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腔走板的教育部
时间:2016-11-18 11:0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中国教育部大约是很想做些事情的,包括以拯救或复兴国粹为己任,于是,他们开始折腾京剧。 京剧本不在教育部的管辖之内,但他们是管教育的,可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教育部的《通知》说,要在十个省市区的二百所中小学开始试点,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开。十五首教学曲目的戏码儿也定了,绝大多数是当年的“样板戏”。 京剧是国粹之一,但这国粹现在却很尴尬地不死不活。保存并复兴这一国粹,从娃娃抓起,出发点大致没错。教育部出台这项政策,想必做过一些研究,可能也获得了相当的支持,于是,他们打着国粹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指令起来,但却没想到,这反倒暴露出他们的荒腔走板。 其一,把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而且要在全国推开。也就是说,无论地域、民族、方言、好恶如何,全中国的中小学生都要在音乐课上西皮二黄起来。这样的“罢黜百家,独尊京剧”,颇有大一统遗风,貌似和谐,实则不然。 其二,教育部在此事的推广上,动用的是行政力量。也就是说,接受与否都要做,西皮二黄没商量。这种指令教育或者计划教育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依旧是计划经济时代和长官意志的产物。 其三,十五首教学曲目绝大多数是“样板戏”。众所周知,“样板戏”是文革遗物,当时叫做“革命现代京剧”,且不论其艺术价值,但就其思想和内容来看,其中充满着斗争哲学和仇恨教育,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用这种东西让孩子们去了解京剧,不仅是一个反讽,而且是教育的倒退。 我们不能否认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却办了荒唐事。荒唐事有些可以原谅,甚或一笑置之,但有一些却不能原谅、不能放过。把京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就是不能原谅、不能放过的那一类。兹事体大,牵涉教育,牵涉孩子,牵涉一个民族的文化,牵涉一个国家的未来,万万不可让它就这样过了关。 教育部办出荒唐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屡屡荒唐。在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个“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的主要职责,把相关的职责列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部究竟应该做什么—— 一、 研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二、 研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工作。 ……四、 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七、 规划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 然而,在京剧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这件事情上,教育部却完全变成了一个事无巨细、一竿子插到底的婆婆,连每个年级的曲目都做了严格的指令,这不能不令人咋舌,——其实,他们只需要定出一个方向或者大纲就足够了,譬如“传统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然后由各地因地制宜,自行选择曲种曲目,而非单单限制在西皮二黄上。 教育部此次的荒腔走板,已经引发了争议。争议大到一定的程度,“京剧进课堂”的命运也就堪忧,教育部的初衷可能也就会因此打了水漂。虽然我很喜欢京剧,但我仍然举双手希望教育部的这个举措不要执行下去。京剧作为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绝非靠灌输式教育就能让人喜欢起来的,也绝非进了课堂就能拯救与复兴的。 “京剧进课堂”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教育部的一种姿态。教育部可以以此表明其“政治正确”,但却不可真的施行。中国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部管辖之下,实在令人担忧。 救救孩子!——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引用鲁迅先生当年的呐喊,这实在很可悲。不过,还是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苏州仁智教育 最好的培训学校
- 下一篇: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