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级喜欢铃铛啊!”
“铃铛?哪个铃铛?”
“就是超级铛啊!”
“超级铛?”
“就是打羽毛球的那个铃铛啊。”
“那是林丹!”
作为一名把普通话作为母语的北京土著,在上学时就一直羡慕舍友和家人通话时能自带加密功能,这些五湖四海的方言总是让我听得不知所云,不过就像上边的这个笑话,笑笑之余,我们可能只是习惯性的当成了生活中的调味品,但是如果在工作中出现这种乌龙事件,那可就十分的尴尬了。
比如广州的一位前市长就带有浓浓的粤语口音,有一次在推广普通话的大会上演讲,洋洋洒洒的一段话之后放出了结尾:“……所以政府官员要拒绝说普通话!”,这句话一出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最后,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想说的是“自觉说普通话”。虽然不知道现在这位市长大人是否健在,但无疑这种乌龙事件会伴随他的一生。这就是因为口音的问题,才出现这种异常尴尬的局面。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普通话这个名字是新中国以后才有的,但是在此之前,几乎历朝历代都会通行某种共同的语言,但这多半是在“大一统”的思想下,基于政治中心的自然选择。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官方语言,名曰雅音;而到了汉代时的国语为“洛语”,就是承袭先秦时代的雅音;唐朝时期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这时便与今日的粤语极为相近。
后元朝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北京)汉语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此时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因此,大都话(北京官话)成为近代普通话开始形成的最原始基础。
明朝由于定都南京,所以当时的南京官话在明朝占据重要地位,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
时间到了清朝,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而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中国也深受刺激。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并加大力度推广,从而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但是,由于这些官话一般都在官方及中上流社会推行,所以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还是有大量的地方方言、俚语的存在。
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决定推广普通话,由于国语已经推广了一段时间,所以普通话只是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1955年正式规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让孩子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1、这个世界很大,所以沟通很重要
中国有56个民族,七大语系,80多种彼此不同的语言个地区方言,而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升学或者未来的工作都有可能去一些较大型的城市,面对全国各地的人,一个共同的沟通语言就显着尤为重要。
2、有利于学习
学好普通话,有利于孩子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
3、个人发展的需要
普通话是人们日益扩大的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要消除交流隔阂必须要学习普通话;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的发展必须使用普通话;现代化办公,高效率工作必须推广普通话。
所以,一份良好的普通话是孩子未来上升的必备条件。
4、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
语感就是语言意识,即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
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比如什么“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都是因为年少时打下良好的语言、语调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致。
5、加强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青少儿时期的学习普通话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结语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而青少儿普通话学习最重要的是为青少儿创造语言环境,只要青少儿能分辨出这是方言,那是普通话,了解到这两种“话”有不同的发音体系,并区别开来,掌握了发音规律,就可以学好普通话了。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努力,尤其是家长要逐步加强语言修养,坚持讲普通话,克服方言的影响,让普通话为孩子的成长架起一座绚丽的桥梁!
|