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窦桂梅课堂实录(一)
时间:2016-09-08 16:4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窦桂梅教学实录2007-10-24 20:561、《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渭鍪荆骸堆耙卟挥觥贰堆奥胶杞ゲ挥觥贰堆拔魃揭卟挥觥贰斗么魈焐降朗坎挥觥贰�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 ∧憧次宜低В愫茫∧忝腔赜Γ乙苍敢馓颐嵌曰袄锩娴慕谧唷D阌Ω酶宜担豪鲜Γ茫∷哉馓每挝乙乇鹱⒁馓撬祷暗慕谧喟。说母芯跄鞘敲赖南硎馨。『冒。装耐牵勖抢纯矗∮旯烨纾晃凰纬氖耍�-(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 生:不值的意思就是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齐说:不遇。 师:不值就是-- 生: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仄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听。 一女生再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好啊,那我们聊聊吧。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 师:有--苍苔 师:有-- 生(齐说):柴扉 师:还有-- 生(齐说):红杏 师:是啊,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什么都成。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师:哦,请你站起来,请你帮大家判断判断如你所说的是这样的门吗?(出示课件) 生:不是。 师:(点击课件)是这样的门吗? 生:也不是。 师:(点击课件)那就是这样的啦? 生:是的。 师:哦!还请你。如果说,前面的两个不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两个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样的门显得-- 生:显得穷困。 生:显得简陋。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可见这样的门是太-- 生:简陋。 师:但是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一男生读第一句。 窦老师带着读第一句。 师:瞧瞧这位男同学的表情,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男生声情并茂地读。(掌声想起) 师:谢谢你啊,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师: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生命力就那么旺盛。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 生: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青苔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师: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 生:春天多美呀� ∈Γ耗蔷桶涯愕恼夥莞惺芩偷秸饫铮梦颐堑难矍翱吹降牟蕴檬娣。『妹腊。 。ㄉ痢#� 师: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 这生又读。(众笑)读的很好,读出了窦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这苍苔,来,窦老师带着学生读。 师:我还没看完,瞧瞧你们就看完了(众笑)印苍苔。(苔拖得很长)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什么啊? 生(齐说):红杏。 生: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生:我知道红杏是春天开花的。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生:晚春。 师:二月就开,开的早不早啊? 生(齐说):早。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每当二月早春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希望啊!所以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维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呀? 生(齐说):陆游。 师:他写的诗句很多,但他也爱杏花,你看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杏花的夸赞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吧。 (出示课件: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蒙》) 师:所以,叶绍翁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里边来吧。来呀--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 生(齐说):苍苔、柴扉、红杏。 师: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感觉春意盎然的气息。 师:用他那个成语那叫--春意盎然。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语,那就叫-- 生: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 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配乐:春江花月夜) (生齐读。)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诗,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生默默地品。)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 生:怜。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怜"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 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说):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嫌"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 �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说):� � 师:哎哟呦,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哎哟呦,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 �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 �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看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休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休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师: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爱苍苔,这么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请你来走一走。 一生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 师:为什么这样走啊? 生:踮着脚只有一块印子。 师:你看你穿着木屐鞋来你还踮着脚,你更爱-- 生:苍苔。 师: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你看那刚才的表情,好像在说我只能这么走哇,我怕踩坏了苍苔,但是我还是要来呦,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只能这样走啊,走得特别慢。所以他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慢而且很轻。谁,有别的? 一女生上来走。走的很快。 师:哎呀哎呀哎呀,走的挺快,还这样这样,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的苍苔,所以我绕来绕去。 师:而且走的还很快,越快脚印留的就越-- 生:浅 师:而且留的越少,脚印留的越少越好,听听他是怎么怜苍苔的吧。 (生深情地读。) 师:听见那苔没有。应怜屐齿印苍苔(众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哎呀,刚才看了一大片,现在是舍不得了。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轻,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的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了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啊,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千字儿,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儿,而且这几个字儿还要凝成一个字儿,我的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畏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师:对柴扉哪个字? 生齐说: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我想起了咱们课前背的这首啊,韩愈说用敲好哇,还弄了一个这么美的故事,既然敲好,扣也是敲的意思,来吧,咱们把敲放进这首诗中,读-- 生读。 师: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用敲很不恰当,因为这里是轻轻的,小扣就是非常非常轻的敲,但是如果用敲,敲就是比较重"砰砰砰",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地爱惜柴扉,所以要用小小的扣,扣是轻轻的意思。(鼓掌) 师:所以,这位同学,他理解叶绍翁的心,我得用扣不能用敲,就像他说的敲,做做动作,放在桌子上。 (生敲桌面,发出很重的声音。) 师:哎哟呦呦,来--扣的动作 (生做扣的动作。) 师:你看那女同学,刚开始做的时候,是给人家一个手背,现在是用手心给人家(示范:用右手敲左手的手心)同学们来,就跟她来扣一扣,来,小扣就是轻轻地--扣。看到小字,还会想起一个成语,那叫小心翼翼,那也就是说这里面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扣。 (生齐做小扣的动作。) 师:我对那个女同学真是佩服。这样,你扣了多少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再问一男生。)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扣了很久。读第二句。 师:他那久我们可以创造性的来表示我们扣的时间的--长。来呀,开始 (生齐读。) 师:其实窦老师的性格比你们还急,要是我的话,我既着急我还要耐心,所以我在扣门的时候我会(急急地读这句)(众笑,读得太生动了)久不开,不开,不开,就因为不开不开我就傻傻地敲,它就不是小心翼翼的感觉。是吧,好,亲爱的同学们,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现心情就怎么表现心情。 (生齐读。) 师:我想起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扣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师:对春天的-- 生:怜惜。 师:给她掌声。刚才他说喜爱,她说怜惜,这便让我想起我扣门的时候,我都要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做,我怕打扰了春天,那体现的是春天的那份恬静啊!所以那小扣也就体现了一个字儿,那就是- 生:怜。 师:继续聊红杏。 生:写红杏用了"出"字,"出"说明春天来了,红杏开得很旺。都已经从墙头里钻出来了。"出"和关相对,没有关就没有"出"。 师:给他掌声,他会推敲,由一个"出"引出了和它相对的一个字儿--"关",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启发。请同学们看一看(课件)这"关"和"出"后的这句。读--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字形容红杏的出。可是形容它怎么出的时候,叶绍翁用的是-- 生:关。 师:陆游用的是-- 生:遮。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学校原来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钱钟书,他告诉我们陆游的诗作留传千古的很多,然而这一句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尽管叶绍翁在《唐诗鉴赏词典》里只留下三首,然而就是一个字儿的不同,一个用"遮"一个用"关",这两句却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桌讨论讨论研究研究推敲推敲,这"遮"和"关"怎么就有这么大的不同。 生:出墙来,关可以表现出关得非常的紧,而遮不过是表面的遮盖一下,遮的时候不能出来,关好像能出来了,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 师:那就是关的我紧,我就出来,需要-- 生:时间。 师:还需要-- 生: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简单单地盖一盖。 师:想要出来就-- 生:就可以出来。 师:不想出来就。 生:不能出来。 师:是不想出来,不是不能出来,但你关我,就像我们这个礼堂一样,整个的门,整个的一切都-- 生:封锁了。 师:想象一下,封锁了,所以红杏想出来,就如他说的那样,但需要力量。亲爱的同学们,瞧瞧这关,关得我越紧我就越想 生:出来。 师:越想关我,我就越想出来,你要是不关我的话,也许就没有这关的刺激,我就会象这园里的其他鲜花一样,想怎么长我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我被关的滋味,我也不知道我想不想出来的-- 生:感觉。 师:所以现在这一关我就要出来,你看那红杏,就显得特别的-- 生:美丽。 师:换个词,音同调不同。 生:魅力(掌声)。 师:不仅美丽还要魅力,怎么读这一句?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刚才我看到他两个胳膊支起来了(示范动作)出墙来,还把头挺了起来。可以用动作可以用肢体都可以把你的心情表现出来,孩子们,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抓你,你就要出来,来,孩子们,春色满园关不� �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个女同学动作很美,她说出墙来是这样(示范),是含蓄的想办法动脑筋的悄悄地出来。好了,同学们,再看这两句,还有哪里可以体现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 生:还有从这个"满"字看出,说明红杏很多,在游园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的红杏。 师:这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这个"满"字要想相对它和哪个字儿相对? 生:-- 师:"一"和"满"相对。你们怎么这么会发现啊,既然他说这满就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再来看看,越多越好啊,越多不就越满吗?满了不是说明春天更是春意盎然嘛。咱们把它改一改,干吗非用一枝啊,(改成三)读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 师:那多好啊,读-- 生:十枝红杏出墙来。 师:叶绍翁用的可是一枝红杏。 师:这"一"能表示这枝红杏生命力非常的强,它想出来的意志非常坚强,也说明春天非常的美丽,充满了生机。 师:你说的是越多越好啊?还是用这一枝啊? 生:我觉得这里的满和一非常的反衬,我觉得满是越多越好,这里用一是越少越好,少就表现这枝红杏的独特。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我想如果是十枝的话一看就醒目了,如果是一枝的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这一枝红杏引发的是让你想象-- 生:春色满园,春意盎然,让我想起了那个满字 师:一怎么想起了这个满字?一怎么就是满园?三名同学给我的启发,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 生:无穷的。 师:"一"想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了"一"就没有了满字,"一"就是-- 生:满。 师:所以我亲爱的同学们,这一枝红杏不是它独特特别,一枝红杏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生:春色满园。 师:难怪后人就因这一枝红杏概括了这个成语叫春色满园。(师针对一个学生,红杏,)红杏啊,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满园的红杏。 师: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也就是这一枝红杏你也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在园外你看到了什么呢?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你为什么要出墙来? 生:我想到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那就是你不满足在园子内的生活啦? 生:是的。 师:所以你有这样的梦想和-- 生:渴望。 师:所以你就-- 生:我就出来了。 师:你们呢,就是这关在园子内的花啊草啊,你们谁想问问红杏,跟他聊聊? 生1:红杏啊,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2:外面的世界特精彩,快点去吧,那边特别好。 生1:我这么矮怎么出去啊?我都快急死了� ∩�2:那你就快点生长呀 生1:我就这么高啊,在同类里我是最高了呀� ∩�2:那你就钻墙出去呗� ∩�1:我身体软得很。 生2:那你也可以从柴扉往外探啊� ∈Γ汉煨影。阍俣越睿涯愕目炖执莞飧龇椒ㄐ胁恍校憧茨阒桓д校换岫盟昵剑换岫盟庋�…… 生:外面的世界十分的美,外面是春意盎然。 师:你有想法吗?你想要出去吗?所以你长的矮,他告诉你方法,别的同伴也可以听听,假如我也是你的同伴,我也想出去,我矮我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还有把你的心打开。所以心里有-- 生: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生:心里有梦 师: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 生:心。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就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啊这么虚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请你们把这四句,因为你是叶绍翁,那么我更希望你更能够像叶绍翁那样像刚才那样避重就轻,还像刚才那样模仿、创造、超越了陆游的那个"遮"。所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吧。 (课件出示: "园主人啊,我!") 生:园主人啊,我穿着木屐鞋,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你的园子,不小心踩了你的苍苔,我轻轻地敲敲你的柴扉,可是敲了好久也不见你来开门。满园的春色全部被关起来了,突然我看见了一枝红杏,它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从墙上面钻出来,我非常高兴。其实那园里的春色我心里早就明白了。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全在于我们--想的。看来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音乐) (窦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师:再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中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所以我还有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我还有必要非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课件)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对我们说过了,他已经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而且兴致已尽,也没有进去的必要了。而《游园不值》也是一样,叶绍翁已经知道园子里春意盎然,也没有必要见园主人了。 师:给他掌声。如你所说的那种异曲同工之妙,妙在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他在不遇中已经获得了--满足;已经有了巨大的--收获,所以刚才这名同学的发现,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吧。 生读: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师: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呢?(掌声)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入园?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让我们大家又有了一份新的收获,他没有说"不遇"而是"不值",原来这是叶绍翁啊,在这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留给他的那份美好的深深的回味!所以同学们这不值中那就是说不遇中有-- 生:遇。 师:大声地说一遍。 生:不遇中有遇。 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不遇中-- 生: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啦,就像我们所感觉到的,但是在不遇中往往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 生:游园不值。 师:游园虽不值,但-- 生:不遇中有遇。 师:所以不值用今天的话理解,不值就是-- 生:值。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也多么地希望留下一个字-- 生:值。 师:走吧。《游园不值》教学评点 孙绍振2007-10-24 21:45 孙:最大的感触是惭愧。作为大学老师,我们的文学课上得还没有他们上的好。我不是代表我个人,我是代表全体的大学老师。如果这首诗让大学老师来上的话,也许五分钟就完了。我算是比较厉害的,上一个小时也就够了。 第二个感触:经典,是一个范例。 第三个感触:我看到了一线生机。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严峻的关头,我们从荷兰引进一个后现代的教育理念。多元对话、学生主体、多元价值,跟我们的教育传统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迎头相撞。 其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里头的评估体系、原先僵化的、客观化的标准化的美国教条主义的托福模式迎头相撞,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发生了严峻的冲突。这就把一 线的教师放在火炉上烤,把学生的青春和家长的企望都放在一个非常痛苦的、非常(我不说野蛮的)非常奇怪的、两难境界中进行着有理的与无理的争论。这样就产生一种现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线的老师,要么就向应试教育投降,在题海战术里面讨生活。求一些表面的效果,增加一点分数。要么,就脱离实际,脱离新课程标准的评估体系,脱离我们高考的淘汰制,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 有一个观念我顺便讲一下,就是绝对的应试教育的和绝对的素质教育是没有的。应试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能力,也是素质的一个部分,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临场发挥一样,有的人平时非常好,到了运动场一紧张就在最后关头失误,冠军被别人拿去了。运动员的应试能力不行,刘翔平时跑的很快,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跑出了平时很难达到的水平。考完了,两年来正式记录,至今还没有跑不到十二秒九一。这说明,他的应试水平很高,鄙人在应试方面很有经验。我就是一个考试机器,我很会考试,为此我获益匪浅。我们必须全面的理解素质,我们把应试作为素质的一个部分来看待。当然,这只是素质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另外在我们平时的素质教育档案里头,必须把真正的素质,能力化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我们今天正在反复钻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表面上的改革、包装,都让我感到豪华。如果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这几位老师都有啊:多媒体、画面、音乐,包括学生的表演都有。但是桂梅,没有豪华的包装,她包装也许有一点,但是非常动人。为什么?她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我在下面听课的时候,我一路听一路想,现在努力作一下总结,我准备讲十一点。 第一点,总结窦老师成功的原因,因为她真正落实到文本。以文为本,是大家不应该忘却的,但是为什么忘掉了,去搞那些空热闹的满堂问呢?因为文本上,深入不下去。文本是一个整体,你要进行深入感悟,必须抓住关键,进行分析。窦老师的成功关键在于,她把文本落实在关键词上面。我感觉"关键词"非常重要,因为,文章中有大量的非关键词,对于理解文本,是有干扰的。如果不抓关键词,就这么一念,每个词都非常重要,结果每个词都不重要。她一共讲了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怜"、一个"扣"、第三个"印",第四个"关",第五个"满",第六个"一",每个字都有很大的潜在量,她不是随便讲就完了。为什么脱离文本的多媒体变成文本的干扰,就是忘掉了我们是母语教学,我们是语文教学,不管什么样的画面、音乐都离不开我们母语的言词的无限丰富,为什么"怜"呢?这个"怜"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可怜,可是古代汉语里,它是"爱怜"。跟学生对话,共同创造有"惜"的意思,怜惜,爱怜。在古代汉语是个"怜",在现代汉语双音化了。她不提出 "扣"和"敲"的区别比较,而且让学生体会,然后还联系到一个"久","扣"和"久"的关系。由这里,揭示了诗人的心理特点,是蛮有耐心的嘛。"关"字讲得很彻底,反复讲这个"关"的意思,因为包含着满园的春色,它的生机关不住,好像要冲出来的样子。还有,为什么"我关不住",引申得非常好。"一"为什么好?"二""三""十"为什么不好?这些关键词讲得非常彻底。 窦老师的课有可模仿性和不可模仿性,包括模仿她的个性,包括她非常煽情的动作。别人模仿都是东施效颦,像我去模仿肯定不大好,因为我没她漂亮。这个课能讲到这样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她有一个模式,第一就是关键词分析法。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动作、感觉的联系和分析,对比。第二个方法,比较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一首诗讲不了多少东西呢?是孤立地讲一首诗,它的妙处是出不来的。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看,要分析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高度的抽象力。这样的分析对小孩子不一定有用。最好的办法:比较。比较有两种,一种同类比较,一种异类比较。最通俗的方法是同类比较。因为它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就拿我跟小老鼠比较,不好比较。同类比较提供现成的可比性,这许多老师能做到,我看过很多中学老师,但是没有她直接上升到同类比较的方法论上来,只是自发地应用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她就引用了两首陆游的诗,一首是"杨柳不遮不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都是一枝红杏,都是讲红杏,比较所要求的一点相通,也就桥梁,就出现了。但有了一点相同作为桥梁以后,就不能满足于同,而是要同中求异,这样才能把深刻的奥秘揭示出来。"杨柳不遮春色断"的"遮"和"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出"相比较,这是很有智慧的,相同中有不同,增加了学生对母语的无穷含量的体会。她之所以这样自由,是因为她对这首诗是有研究的,她知道钱钟书的相关说法,还知道有关的赏析文章。一个小学生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我遇到许多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他们的懒惰令我感到绝望。我到西部去讲学,他说"老师你别讲了,你给我个教案。"怎么可以这样?教案是每个人的生命,个性,你叫我给你生命,我给你了,我就没命了。窦先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整个课堂调动起来。学生兴奋起来。她自己进入角色,学生也是这样,这就是张文质讲的生命化教育,把生命最光辉,最积极、最活跃的感情调动起来,把对话上升为心灵的互动,形成一个共同创造的氛围。她这个就导演成功了。她在引申激发的时候,引导了同学,把他们调动起来。还用了另一种方法。讲"扣"字,用"敲"换下来。还有"印"字,如果换成"踩"字怎么样呢?她也许不知道,这在语言研究是一种科学方法,叫做替换法,这个办法是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在课堂上教给我的。检查语法有几种方法,一种叫压缩法,一种叫扩展法,一种叫替换法。用这个替换法讲了一个"出"字,"关"字,就把同学们激发起来,参与了创造。教师提出为什么这一枝红杏出来了?同学们说有"欲望",有"渴望"。为什么渴望,那个同学说了,"有梦"。这不是一般的创造,是诗意的创造。我在下面批:"伟大的成功"。调动到这种程度,不但是智慧,而且是诗化的想象,调动起来,这是我们一般的标准化,应试化的考试绝对不可能有的高度。而且后来就这一点讲到"有梦就能出墙"。而且要"快快长大",讲毛主席的期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这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她在讲到整首诗的时候,讲到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的想明,这种形象是春天本身的吗?不,是诗人的想像。我听到这儿,加了两个字,写了一句话,"这个人是有理论的!"因为诗与散文的区别,散文是写实的,诗是想像的、虚拟的、假定的。说她有理论,是因为,她懂得诗的形式特点是想象的、虚拟的、假定的。有的老师讲诗,讲了一辈子,还是讲不好,原因就是对于诗与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没有理论,没有感觉。窦老师后来讲到"游园不值 "的"不值"就是"不遇",但是转化为"有遇",遇到了什么?红杏。这么美好的发现。"不值"变成了"值",我看出来了,她懂得辩证法,对立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它的反面。先是"不值",但是在遇到了红杏的情况下,转化为"值"了,值什么?我值的是这枝红杏太美了,很机智,最后她问同学说,这堂课怎么样,学生非常精彩的讲说"值"!这个"值"是个口语,是另外一个意思,语言相当丰富,相当活。所以我感觉到她是懂得辩证法的。这个值字的双重意味,让我感到她这堂课构思非常完整、精致,从游园不值始,以游园很值终。首尾呼应,首尾之间正好是对立的统一。 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几个方面?就是我要讲的第五点:1,书面和口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书面语言和口语之别,窦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担心,她用的全部是书面的、诗化的语言。诗的语言带有很大的想像性,和现场交流有障碍的。书面语言缺乏现场感,不便于交流,我很担心,这样会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障碍,有个玻璃墙,感觉不能相通。你讲那么文雅的语言,我是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你是完全是诗的语言。我是散文的感觉。但是很快我的忧虑消失了,她的诗的语言渐渐超越文本,转化为学生的感觉,在与学生感觉对话,她开始用她非常精彩的口语,这种口语的流畅和丰富是我们南方人无法达到的,只有北方人才有这种天才。很会侃的那种,"侃爷"的语言,即兴的侃。有个同学讲到"照亮",她讲道"你怎么这么会说话?",然后那个同学讲得很高兴。特别是后面的同学讲到"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出墙。"她开始即兴发挥"一枝红杏出墙来,因为园外有狼豺",这是一个女生讲的,谐音是"郎才"。即兴调侃,出神入化。当然她可能有准备,但是有学生配合,形成一种氛围,交流无间。原来的抒情语言诗化,语言的某种隔阂成分到这里就完全和谐了。她那种诗化语言我觉得是有准备的,精心准备,语言显然推敲过。即兴的语言是现场的,这就要有口才,两者都需要功夫,即兴的语言功夫更令人惊叹,这就是我讲的第五点。 第六点。她的动作很多强烈的戏剧性,有时是倾听,做出小女生的样子,有时是非常大幅度的动作,一会儿带着非常强烈的表情,一会儿是非常微妙的暗示,侧耳倾听,这两者的结合,我说不可模仿,就是这一类。你去模仿很难看,作为诗,老师的肢体语言、表情、眼神、甚至演技符合自己的个性。 第七,我去年跟钱理群讨论的时候,对朗诵表示怀疑,他自豪地说他:朗诵很精彩,而且说,他的朗诵很动人。我一直表示怀疑。后来,我听了很多课,领略了很多精彩的朗诵,钱理群也是其中之一。但无疑钱理群的朗诵不是一流的,至少他不如窦桂梅,我觉得窦老师的朗诵是特别精彩,她把朗诵转化为吟诵。现代的朗诵与古典的吟诵,她非常自然地转换。起初是现代的朗诵,现代汉语的抑扬顿挫,最后,更精彩的是她把诗歌的朗诵转化为歌唱,这首诗居然在她的带领下转化为"让我们荡起双桨"乐曲,学生都能很自然地唱出来了。这是为什么我惭愧的原因,我不会朗诵,她把她整个生命投入进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的呼应的,有一系列的考虑。对她的敬业,我感到惭愧,感到焦虑。她有典范性,确实是这样。 我同意张文质的一点,我非常简单地把我的思想口语化。当然,这使我感到我们当前教改存在的问题。我们老师的忧虑就是成天地研究怎么教,师生对话,怎么搞多媒体、音乐,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用这些东西调动学生。但是,忽略了那老师教什么东西呢?教师有没有真知灼见?有什么本钱,有什么对文本的出色理解,没人去为这个问题伤脑筋。窦老师懂得怎么教,而且她非常深刻地理解了教什么,她的语言,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她后来引用了"杨柳不遮春色断"来比较,表现了她的理解,当然这个理解还可以讨论很多,但她的确有种独特的体会,是建立在她自己的专业和学养的基础上。昨天我讲那个音乐家的时候,还有人跟我讲对小学老师的要求太高了,但如果按窦老师这样授课的话,她的要求更高,她能做到这点,但这是很累的。这是第八点。 第九点,就是我们提出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可以改进的空间,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师。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讲了一句话,如果是我在上课的话,我会把这句话给抓住,但,窦老师没怎么充分的注意。这个学生讲"我们还看到了诗人惊喜的目光",我觉得这讲得很好,为什么?你讲的是春天的美好、感动,我们看到了什么。但这是一首抒情诗,是表达诗人的感情的,那么我们也充分地讨论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本身为什么"出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被这枝红杏吸引,虽然老师也接触到了"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但是这里有一个诗人的惊喜。窦老师也讲了,原来是失望的、扫兴的。但是,这个"惊异的目光"是内心突然的发现。这首诗一方面写的是春天,实际上写的不仅是诗人对春天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内心的发现,发现后的自得。发现的情况很多,有非常抢眼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满眼都是花红草绿,鸟语花香,不这样抢眼,很微妙的,也可以,才看到"一枝",就惊异起来了。所以"一枝红杏",不是"多枝红杏""十枝红杏"。这里有个典故的,有个诗人,唐朝的诗人齐己,写梅花"前春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笑说,说不要"数枝","一枝"就够了,"一枝"是早春,而且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是一种内心的喜悦,更加敏感。而学生提出"惊喜的目光",为什么"惊喜"?如果一大片,当然学生开心,但"一枝",教师分析:"一"比那个"十"还好,"一万枝"都不行。我们的文学理论,至今还受机械唯物论的束缚,总是在反映春天的景色上作文章,其实既然是抒情诗,要更多地关注诗人内心的感情和感觉的转折和变化。讲"一枝红杏出墙来了",因为它有梦,为什么比较精彩,因为把诗人的心灵提到了焦点上。我这里再提供一种可能,以从另一个角度讲,诗人突然发现,找这个朋友找不到,但是这个春色值得欣赏,虽然"一枝" ,但是,告诉我仅仅是关不住的一枝,那么"关不住"还有很多,我知道那是"满园"的春色。 第十点,窦老师讲朗诵的时候,讲到汉语的声调美,平仄交替,平声是长的,仄声是短的,所以吟诵的时候,平声的调值是55拉长,仄声短。吟起来有困难。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有的仄声很短,如去声,调值是51,从5到1迅速下降。但是,有的仄声不短,上声就不短。它的调值是可能是5-2-4,"满园春色"你不能把"满"缩短了。汉语的语音的特点不是长短的问题,是曲折的问题,在语言学上"长短"是拉丁语。拉丁语的诗歌是分长短音交替的。而日尔曼语、俄罗斯语、斯拉夫语,则是轻重。我们举英语为例,英语的重读音是长的。比如有个词"经济"economic这"no"是重音,要拉长,按英语的读音规则,重音读一半,其他三个音节读一半。俄语也一样。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呢,我们汉语的特点固然有长短,更多的是,曲调的高低在起作用。 第十一点:窦老师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同类比较非常成功。但是最后的比较用的是异类比较,异类的比较难度较大。虽然它也比了,用《世说新语》上的王子夜访戴安道的故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但是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两个东西有可比性,也有不可比性。因为王子猶,是以自己的兴致为准,和叶绍翁的突然的美的发现和自我发现,是不怎么相同的。讲讲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个学问的话,推敲的余地比较大,是不是这样? 最后,我以一个大学老师的眼光,按照我职业的习惯,批评的习惯,就是一方面我讲到的充分肯定她的优点,她整个语言比较丰富,既有现成书面语言,又有即兴发挥的语言,包括跟学生的动作,摸摸学生的头,都是一种修养。这是我们大学教师要学习的。 窦桂梅教学实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上好幼儿园就到杨婷艺术学校幼儿素质教育中心
- 下一篇:与人争辩怎样才能不伤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