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使命的深远定
时间:2016-11-18 09:5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大学教育使命的深远定---摒弃“大学为什么服务”的短见,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文化! 大学教育使命的深远定位:摒弃“大学为什么服务”的短见,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文化象牙塔 非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模仿思维。大学被视为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技术供应机构,而不是现代精神和原创智慧的基� :笳叻凑谴游鞣焦沂淙氲模渴澜缡谐∩夏侵�“看不见的手”送来。 急功近利的市场经济之潮,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着一切高品位文化,社会以实用技能为标准收罗人才,舆论更被市场的泡沫所左右。人们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更看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只是把自己打扮一番,毕业后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买主,卖个好价钱,得到一个铁饭碗、金饭碗。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品质。 其实,直接在社会生活中顺应现实更快,顶多只要一点职业技能的培训。那样,大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只有大学文化高于现实,才能引导现实,造成进步。 真正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择业和合理流动,尤其需要有开拓能力的人才。金玉其表的浪才或靠关系网钻进来的庸才,结果不是他们被单位抛弃,便是单位被社会淘汰。中国人若不将这种观念抛在这个世纪末,未来只能做二流、三流国家。 望子成龙的家长,出于功利目的,让孩子学音乐、绘画、舞蹈,目标却是文凭,归根结底是为了将来找工作。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更被卷入种种莫名其妙的时尚里,一年级就开始为求职为目标,考虑口才、资历、成绩、评语、证书、奖学金、学位等外在指标,片面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这种短视严重瓦解了教育的文化使命,损害了社会的长远利益。 大学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技能训练,要培养和挖掘人们超越现实的品格和潜力,要从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改造现实,不只是适应和顺从现实。大学聚集着知识精英和青年学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本身。人,人类,人类文明,是社会的最高目的。教育应当以人为目的,为人服务。 如果教育仅仅是现实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工具,它对于人类文化的承继与开创的使命便无从谈起,对于社会文化和国民素养的提升的责任无从实现。过去的教育旨在培养政治思想好的专才,做社会机器的螺丝钉,现在的教育仍是培养科学知识的容器,技术手段的载体。这种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把人训练成“经济人”、“机器人”、“工匠”、“螺丝钉”。 完整的人不只是功利的,更是有灵魂、思想、激情、个性、道德、情趣,有想象力、创造力、文化底蕴的。 历史潮流、未来历程、人生遭遇都是复杂而多面的,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的内在素养和综合能力才是根本。有抱负的青年不能置之不顾,把一生托付于眼下的外物,把眼光框定在当下一点可怜的实惠上,把几年间的现实当作一生的坐标。 工作自己找,不适意可以换;逆水行舟,艰苦磨炼比随大流好。当然,这不是要脱离社会现实,不是要看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要反对抓住千变万化的现实机遇,在社会上立稳脚根。我们反对的,只是在现实主义的极端走得太远。 蔡元培先生对过早的职业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早有批评。1918年,他在《游保定日记》中写道:“中学校学生,当以科学、美术铸成有自治能力之人格”,只有养成这种人格,才能在未来接受“放任之待遇”的时候,不致于堕落。 1920年10月,蔡元培应邀在《法政学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指出,社会上之所以瞧不起法政学校的学生,是因为来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不是为了求学,而是为了谋取一种资格。他告诫说,“没有一点真实学问,却要在社会上占优胜”地位,“就和假冒王麻子招牌去图高价一样”,是万万不可取的。他毫不客气地说:“从前法政大学,大抵都是一种官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去社会上“抢饭碗”的,所以这个地方“确无研究学理之必要”。他们只要把讲义背熟,把分数考好就行了,用不着办什么学报。他认为办《法政学报》对于摆脱“职业教育的恶习”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研究学理的兴趣;第二,可以引发学生求新的思想;第三,可以使学生养成“非自利的公德心”。这里,蔡先生批评的对象不只是一般的职业学校,也包括那些较高一级的学校。正是由于许多学校误入职业教育的歧途,把“资格的养成”当作办教育的目的。 同年冬天,蔡元培赴欧洲考察途经新加坡,参观当地南洋华侨中学,针对普通中学办职业教育的现象提出自己看法:职业教育好比房屋,普通教育好比地基,倘若等到高屋建成,才发现地基不稳,就来不及了。他认为,普通教育的宗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有用”,而是要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他指出,学校只有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所论,实际是一个健全人格教育,还是工具教育的问题。80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不仅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愈演愈烈。整个大学教育实际上都是在用职业教育的模式在办。【摘自智效民《蔡元培批评职业教育》1999年9月8日中华读书报】 每个大学生应当在中外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文化、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等领域,至少选修四到五门课。每个学校至少要开出八到十门课备� A硗猓匦蘼砜怂贾饕濉⑸缁嶂饕宓脑砗脱凳罚匀〈ソ烫踔饕迳逝ê竦�“政治课”。 一年级:刚刚摆脱考大学的外在目标约束,需要一个打开视野,启迪灵性,接受高品位文化熏陶的过程。多读些文学、艺术和历史,一方面培养自己超越日常思维的想象,一方面对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在心中的参照系。人不能只是生活在世俗中,还要有内在精神生活,有文化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这才是个性、力量、创造性的源泉。 二年级:生活与学习的体验积累到相当程度,便有许多问题在思考,这就需要系统了解一些哲学、宗教。宗教用信仰的方式获得对人生终极价值和规范的认同。哲学则是通过反思,通过关于人生与世界基本问题的思维的整理、追问、反思、再创造,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哲学思维真正超越文化的具体层面,因而具有最高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年级:从全面的理论视野出发认识社会,涉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要具备自上而下的理论为基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以此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就事论事。 四年级:掌握一些社会现实生活的技术性能力,并且把自己所学所思融会贯通,着力锻炼自己独立的思维、创作、设计、选择的能力,寻找事业的目标和方向,准备迎接职业生活和更为独立的生活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演讲
- 下一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