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的可复制性
时间:2016-09-09 09:5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十一学校的可复制性 夸克7292 (k12班风小论坛) 李希贵的十一学校不可复制 国内零星的关于李希贵和11学校的质疑在于,11学校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教育部不这样看、中国教育报不这样看、全国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不这样看,甚至国外的校长也不这样看,这不,某权威媒体甚至拿美国中学校长说事儿:“李校长干出了我们美国校长都不能干的事情� 薄� 确实如此,要回答11中模式能否复制,就要看11学校的历史。十一学校官网上一点也不避讳:十一中原先是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如果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能看出来,十一中的学校所在地正是北京军队大院集中的区域。1992年,十一学校改变成为国有民办,这一件事情,其实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先河。在这之后,中国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场民办学校运动。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开创国有民办先河的十一学校后,先后在十一学校取经的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关停了这种模式。原因为何呢?讨论挺多的了,再此不一一介绍,而在中国所有的国有民办学校中,十一中既可以享受国有的生源、资源、政府教育支持,又可以享受民营的自主,也算是绝无仅有的,至少从这一点上,不仅全国,全世界包括十一中所联系紧密的美国高中校长,也是望尘莫及的。 美国也有类似的“国有民办”学校,尤其以加州为甚。然而,这些学校都是因为经营不下去或者生源质量太差而成为政府的包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特许学校”诞生了,其核心就是发挥民间资本和社区的力量,政府补贴教育不变的情形下,让特许学校走个性化道路,其中2012年联合国25个标杆学校中,就有美国的几所这样的学校。然而,让美国同行想不到的是,十一中几乎是享受了北京最优势的教育资源:生源、经费、场所、教师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国有民办学校的,说白了就是马太效应,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再集中一些优势。 让美国同行同样不能复制的还有十一学校的超级学校的超级规模。美国很少有这样的4600人的超级学校,这里指的是公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很少有规模上千的。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公立学校是要郡县政府从所属纳税区域的房产税中监管出钱的,是要就近入学的,而教师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公务员待遇,试想哪个县和哪个社区的居民能够承受如此大的负担呢?而十一学校则不同,从初中开始就垄断了较好的生源,教育经费由民办经营、公立教育、学生学费、国际学校收入等诸多方面构成,不仅是美国中学无法比拟的,就连上海也很难有这样的学校出现,原因呢,很简单,上海从来没有中央军委子弟学校。 让美国学校无法比拟的还有更离谱的,那就是教师素质:从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出,十一学校竟然有42名博士、100多名硕士,还有几十名外教。按照中国教育报得说法,十一学校每个班级不超过24个学生,与美国公立学校水平基本持平,然而能有1400个班级,却是美国私立学校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原因为何?美国教育体系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由房产税出钱,因此,不存在政府补贴公立学校之说,因此公立学校的班级规模要远远高于私立学校的15人,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有2000人左右的公立学校,其课外活动(也就是媒体所说的班级数)是不可能那么多的,而私立学校由于是学费支出、规模较小,课外活动就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使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十一学校不仅是占了中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双重光,也是占了美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双重光,而“四重光”所沾的又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经常说,北京人沾了全国人民的光,那是因为北京位于首都、中央财政所在地,人才、资金、税收、投资、进入门槛等多重优势,是外地所不能比拟的,十一学校就是一个典型,但是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却无视这种先天的优势,希望把这种无法拓展的“教学经验”拓展到全中国。我们就浅显分析一下这种不可能。 首先,从师资来看,42名博士,占了十一学校的20%以上,特级教师将近30名,平均不到100名学生一名特级教师,也就是说,如果把博士和特级教师加上(当然会有少量重复),30个学生就有一名博士或者特级教师任教。而我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也就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特技教师是2009年北京教育资源相对雄厚的朝阳区的数量,而正是2009年,朝阳区力争用5年时间达到特级教师100名。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校长不断来到十一学校学习,大家以为能够得到真经,而我提醒一下大家的是,如果诸位查一下搜索引擎,就会发现北京是引进特级教师最积极的地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希贵是山东高密走出来的优秀教师,山东人为此自豪的同时,是否知道,山东又为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化贡献了力量? 北京11中学有44名博士、120名硕士,占十一中学的教师百分比因该达到6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呢?这是一个神一样的数字!如果全国的完中教师全部达到十一中的水平,那么就要培养博士100万名,硕士250万名,按照10年达到十一中的水平,就需要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年龄、无论是否是官员的10年内的博士全部进入初中和高中;而250万名硕士的规模需要全部中国的硕士和专业硕士10年内不允许进入其它行业!这里,还没有包括小学、大学。 我们再看一下一个简单的计算,十一学校人均学生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远远超出北京市要求的7平方的水平,我们假设有一半的学校没有达到十一学校神一样的水平,仅仅北京中小学生要达到十一学校的水平,北京100万中小学生有50万去补齐的话,就需要补足建筑面积1250万平方米,按照每平方10000计算建筑和拆迁成本的话,就需要北京市投入1250亿,1250亿什么概念呢?就是北京市全部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和中国全部军费的1/5。那如果全国都要达到十一中学的水平,按照每平方5000元计算,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多少呢?没有数字,我们假设按照北京的标准推算,那将吃掉中国的全部军费。哈哈,幸好中国当年只有一个中央军委附属十一学校,不然,学校都成军营吧! 所谓的走班制、小班制,美国也走了50年,没有教师、没有校舍,拿什么去建立一种改革?而全国趋之若鹜的考察,难道没有简单算一笔帐:十一学校的钱哪里来的? 教育不公,是一个大话题,聚焦到一个小学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王晓春读后: 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机构的发展,有的主要靠资源推动,有的主要靠能力推动。学校也是这样。很多重点学校之所以搞得好,靠的主要是他们能得到比别人更多更好的资源。手眼通天,经费足,地盘大,师资分配能择优,生源则是把本地区甚至全国最好的学生都抢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取得耀眼的成绩,主要靠的不是自己的真本事(当然他们一般也有些真本事),而是“势”。这样办成的名校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别人不好学,甚至没法学,因为一般学校怎么也无法得到那么多的资源。第二个是别人不会真心佩服你,因为真心的钦佩来自对人德与才的评估,即使势利眼的人,想来这一点他内心也明白。无非是奉命推广,逢场作戏而已。 十一学校主要靠的是资源推动还是能力推动,我不敢做结论,不掌握全面材料。我只想谈谈如何对待这个典型。十一学校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它可能是一个展示政绩的橱窗;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它可能是一个教育理想的实验基地;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它可能是一个完美的 教育样板: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它可能只是供人欣赏的一个温室花圃;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它甚至只是一个广告;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则是一种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启迪。我是持最后一种看法的。我认为走班制,选修课,个性化教育都是有道理、有好处的,既然有道理有好处,我们就都可以朝这个方向试一试,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不要和十一学校比,也不要打算变成它那个样子。要参考,不要复制。如果你能主要靠能力驱动,靠自己的真本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实现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则你的表面成绩即使远不如十一学校,其实际意义也可能更大,更有普遍价值,人们对你的尊敬也会超过对十一学校的尊敬。 2015,10,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