环相扣,精细精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老师精选例题,难度适中。可以说很好地指导和训练了学生的诗歌鉴赏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和能力。 马晓霞老师的教学内容为《议论文开头技法例谈》。马老师全面总结归纳了12种议论文开头技法,为学生议论文开头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模式,于考场议论文写作而言,可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 莫月霞老师充满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以“大浪淘金寻诗情”为线索,带领学生进入高考考点复习。从课堂上看,莫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可谓极其认真和执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费尽心力。 ——摘自工作室学员杜青霞老师跟岗日记 明天我们将到北师大附中上的汇报课,我要讲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氓》,虽然我已经不止一次上过,却是不敢有一丝的怠慢。毕竟这是在培训跟岗了一周多后的一堂课,它既是对前一段时间学习培训的检查,也是考验自己在异地上课的调控灵活能力。我在周末的时候已经开始在做前期的思考,也在查询着相关的一些资料。今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磨课研课…… 磨课期间,又不断地和北师大附中的语文科组长闫老师联系明天的上课事宜。闫老师认真、细心、负责,不仅把我们昨晚发过去的学案印好发给学生,还在我们的学案疏漏的地方,打电话过来询问具体情况。在课堂录像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闫老师还及时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外聘了人员帮我们的汇报课录像。在电话中听到闫老师告诉我这些消息时,我真的无话可说,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除了幸福还是幸福。 ——摘自工作室学员崔荻老师跟岗日记 (三)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构建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了课题开题与研究规划等项工作。请看一则日记—— 今天下午省二师的桑教授过来参加我们的开题仪式,开题仪式在深圳华侨中学举行。每位学员都就自己的课题构想作了发言,并谈了自己的困惑,请桑教授作指导。桑教授就位学员的课题作了详细的指导和鼓励,肯定了学员选题的有效性。我的课题《书信体专题写作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性研究》也引起了茹老师和桑教授的关注,得到了教授的指导性意见。感觉能这样近距离的和专家作交流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旭君老师跟岗日记 今天是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为认真填好骨干教师课题申报表,今天细读了费伦猛大师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就本书内容及费大师的观点谈谈个人收获。 什么是小课题?费大师进行了清晰定义。小课题研究是相对的,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的方法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我们认为,一是课题本身价值并没有“大”、“� 敝郑翁庋芯坎斡攵韵蟆⒊晒τ梅段У扔写笮≈帧P】翁庋芯坎谥行⊙В从谝幌呓淌Χ宰陨斫逃萄Чぷ鞯姆此家约岸越逃导Щ蟮淖肺剩鞘粲诮逃蒲а芯糠冻搿6切】翁庋芯浚推湫灾识裕鞘粲诮逃蒲а芯糠冻搿V行⊙Ы淌Φ男】翁庋芯浚皇俏斯菇持趾甏蟮睦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的规律,而是常常以课堂为现� ⒁越萄行摹⒁越淌ξ魈濉⒋邮导食龇ⅰ⒔饩鼋淌ψ约赫媸档氖导侍饪沟难芯浚且恢帧盎谑导慕毙脱芯糠绞健H侵行⊙Ы淌Φ男】翁庋芯考仁强蒲У模ㄖ皇强蒲У某潭却嬖谧挪钜欤质怯欣砺鄣摹8萦泄刈业难芯浚淌υ谑导芯恐行纬傻恼庵掷砺郾怀谱鹘淌Ω鋈说男卸砺郏�"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过程,是教师聚焦某一个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这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当然,这个过程每一项研究工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互相穿插或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当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的“现� 保砹倨渚车亟靶∥侍狻弊靶】翁狻毖芯浚诱飧鲆庖迳辖玻淌σ丫ど稀靶腋5难芯柯贰保庖彩侵行⊙Ы淌蒲凶非蟮恼嬲辰纭� ——摘自工作室学员王进军老师跟岗日记 三、做好一件常规工作:工作室建设 (一)明确茹清平工作室教学理想和追求 追求的教育理想: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追求的教学特色: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促成创新。 倡导的教研风气: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作结论,各取所需。 倡导的做人目标:一是热爱生活,做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二是业务精良,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三是淡泊名利,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四是勤于读书,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五是尊重同行,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倡导的工作氛围:干实事多一点,说空话少一点;真诚待人多一点,虚情假意少一点;替集体着想多一点,计较个人得失少一点。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关怀。 (二)明确工作室的工作目标 落实五个一。带一支团队。通过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入室骨干教师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抓一个项目。在实践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瞄准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前沿,探寻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确定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课题,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在实践探索中破解学科教学难题,带领本工作室同仁开展有效的教学科研活动。做一组展示。引领中学语文学科建设,以同课异构、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成员共研、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本学科教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建一个网页(博客)。开辟工作室网页(博客),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建立“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教学资源库,使网页(博客)成为本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出一批成果。工作室教育教学、教科研、管理等成果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含教学设计、课件、微格教学评析)、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向外输出。 (三)做好各类档案建设和研究素材、研究个案的整理工作 我们建立有“学员个人档案”“工作室图片档案”“工作室影音档案”“工作室研究个例档案”等等。 两周的跟岗学习虽然短暂,但我们研究着,学习者,成长着,快乐着。骨干培训班学员丘警通的发言代表了学员们的心声——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我却想说:“走万里路不如追随名师的脚步。”在这短暂的两周里,我们感受到了南头中学和红岭中学的名校风采、领略了茹特、胡特的名家风范。为搞好本次跟岗培训,茹清平老师精心设计了跟岗培训内容,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抓手。在培训期间,我们严格遵守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工作室组织的各种教研学习活动。 领略名师风范,更新教育观念。这次跟岗学习,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幸运是遇到名师茹特。茹老师学识渊博,人品谦逊,平易近人。在他带领下,我们十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省骨干班学员和4名肇庆名师团队成员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大家庭。茹清平老师的《理解文脉,把握主旨》论说类阅读指导课,《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文言文学习课,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的深厚功力和精确到位的阅读指导,让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程红兵教授的专题讲座《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程少堂教授的《语文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特级教师吴泓的《专题行阅读教改实验》、陈建伟教授的《如何观课与评课》、李明孝老师的《音韵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让我们从中了解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给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一条新的阳光大道,认识到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研究型的老师。 聆听同行课堂,破除职业倦� � 课型丰富,示范性强:给我们学员3节诗歌鉴赏课,2节阅读写作课,2节作文讲评课,2节高三复习课,至少3节组内学员汇报课,每个学员至少完成12课时的听课任务。这些课技术含量都很高,不仅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开发课程,每位老师展现出各自的个性风采。 课题引领,专业成长:钟传祎老师的《我的“学科作文“行动研究》,让我们知道原来草根做课题也会有春天;红岭中学高培臣老师的《读写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让我们知道原来作文教学可以如此系统量化;杨玉英老师的《论语》教学课例分享,让我们知道可以阅读与写作可以实现完美对接。 讲座微讲,打开门窗:王自成老师的《心中有梦,美丽不再遥远》,让我们懂得梦想在个人成长中的伟大力量;语文科组长彭公谨老师的《国学修身》,让我们思考为人师表的人生境界;李子君老师的《台湾教育考察,探寻教育真谛》,让我们见识了台湾教育的不同之处;陶波老师作了一个微讲座《深入研究打通关联——高三语文备考管见》,更是让打开了高考备考的另一扇窗! 在这短短两周的学习生活中,十来位学员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大家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帮忙,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跟岗学习中,大家认真听课,坦诚评课,互相切磋教学技艺,认真准备公开课,互相交流听课心得、书写教学反思。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一种坦诚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8日在南头中学安排7位老师上汇报课,两个组的学员几乎都是听6节课,自己上1节课,虽然身体已经疲倦,但依旧坚持到底,给同组学员以巨大的精神支持(葛挺为了备好下午第一节,中午没吃饭;班长与李梅芳、刘艳芬的专题讲座也精心准备,不胜枚举) 南山区作文研讨会的那节公开课,我在南头中学上课之后,虽教学设计得到认同老师认同,但由于不了解学情,教学目标定位过高,课堂气氛沉闷,组长王立军、组员葛挺给我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之后用一天半的时间进行修改,90%的内容重新设置,作文素材和文段示范是原创写作,听过两节课的老师,应该可以感受到,前一个版本属于针对基础较好的高大上版本,后一个是针对中下层的草根版本,算是实践了茹特所说的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大家在互助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收获良多。我浏览了多位学员的跟岗日志,大部分都是在凌晨12点左右发布的,不是因为大家懒才迟发布,而是因为用心记录,用心反思,茹清平老师第一天说过:经验+反思=成长,经验可能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反思却是我们必须强化的,这次跟岗给我们提供了反思自我、反思教学的机会。 两周的跟岗学习,我们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专业素养、阅读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收获,既收获了知识和方法,也收获了智慧和友谊;两周的跟岗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们会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融汇到今后的教学中,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争取真正成为一名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省级骨干教师。 此外,我还想对学员们说,在这朝夕相处的两周里,友情的种子已经在我们彼此心中生根、发芽,情谊深结了。在这离别时刻,我们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了。但即使离别,我们的心仍然连在一起,我们的情谊也将地久天长。离别之际,我们相约:他日再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