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新机制助力教学研究转型
时间:2016-09-09 09:5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原文地址:北京朝阳区:新机制助力教学研究转型作者:道行吟 新机制助力教学研究转型 北京市朝阳区特色教研工作纪实 中国教师报 2015.12.9 康 丽 “学校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学科教学如何让学生深度学习?如何聚焦教学真问题设计教师培训主题课程……”11月10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的报告厅正在举行教研活动实效性研讨会,5位教研员边播放课件边讲述自己的思考和做法,招招实用,3个小时的交流竟然让教师们忘记了会间休息。 这种交流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框架探讨,而是实打实的“方案展示”,教研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比如高中语文教研员何郁的“序列化、主题化、课时化”整体设计;小学语文教研员张瑾的“游戏化教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了教研员们对教研活动更深刻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研讨活动,朝阳区教研中心会定期举办,鼓励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直面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指导策略,这正是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 “没有超越教师质量的教育质量,教研员的指导能力和学术引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研员,只有对教研里的真问题进行聚焦,并能站在前沿进行系统思考,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推动教研模式转型,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朝阳区教研中心主任杨碧君如是说。 重学校课程建设 抓课程顶层设计 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学校课程深入实施的过程,也是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主渠道。2012年,朝阳区教研中心成立了课程研究发展室(以下简称课程室),这是在北京市六大主城区中率先成立的课程室。课程室人员可谓“高配”,有多位特级教师、博士和研究生。这样的部门设置,足以体现教研中心对区域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 区域整体课程建设能力提升,鼓励学校自主探索新型课程结构,强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顶层设计,是课程室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室推出了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手册,组织了全区中小学课程领导力提升系列培训活动。3年的时间,密集的培训活动卓有成效,用一位校长的话说,“以前不了解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什么是课程资源,现在真正对‘课程’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朝阳区教研中心在北京市率先组织开发了“阳光足球”地方课程,编写了《阳光足球》读本,以丰富的示意图、微视频、足球操、足球游戏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足球,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除了足球课程,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朝阳区教研中心也走在前列。今年,为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全区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统一,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三级课程视域下的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市、区、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融合的途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劲松四小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主题市级现场会,会上展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有效融合的经验,特别是如何使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得到了北京教科院领导的认可。 近一年来,课程室又把工作重心放在区域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化建设方面,围绕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在不同学科的整合探究不够充分等问题,开始重点建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阅读课程结构,完善教材体系、探索教与学方式,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素养。 重教学全要素优化 抓课堂深度学习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快乐。从教学方式、教学性质上都有了革命性变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博士这样评价朝阳区教研中心附属学校的“阳光心态智慧课堂”改革实践。 为什么会有韩立福口中的“革命性变化”,原因很简单:教研员来了。 教研院附中的教师告诉记者,仅仅上一个学期,教研员们进校指导工作的次数就达到200多次,指导教师开设区级研究课的次数达到10多节,学校教师参与全区各类教研活动共95人次,教研员对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式”的辅导。他们参加各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走进教室听课,课后再悉心帮助教师改进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不是多大面积的校园,而是人才,是优秀的教师资源。教研员来了,就是神仙下凡了,真是要什么给什么,我们捡到宝了� 苯萄性焊街行3づ;愿蘸敛涣哓淖约旱脑廾馈� 这样的赞美,在朝阳区的许多学校都能听到。近年来,学校课堂教学发生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与教研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特级教师出身的杨碧君非常清楚,只有将学生的学当做课堂的中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课。为此,区教研中心锁定“教学目标”这一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点,特别强调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跟踪调研,研究如何帮助教师确定科学合理、清晰明了、易于观察与测评的教学目标,不断修订完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通过评价指标的改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必须对学生进行研究,对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才能构建多元、开放的教与学模式。”这句话已经成为区教研中心的共识。 为此,区教研中心在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及区级重点课题“培养初中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研究的同时,还举办学科基地校现场会,提炼、梳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与学新模式,通过学科基地校辐射全区。 “以前只关心自己讲课的水平,现在我更关注学生,重视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开始积极主动地为创设、构建恰当的学习背景、学习方式而努力,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去学习。”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课程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课堂,对研究学习有了热情,开始着手改变课堂。 而现在,区教研中心还在筹建学习科学研究室,目的只有一个研究课堂,研究学习。 各学段围绕教学研究,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他们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多种移动终端、区域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化工具,构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和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 区教研中心还以北京市“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研究”项目为依托,在朝阳实验小学等实验校开展移动终端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运用研究实践活动。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后,学校的课堂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原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逐渐被“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所代替。 而以“学生学科核心能力”项目为依托,各学科围绕学科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开展了“尝试学习方式”研究、“学案学习方式”研究、“实验学习方式”研究、“题库监测”研究、“开放学习方式”研究等5个项目的研究,全区有近50所中学参加此项目研究,开创了学校主动进行学习方式研究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区教研中心借助高校研究资源,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基于学生学科核心能力表现”课题研究,探索“基于学生学科核心能力表现的课堂教学改进”,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重教学真问题 抓针对性教研指导 “45%的课堂学生表现一般,有一定的热情和学习水平,但局部学习有处于被动的现象;20%的课堂学生沉闷、被动,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 这是几年前教研员们调研的一次结果呈现。那一年,教研员们听了3070节课,对常态课中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果让大家不容乐观。 “看到数字和调研结果,才明白以前想当然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一位教研员这样说。 问题就是方向,在大数据时代,这样有根有据的调研不仅让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研员们明白了自己应该往哪里使劲儿,怎么用劲儿。区教研中心的每一个科室都拿出了“基于问题解决式”的定制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也才是一线教师真正需要的。 高中教研室就“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的课题,提出区域专业支撑下的校本教研工作模式和学科核心组工作基地建设方案。 初中教研室聚焦“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主题和学校多且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制定了“扩大视导面,满足不同需求”的策略,提出了每位教研员联系一所学校和教研组轮流视导学校的措施。 小学教研室就“提升评比透明度和公平性”问题,制定了工作流程和标准。 学前教研室针对与园所沟通不够的问题,提出调查问卷经常化和增加工作透明度的措施。 课程室就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开展下校调研,走进学校,通过听课程汇报、查资料、进班听课、找教师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诊断,并撰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 区教科所围绕“改进科研管理,加强研究能力”的主题,构建和改进了“朝阳区教育科研服务与管理平台”和“朝阳区教科所科研员评价系统”。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分析和数据统计,以科学测评数据为依据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反馈和跟进指导,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教研室主任这样说。 数据是最真实的指向。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而今,这样的研究在区教研中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重教师实际获得 抓教研机制创新 创新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学区化改革的背景下,朝阳区教研中心创新教研机制,探索“学区跟进式”教研新模式,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区及学校,每位教研员联系两所基地校,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对点帮助学区(学校)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为满足基层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需要,区教研中心将全区小学按照地域划分为9个学区片组,建立了人人参与的教研机制,采� 按笮〗萄小毕嘟岷系姆绞酵平葱铝巳萄谢疃绞健� “大教研”是把常规的教材介绍分别放在放假前和开学前两个时段,每人1天半。将全学期的教材教法辅导做完,不仅便于教师在假期中备课,还有效地避免了开学后教师频繁外出培训的现象。 “小教研”指的是全体教研员分组、分科走进9个学区片组,围绕学区内学校教师的问题,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片内研究课、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基层教师的学科指导深度。“小教研”的开展,一方面是对“大教研”活动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定点走进学区片组集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体现了教研室深度服务于基层教师的理念。这种人人参与的教研创新机制的建立,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整体提升了教研指导和服务的质量。 以学前教育为例,区教研中心面向全区幼儿园,以14个协作组为单位,以教研员为引领,以组长园为龙头,充分发挥组内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园所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协作组活动,形成了“协作组学习共同体”纵向联动教研,达到了均衡提高质量的目的。 而初中教研室则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教研机制。他们将教研重心下移,每位教研员联系两所基地校,深入基层了解学校需求,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学科基地校,指导学校完善学科建设。跟踪课堂教学,挖掘优点,找准问题,透彻分析,给出方法,为基层学校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重培训队伍建设 抓自身素养提高 “区教研中心一直高度重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每年都组织开展‘教科研专业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为我们精心设计课程,这样的培训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太有必要了,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备感幸福� 痹诓渭恿私衲�9月的“教研学术团队系列培训活动”之后,区教研中心教研员刘洁兴奋地说。 如何提升教研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朝阳区教研中心今年特别拟定了《教研学术团队系列培训活动方案》,让以往都是培训教师的教研员们分两批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做起了“学生”。 “原来以为做教研员很轻松,自己做了教研员,才知道个中甘苦。”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来到区教研中心两年,刘秀红感觉自己的收获不是一般的大,“教师的素养提升太重要了。教师素养上去了,课堂才能彰显意义”。 这一点,已经在区教研中心工作4年的曾庆玉有着同样的感受。2012年,她申请了区课堂互动项目课题,专门研究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她在一个班里一待就是一个月,在“高阶问题驱动的小组合作”研究上,一开始她是求着老师做,现在是老师追着她学,“教师从边缘人到了主持人,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感也越来越强了”。 教研转型促进了教研员的转型,而教研员的转型又带动了教师、学校乃至整个区域教育的转型,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针对朝阳区面积大、学校多、教研指导需求量大的特点,区教研中心正式投入“立体化网络教研服务平台”(Teach8),上线试运行网络听评课平台,实现了课堂数据的电子记录和统计,达到了听评课全程共享,在共享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的过程中,将课堂变为研究的主场,大大提升了教研的实效,使教师有了“参与感”和“成就感”。 教师教育者首先是有效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的促进者。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应该比一般的教师学得更多,学得更深,学得更快。 为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区教研中心还制定了《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指南》,并在各部门学习研讨的基础上召开了“基于需求前沿引领,服务学校教师发展”的教研活动课程化主题研讨活动,积极探索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教研指导和服务方式。 从关注教学质量到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统一评价到个性服务,从传统的“讲授式”培训到更加关注教师自主性的一体化培训,时至今日,配合朝阳区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区教研中心又在探索朝阳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的模式,同时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系统研究”,真正在推动学习的革命,激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有选择性学习。 “这几年,区教研中心简直是‘遍地开花’,真正是在汇聚各方合力,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一位观察了朝阳教育许多年的资深媒体人由衷地感叹道。 “区教研中心要成为朝阳教育的‘学术高地’、‘人才高地’、‘智慧高地’。”今年教师节,原朝阳区教委主任、现任朝阳区副区长的孙其军这样说。 而在杨碧君的心中,最让她感动的是一线教师的变化,“他们正在从‘被动教研’转为‘主动教研’,现在正在‘享受教研’”,而这种幸福感正如种子,播撒进更多教师、教研员的心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北京朝阳区没有名校和名校长
- 下一篇:北京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马各庄校区揭牌典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